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將行業目光聚焦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上。國際鋼鐵協會主席張曉剛強調,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既是鋼鐵產業應對全球經濟低迷局面求生存、謀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鋼鐵產業在解決自身問題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張曉剛算了一筆賬,“每生產一噸鋼,需要消耗600至800公斤煤,1.6噸以上的礦石,3.8噸水,排放出1.7噸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大量廢氣、廢渣和污染物。高排放高污染低效能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中國鋼鐵行業要想走向新生,就必須找到更有活力的引擎——節能環保的綠色鋼鐵技術路線圖。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普通質量的鋼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高強度鋼的應用為例。雖然目前我國汽車用鋼中,高強度鋼的用鋼比例達到了20%,并且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國外高強度鋼的比例已經達到了40%。
我國在“十二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節能16%,鋼鐵產業減少1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意味著中國的鋼鐵企業必須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新追求。
探索新工藝已經成為世界鋼鐵行業的共識。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與鞍鋼共同投資1.8億美元建設年產40萬噸的熱鍍鋅板項目。兩家公司強強聯合,完成了鋼鐵企業進入全球汽車制造供應鏈的實踐。
一個產業想要成為“環境友好型”的整體,需要形成比較合理的生產力布局。預計于年內公布的《促進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草案將為鋼鐵企業的改革提供更加具體的政策扶持。
對于中國鋼鐵的綠色發展,推進更多領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必要的,同時需要更好地發揮產業價值鏈整體效能,提升競爭力——鞍鋼、寶鋼、武鋼、等大中型鋼鐵企業先后實現了企業信息化;鞍鋼集團與大連造船廠集團、新加坡太平船務共同建立拆船公司……
中國鋼鐵的國際合作見證著鋼鐵巨人的“軟實力”。必和必拓今年4月在京簽約,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至此,四大國際礦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及FMG均已先后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
在中國鋼鐵轉型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將會為鋼鐵這個中國工業的巨人增添新的綠色動力。
來源:中國鋼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