一、鋼鐵產業集中度偏低是硬傷
由于我國鋼鐵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近些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了鋼鐵產業旺盛的市場需求,產業利潤率高,進入壁壘偏低,誘發了大量的投資者進入鋼鐵行業,造成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出現逐年下降的局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全國各類鋼鐵生產企業共計7373家,較2000年企業數增長了2.5倍;產粗鋼企業389家,平均產粗鋼125.8萬噸/家;粗鋼累計產量前10位的企業占全國粗鋼產量的比重CR10僅為36.8%,相比2000年下降了13個百分點有多。這與我國《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所要求的2010年CR10達到50%,2020年CR10達到70%以上的目標還相去甚遠。與其他成熟市場70-80%之間的差距更大,例如日本前五位的鋼產量占全國比重為79.8%,韓國前兩位企業的鋼產量就達到了全國的80%。由此可見,我國鋼鐵產業現狀主要表現為“大而不強、多而寡優”。
正是我國鋼鐵產業分散的弊端激化了今年國內鋼鐵市場行情的劇烈波動。由于國內鋼鐵單個企業市場占有率偏低,對下游企業的議價能力薄弱,所以當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后,市場屢現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的局面。下半年,國內鋼價進入下降通道,生產企業各自為戰,競相大幅下調出廠價格,展開了一輪惡性價格戰。更有甚者一度采用保值銷售、售后補差的營銷策略,使得流通企業殺跌價格毫無后顧之憂,加劇鋼材市場價格的下滑,最終導致市場的無底拋售。在這過程中生產企業一直處于被動局面,在市場占有率偏低的背景下個體根本無力支撐大勢的穩定運行,沒有企業會螳臂擋車。因此,鋼鐵產業集中度不提高,市場運行的穩定性不可能提升。
此外,產業集中度偏低還將導致企業調整產量供給的內生動力不足。2005年中鋼協曾經組織會員單位合力減產5%以抵抗行情持續下滑的“限產保價”行動,但因各企業本身存在同質競爭與同區域競爭現象,企業都本著“可讓利,不能讓市場”的態度,不可能實現鋼鐵行業的自我救贖。今年下半年行情與05年如出一轍,且調整幅度更為劇烈,僅10月單月跌幅就高達20-30%之間。在今年鋼價下降初期,國內鋼鐵生產企業再一次打出了“限產保價”的招牌,這種表象更多的是消息面炒作的需要,其結果可想而知。但是隨著鋼價的持續深跌,使得部分企業面臨虧損甚至倒閉,此時國內鋼產量才逐步下降。因此只有通過市場倒逼的機制才能真正解決我國鋼鐵產能過剩的突出矛盾,但是卻需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據中鋼協最新發布的10月份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數據顯示,我國鋼企六年來首次出現了全行業月度虧損,71家鋼鐵企業10月份虧損金額58.35億元,企業虧損面達59.15%,其中很大一部分虧損都是在為偏低的產業集中度所買的單。
對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的幾點建議:
1、加快推進鋼鐵企業并購重組進程。我國鋼鐵行業的并購重組進程相對緩慢,這主要受到我國的產業體制及融資環境限制。眼下正是鋼鐵行業實施并購重組的有利時間,鋼價及原材料的大幅回落將明顯降低并購成本,且在疲軟的市場前提下,企業重組意愿更加強烈。因此建議加大對鋼鐵業重組的政策扶持力度,適時出臺具體的規劃與方針,協助企業加快并購重組的推進;另外對于并購重組給予一定的融資支持,譬如近日銀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將非常有力的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進入2008年以后,我國鋼鐵產業的兼并重組明顯加快。年初兩大鋼鐵基地獲批,寶鋼重組廣鋼、韶鋼成立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柳鋼成立廣西鋼鐵集團;隨后有唐鋼重組邯鋼成立河北鋼鐵集團;山東鋼鐵集團與日照簽訂重組意向書等等。
2009年將是國內鋼企兼并重組的豐收年,在近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會議強調了明年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必須堅持把保增長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在政策扶持與市場倒逼雙向結合的背景下,2009年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或將大幅提升。
2、確保淘汰落后的執行力,引入淘汰機制。早在2006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就聯合發出通知,提出“十一五”期間將淘汰約1億噸落后的煉鐵生產能力,但是前期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阻力來自鋼材價格高位運行,企業效益可觀,沒有淘汰落后的市場動力;其次是鋼鐵企業是某些地方政府的納稅大戶,政府對于淘汰意愿不強烈,缺少強有力的政策力度。然而今非昔比,市場風云突變,此時落后產能抗風險能力差等弊端充分暴露出來,企業紛紛停產或倒閉,此前的阻力如今都將成為動力。但是為了確保政策的執行,相關部門應引入淘汰機制。對于淘汰企業應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償,并做好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工作。如此則善莫大焉!
二、鋼鐵企業營銷渠道結構有待改善
我國鋼鐵行業營銷渠道大致分為三類:鋼廠自營渠道、中間商渠道和直供用戶。由于鋼鐵產品具有品種多樣、物流成本較高、生產周期長、市場需求波動大等特性,在我國鋼鐵生產企業集中度偏低的背景下,鋼廠主要行使社會資源的初級生產職能,企業的營銷職能很大一部分交由中間商來完成。據中鋼協的數據顯示,2008年1-10月份大中型鋼企鋼材銷售通過分銷渠道完成的比重高達45.7%,直供比重為34%,分支機構的銷售比例為17%,而且近幾年來這種結構幾乎恒定不變。
由于我國鋼材貿易商約有15萬家之眾,因此中間商渠道普遍存在布局分散、規模狹小、抗風險能力差等不足。在市場操作上很容易放大市場效應,從而扭曲了供需結構。這一現象在今年的行情中表現的尤為突出,上半年國內鋼價節節攀升,貿易商后市預期看多,均加大了囤貨力度。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計算,每家貿易商只多囤10噸資源,則全國僅貿易商環節就放大需求高達150萬噸。因此大量的資源通過規模小、布局分散的中間商渠道銷售很容易造成鋼廠與終端用戶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鋼廠對后市的誤判。
由于對下游市場的預判不充分,直到今年8月份,國內鋼廠減產的幅度還非常有限。當鋼價滯漲回調時,貿易商迅速減少了從鋼廠的訂貨量,流通環節的蓄水池功能喪失,再一次放大了需求萎縮的市場效應。所以鋼廠對于這種需求的轉變觸不及防,好像一夜之間鋼材的需求就消失了,從而直接導致大量的產品滯留廠內,庫存積壓非常嚴重。10月末大中型鋼鐵企業產品庫存較年初增長了41.2%,存貨占用資金達4746億元,同比增長50.33%,其中產成品庫存占用資金達到1268億元,同比增長45.3%。庫存的增長進一步加大了鋼企拋售的力度,減價清庫存成為必然選擇,如此則形成了一輪惡性循環。
對于改善鋼企營銷渠道結構的幾點建議:
1、實現營銷渠道的扁平化。營銷渠道的扁平不僅拉近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在時空上的距離,而且還實現了諸如產品銷售、信息交流、服務傳遞、資金流動等此類重要的經濟職能。因此在現有的渠道結構中,鋼企應盡量減少渠道的縱向層次分級,避免產品在層級之間倒手過多而扭曲價值,并加強市場信息上下對流。據業內統計,我國鋼鐵的總物流量是鋼產量的6倍,一噸鋼材需通過6次裝運才能到達最終用戶手上,過度浪費了物流成本。但是要實現鋼材營銷渠道的扁平對于我國鋼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階段鋼企產品一旦流入現貨市場以后,資源的流向便不可控,甚至很多鋼企并不在乎最終的流向。也正是在這種渠道結構中,鋼廠兩眼一抹黑就成了瞎子,幾乎得不到市場反饋,也無法根據終端用戶需求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信息不對等是今年下半年鋼價暴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加大直供比重。目前國際鋼材營銷模式比較成熟的主要分為:日韓模式與歐美模式。日韓模式主要以中間商渠道為主,全國鋼材銷量有95%以上的比例是通過商社來完成的,但其商社高度集中,能夠很好的避免渠道沖突難題。歐美模式則完全與日韓相反,鋼材的銷售主要以鋼廠直供為主,60%-80%都通過鋼廠直達終端用戶。結合我國鋼鐵產業結構,本人認為,我國鋼鐵企業應更多的借鑒歐美模式,但還須有所區別。國內的大型鋼鐵企業均在加大自身的直供比例,寶鋼2007年鋼材直供比例為50%,鞍鋼為59%。鋼廠直供渠道的開發是大趨勢,這樣有利于減少中間環節,節約物流成本,提高渠道效率;且保證了鋼廠排產的穩定性與可控性,對下游需求的變化更為敏感,弱化流通環節放大的市場效應。但是由于某些下游行業對于鋼材需求本身具備不確定性(譬如建筑業),以及產業集中度偏低的詬病在各領域均存在,因此完全采用直供的營銷策略也存在弊端。鋼鐵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產品結構,下游行業特性以及所在區域優勢等合理的擴大直供比例。
3、延伸產業鏈條,實施加工配送營銷渠道戰略。鋼材剪切配送實際上是鋼材服務的延伸,企業通過加工銷售實現產品銷售增值,它代表了鋼材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世界發達國家鋼材深加工比例已經達到50%以上,而我國僅為10-15%之間。因此,大型鋼鐵企業都把鋼材加工配送作為發展鋼鐵物流的突破口。寶鋼是我國鋼材加工配送起步最早的企業之一,1993年便成立了第一家加工中心,目前在全國已經擁有加工中心35家,覆蓋了華東、華南和西南,并計劃到2012年建成44家加工中心,加工配送量將達到740萬噸;鞍鋼也先后在上海、廣東、山東、沈陽建立了鋼材配送中心;攀鋼、武鋼等均加大了對加工配送的投資力度。未來鋼鐵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鋼材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在資源和質量均能滿足用戶需求時,物流配送必將成為鋼鐵企業的營銷戰略。
我國鋼鐵產業結構在《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指導下正逐漸步入合理,無論是產品結構還是產業布局,都在沿著預期的目標前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與成熟市場的差距還很大,我們的進程相對緩慢。2009年是我們調整產業結構難得的契機,從政策推動到市場倒逼雙重因素疊加,相信2009年我國鋼鐵產業結構會呈現大幅的提升。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