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磷肥產能過剩20%,前8個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84.5%!敝袊秃突瘜W工業協會會長李勇武日前指出。
不久前的一項全國化肥產能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許多企業仍有擴產計劃。若如期實施,到2012年氮肥新增產能將達到合成氨700萬噸、尿素1107萬噸,尿素總產能將達7000萬噸以上,大大超過目前5000萬噸的國內消費量;到2010年,我國磷肥總產能將達到1900萬噸,2015年將擴大到2200萬噸,也大大超過了目前國內每年1200萬~1300萬噸的消費量。
面對這樣的形勢,中石化協會去年底發布的《石油和化工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氮肥、磷肥準入門檻,限制低水平產能無序擴張。重點發展高效復合肥、緩控釋肥等高端產品,提高鉀肥供應能力和高濃度化肥的比例。爭取到2015年,高濃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復合率達到40%以上。調整產業布局,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復合肥前10名企業的產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
化肥行業運行問題突出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肥處處長李志堅表示,近年來,我國氮肥、磷肥自給有余,鉀肥自給率顯著提高。品種結構明顯改善,高濃縮肥料占75%,復合肥料產能基本滿足需求。
但在李志堅看來,行業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從氮肥來看,一是生產企業資源掌控能力弱,資源價格上漲“吃”掉了很大一部分行業利潤,目前,無煙煤相對壟斷,價格堅挺,天然氣資源緊張,上漲壓力大。二是尿素產能相對過剩,出口受阻。三是需求相對穩定,增長潛力小。四是大型裝置技術裝備仍依靠引進。五是生產企業不掌控銷售渠道,市場調控能力弱。六是集約化程度低。從氮肥行業來看,全行業有400多個企業,4000萬噸產能,平均單個企業產能僅10萬噸。
從磷肥來看,一是硫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占全世界總量的20%,硫資源進口依存度40%~50%。二是磷肥產能相對過剩,出口受阻。三是需求從高增長轉入穩定期,增長潛力小。從鉀肥來看,一是資源不足,進口量大,自給率低。二是市場受出口商控制,價格居高不下。三是資源賦存條件差,開發成本高。四是開拓國外資源渠道進展緩慢。
從復混肥來看,存在的問題一是重生產、輕農化服務,產品不能適應精確施肥的要求。二是炒作概念,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產品依然存在。三是生產廠家眾多,企業規模小,營銷成本高,全國生產企業達有2000多個。四是布局不合理,原料、產品大進大出現象嚴重,增加了社會運輸負擔。復混肥行業的無序發展增加了農民用肥成本,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
加快建立退出機制
“目前,國際化肥需求總體趨升,價格回歸正常。能源企業的化肥產能建設可能加快,企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傮w來看,化肥企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形勢比較嚴峻!崩钪緢哉f。
李志堅認為,化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是:降低化肥生產成本,擺脫對高價原料的依賴。改善品種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從單純追求尿素、磷銨的發展到適當增加復合肥、精確施肥等。要實現化肥裝置多聯產,讓資源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如合成氨副產氣、固體利用,濕法磷酸、磷石膏、硫鐵礦、氟、鹵水提鉀副產鈉、鎂、鋰等資源的綜合利用。
從子行業來看,氮肥行業要繼續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在能源基地和具有能源優勢的糧棉產地建設大型生產基地;優先支持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大氮肥企業原料及動力結構調整力度;實現45萬~80萬噸/年大型氮肥裝置國產化。磷肥行業要發揮云南、貴州、湖北、四川等省磷資源優勢,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繼續完善磷肥基地建設;加快磷肥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建成一批硫鐵礦鐵資源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磷礦制酸、磷石膏綜合利用、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項目;大型磷酸裝置配套濕法磷酸精制實現“肥酸聯產”,提高磷酸裝置的經濟效益,應對市場波動的風險。
鉀肥行業要進一步完善青海、新疆兩大鉀肥基地的建設,在鹽湖集團形成的200萬噸氯化鉀、中信國安100萬噸鉀鎂肥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十二五”期間新增50萬噸鉀肥產能(折純)。開工建設國投新疆羅布泊鉀肥二期,力爭“十二五”建成投產,新增70萬噸鉀肥產能(折純)!笆濉逼陂g鉀肥工業還需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力爭在境外建成100萬噸氯化鉀生產基地。
李志堅最后對化肥行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完善出口政策取消出口限制,保持合理的出口比例。二是完善優惠政策,改革扭曲市場機制的優惠政策,如運輸優惠,這種補貼方式造成各地都熱衷搞化肥工業。三是認真研究企業結構調整問題,給予企業退出的相關政策。四是對產能盲目擴張,特別是大型能源企業盲目擴張的現象予以限制。
來源:中國化肥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