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至2日陜西榆林舉行的“2009年陜西榆林新能源發展高層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為金融危機下中國的新能源發展方向把脈。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優化煤化工產業鏈,以此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振經濟,并減少污染排放,可謂“一箭雙雕”。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第一大煤化工生產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高世憲說,中國能源消耗中接近70%來自煤的消耗,這造成了中國能源結構的不合理。由于中國的能源國情是“煤多油少”,與會專家認為在相當長時期內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會發生改變。
石油和化工規劃院院長顧宗勤指出,中國的煤資源主要由地方政府控制,由于“GDP政績”因素影響,各地方政府對傳統煤化工項目的熱情不減。而企業為了做大做強爭奪市場份額,也在“積極”擴大規模,這就造成了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同時也對中國的環境保護帶來挑戰。
據悉,目前中國甲醇產能過剩約50%,電石、焦炭產能過剩30%以上。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舉例說,2008年全國甲醇產能2092萬噸,產量1100萬噸,開工率不足60%,預計2011年產能將達3000萬噸,此外還有擬建規劃產能2000萬噸。
專家學者在會上提出各地各企業應該抑制傳統煤化工產業,而應該優化煤化工下游產業鏈,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氣。這些新型煤化工產業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同時也是煤炭清潔轉化的新途徑。國家在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中提到要重點抓上述項目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潔轉化的新途徑。
顧宗勤提出可以利用甲醇制汽油(MTG),為甲醇產能過剩問題找到出路,并且是從煤炭出發生產清潔汽油的重要技術路線。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行美表示甲醇制烯烴(DMTO)是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徑,可以彌補中國石油緊缺的問題。另外有專家建議大力發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這種清潔高效發電技術,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的同時還可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專家表示,目前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仍比較突出,科技創新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淘汰落后的工藝技術、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產能,加快前沿技術自主化產業化才是中國解決能源穩定供應和安全保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