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下稱“渤商所”)正式對外發布首個基于中國境內集中撮合成交現貨價的原油指數及焦炭指數。這兩個由國內專業財經傳媒與創新型綜合交易所共同打造的基準指數,以每個交易日截至下午4點的加權平均成交價(包括夜市)為基礎數據,于當日交易結束后通過第一財經旗下的電視等平臺及時向境內外發布,國際原油和世界焦炭市場上將因此首次出現權威性“中國價格”的聲音。
去年底正式開業的渤商所,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發起設立的國內第一家股份制商品交易所。該交易所將每個交易日均可申請交割的連續現貨交易機制創新性應用于原油和焦炭市場上,并完善延期交割補償費的計算、支付方式,從而在實現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功能同時可以較有效地解決實貨貿易商和商品投資者之間的矛盾對立。
2003年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中國,去年前三季度原油進口依存度已超50%,且從中東、非洲及里海三地區進口原油占總量的比例近九成,而渤商所的原油連續現貨合約從設計的標的即重度(API)不低于27的中質含硫原油來看,正好可以覆蓋絕大部分的進口原油品種。也因此,以渤商所原油連續現貨價為基礎編制的“第一財經·渤商所原油價格指數”可成為替代普氏MOPS定價體系的國際原油中國現貨定價基準。
而1991年已躍居世界焦炭產量第一且2000年焦炭出口量曾占世界焦炭貿易量比例高達六成的中國,雖對國際焦炭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一直缺乏穩定的市場價格作為指導。渤商所焦炭連續現貨合約則以國內焦炭產業中生產量、流通量最大的品種為交易標的,且針對性地在主產地山西與主中轉地天津設立交割庫,“第一財經·渤商所焦炭價格指數”因此具有主流代表性。
渤商所董事長閻東升指出,上述兩指數對于中國謀求原油國際定價權和話語權,推動中國石油流通體制市場化進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且將更牢固地確立我國在焦炭產品中的國際定價權,并可指導正由鋼鐵第一大國向鋼鐵第一強國邁進時我國鋼鐵企業以及其上游的焦炭企業的生產。
《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第一財經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宇東表示,作為中國唯一一家跨媒體、跨地域專業財經資訊發布者及供應商的第一財經,已聯合相關專業機構開發了國內商品期貨價格、鋼鐵現貨價格的系列指數,而今天與現貨商品交易所聯手發布首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原油、焦炭基準指數,則是在大宗商品指數開發模式上的一次全新嘗試,且隨著財經數據庫的不斷充實,第一財經系列商品指數的商業化價值日益凸顯。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