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氮肥行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對新增產能加以限制。即使要上馬新項目,也必須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劉淑蘭認為,目前國家已經規定天然氣盡量不要用于工業,如果上馬新項目,將涉及到上什么樣的裝置、有多大競爭力等問題,包括資源供給、產品的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水資源情況、當地運輸條件等等,都需要通盤考慮。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則絕對不能新上裝置。
對于已經上馬的項目,行業需要通過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進行產業整合。換言之,將來煤頭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將是一個重點。有條件的老企業要通過節能、減排改造,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目前,我國氣頭企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氣頭企業的技術水平一直緊跟國際水平,同類裝置與國外相比并不落后。國內大多數企業以煤為原料,這是根據我們國家的資源所決定的,也可以說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特色。由于國外基本上沒有以煤為原料的氮肥企業,在這一點上國內氮肥企業與國外沒有可比性,也說明我國煤頭企業在技術上還有更大的潛力和空間,在節能、減排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目前,氮肥行業已經有了污水“零排放”技術,煤廢渣、廢氣排放等都可以做到回收利用,但是由于氮肥多年來一直是低效益生產,保本微利,所以有些企業在上馬節能裝置方面依然缺少資金。近幾年,國家在提高競爭能力、降低成本等方面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比如給予的貼息貸款,如果在節能減排等方面對化肥企業更多的政策傾斜,將有助于具備條件的企業提升競爭力。業內人士認為,與磷肥、鉀肥相比,氮肥用量占到65%-70%,關系國家農業糧食安全,從這個角度講,國家應該給予氮肥產業更多的政策扶持。劉淑蘭說:“當然,參與國際競爭并不是說一定要把這個產品大量的推出去,起碼是在技術上要和國外水平相當。”有了政策的支持,氮肥企業才可以盡快適應國際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對于備受關注的出口問題,有人認為,當前的出口關稅政策重在設“檻”,如果出口關稅政策只控不調,就不能真正起到調控相濟的作用。國內的氮肥產能畢竟是過剩局面,在淡季,國家應該允許有一定量的出口,通過國際市場平衡國內供需關系,使國內市場相對穩定。協會方面也認為,既然調控的原則是適量可控,就應當在淡季有一定的量可以適量出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氮肥企業,很需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溝通,提高自身水平和競爭力。
對于今后氮肥產業的發展,劉淑蘭認為,當前中國的氮肥產業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國內的壓力,更面臨國際市場的沖擊。“現在不僅僅擔心出口出不去的問題,我們還擔心將來進口是否會沖擊國內市場。”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國內原材料價格,一旦原材料價格過高導致國內氮肥價格高于國際價格,進口將是必然。劉淑蘭說,今年還有330多萬噸的進口配額,國內氮肥企業一旦受到內外夾擊,對于中國氮肥工業將是“滅頂之災”。因此,中國氮肥企業必須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這將成為未來氮肥產業發展的主題。
來源: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