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0中國國際煤化工展覽會暨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在展會及論壇會議現場,不少國內外企業均展出了其在煤化工領域的最新生產工藝及技術路線。在煤化工成為煤炭清潔利用生力軍的背景下,盡管此前國家發改委曾一再發文嚴格煤化工行業準入資格,但參會企業似乎仍熱情不減,紛紛斥巨資欲打造中國煤化工的“航母”。
然而,如同此前眾多人士紛紛指出的那樣,煤化工行業在資源消耗,碳轉化效率以及碳減排問題上存在的諸多瓶頸,仍成為時刻懸掛在行業頭頂上的“達摩克斯之劍”,警示著行業發展須“適度”。
水耗量大 涉及重重問題
隨著神華集團包頭煤制烯烴項目8月21日試產成功,國家發改委“十一五”布局的9個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完成過半。按照國家政策穩步推進煤化工示范工程的要求,除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外,到2010年年底,大唐多倫和神華寧煤的煤制烯烴項目將相繼建成投產,烯烴總產能接近170萬噸。
這些項目的試產成功,標志著我國新型煤化工產業將全面步入“示范”階段,工業化進程開啟在即。但無論傳統亦或新型煤化工項目,其單位產品背后的水耗問題一直被業界所詬病,因此,人們不禁要問,目前在國內“遍地開花”的煤化工項目的耗水形勢究竟如何?
按照相關專家測算,每生產一噸甲醇要耗水17噸,一噸二甲醚要耗水14噸,一噸合成氨要耗水14—18噸,一噸煤制油要耗水5—12噸。如果按照項目規劃年產60萬噸計算,年用水量將高達上千萬噸。這個數字相當于一些地區十幾萬人口的水資源占有量。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瑞和此前曾撰文指出,內蒙古境內的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煤化工發展強勁的地區,隨著一批大項目的落地開工,自備電廠的建設速度突飛猛進,對水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緊迫。而該地區的水資源量只占全區的9.22%,且大部分已被開發利用。就是這有限的水資源中,農業用水比例高達93.32%。鄂爾多斯市的取水指標是7億立方米,可置換的工業用水指標為1.3億立方米。而目前30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就急需落實3億立方米的用水量。為解決這些項目今后的用水困局,各地在論證項目時都寄希望于采取建水庫、水權轉換、跨區域調水等措施解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神華集團在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的煤制油項目,雖有專門的水庫,但整個鄂爾多斯目前約有一半城市用水需要引進黃河水。如新項目再申請增加用水量,需要引用黃河水,這一方面涉及到嚴格的審批,同時還要按用水量交納大量的水權置換費。
“在一些缺水地區上馬煤化工項目,目前已出現了水權紛爭,這種情況如果發展下去,可能會影響當地工業和農業的正常發展,而且還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工規劃院院長顧宗勤這樣告訴記者。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曹湘洪曾對記者表示,神華寧煤和南非沙索公司合資的煤制油項目,采用各種節水措施后噸油耗水仍達8噸。此外,神華包頭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項目噸烯烴耗水達33噸。
碳轉化率:產業發展長久軟肋
如果說煤化工的水耗問題還在隨著生產工藝的進步和合理的選址布局能有所緩解的話,那么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油等的碳轉化效率問題則直指煤化工產業發展的“軟肋”。在8月25日舉行的國際煤化工論壇上,中石化集團高級工程師楊元一就直陳:“目前國內試點的煤化工項目轉化率一般都在40%上下,60%的碳則轉化為二氧化碳排放出去,這一矛盾不容忽視。”
所謂碳轉化率,指的是煤轉化過程中反應掉的碳與量進料中煤的含碳量的百分比。按照目前最新的催化劑能力來估算,產出噸甲醇產品的轉化效率為54%,采用F-T(費托合成)技術煤間接液化的轉化率為32%,而直接液化則為38%。如楊元一所述,碳轉化率低的現實,一方面使得制取噸煤化工產品所耗煤炭量巨大,另一方面,沒有被利用的碳則轉化為二氧化碳,帶來巨大的減排問題。
目前,每產一噸煤化工產品的耗煤量分別為:F-T合成4.5噸,MTO甲醇制烯烴5.1噸,煤制天然氣3.5噸。對此,有專家指出,盡管我國富煤少油,但與天然氣化工和石油化工相比,煤化工的噸產品能耗無疑是比較大的。“以甲醇為例,目前的天然氣制甲醇的噸醇比煤化工的能耗約低出31%左右。”該專家表示,這直接影響煤化工產品與石油化工及天然氣化工產品的競爭力。
近60%的碳變成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給煤化工帶來的則是巨大的減排壓力。顧宗勤認為,這一現實使得煤化工的未來與目前在國內外被廣范倡導的碳捕獲和封存(CCS)的未來命運綁在了一起。由于受制于技術和成本壓力,未來CCS的大規模發展前途未卜,對此本報不久前已有相關報道。因此,煤化工所帶來的碳減排問題已成為其發展的“命門”。“目前的現實是,煤化工項目的上馬開建,漸漸成為環保部門最頭疼的事之一。”顧宗勤如是說。
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在上述論壇上表示,神華集團即將在年底啟動10萬噸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項目,為緩解集團大規模開建煤化工項目找后路。但據記者了解,在該CCS項目的具體實施規劃上,神華集團并未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楊元一認為,煤炭中碳氫比的結構決定了其碳轉化率的提高空間有限,只能寄望于未來技術的進步逐步解決,但目前盲目上馬煤化工項目無法越過這道大坎。
優先保障電煤供應或更現實
事實上,煤化工所遭遇的發展瓶頸業界已漸漸形成共識,因此也引來諸多對其未來發展途徑的探討,國內資深煤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曾在不同場合呼吁:“煤化工如果能很好地同氣化工、石油化工結合起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時的煤才是綠色的煤。”因此,以他為代表的眾多業內專家均提出,發展煤基多聯產系統將成為煤化工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進程的最佳著力點之一。但也有專家認為,在發展煤基多聯產方面,盡管我國各單項技術已經成熟,但多聯產系統技術集成耦合還需進一步研究。
對此,曹湘洪則做出了或許更為現實的思考,他認為,石油資源短缺是發展煤制油、煤化工的原始動力,煤制油及煤化工的經濟性和原油、煤炭價格密切相關。石油價格升高,煤制油及煤化工的經濟性改善,煤制油價升高會帶動煤價升高,煤制油及煤化工的經濟性又會變差。而更為現實的局面是,我國煤炭儲量僅僅是相對油、氣而言較為豐富,人均占有煤炭資源還不及世界平均水平。電力是我國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煤電又是電力的主要來源,2009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中煤電占80%,年耗煤約15億噸,約占全國一次能源總消耗量的一半。
因此,他認為,應綜合平衡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投入及成本,優先保證電煤長期供應,形成合理產業布局。靠近電煤消費的煤炭產區不宜發展煤制油、煤化工;煤資源豐富的邊遠地區,煤炭外運成本高,水資源有保證,生態環境容量許可,可以適度建設煤制油及煤化工產業園區。
來源:中國能源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