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鋼鐵業的窘境,首鋼集團董事長王青海有個形象的概括“偉大的產能、慘淡的市場、微薄的利潤”。
鋼鐵業的利潤到底有多薄?河北一鋼廠的負責人這么訴苦:“我們煉一噸鋼的成本基本在3300元,今年七八月份鋼價到了3000元/噸左右,基本一噸鋼就要虧個兩三百塊錢,直到10月份才勉強能夠賺一點!11月14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曉齊給出的官方數據是,今年全國近百戶大中型鋼廠前9個月累計虧損55.28億元,正主動減產應對,目前情況已開始好轉,如果12月份能繼續保持,行業全年有望扭虧。
鋼鐵業利潤微薄的根源何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鋼鐵業供求關系發生了逆轉:一方面需求增速放緩;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加劇,截至2011年底,中國粗鋼產能已達9億噸左右,與6億多噸的需求相比過剩近3億噸。
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鋼鐵市場就已經出現供過于求。過去幾年,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強調要抑制鋼鐵產能過剩,并將鋼鐵列為幾大產能過剩行業之首。2009年春,時任工信部部長的李毅中在國新辦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稱,“未來三年不再新批鋼鐵項目!钡袊匿撹F產能還是從當時的6.6億噸,攀升到2011年底的9億噸。而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開工建設的3.57億噸產能中,未按規定取得國家核準的占79%。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中國鋼鐵業就陷入了全行業虧損。即便在慘淡的現實面前,鋼鐵產能依然不減反增。今年以來,我國日均粗鋼產量還保持在190萬噸以上高位。
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表示,目前鋼鐵業過剩已經遠遠超出了合理競爭的范圍,因此導致國內鋼鐵行業出現議價能力弱,上游鐵礦石等原料漲價不能通過價格傳導到下游,整個市場爭相定價、惡性競爭的局面。
鋼鐵業始終走不出越淘汰產能越大的怪圈,產能過剩的老病何時方能治愈?我的鋼鐵網經濟資訊總監徐向春表示,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只有靠市場慢慢淘汰,這個過程比較殘酷,時間長、阻力大,但非得有一批企業倒下,行業才會好轉。
事實上,環顧周邊產業,船舶、光伏、風電、水泥、重型機械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機械制造行業資深分析師鄭賢玲提出,要警惕這些過剩產能將中國帶入“鐵銹時代”。上世紀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的老工業基地在經歷了重工業化時期的繁榮后走向衰落,大量工廠倒閉,到處是閑置的廠房和被遺棄的銹跡斑斑的設備,這些老工業基地如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美國的俄亥俄州被形象地統稱為“鐵銹地帶”。
為此,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樂江表示,以創新為驅動的轉型發展,是國內鋼鐵行業唯一的突圍之路。中國鋼鐵業貢獻了全球45%左右的產量,卻鮮有影響世界鋼鐵業發展方向的突破性技術創新,這是大而不強的典型癥狀。
中國制造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模式需要反省,鋼鐵制造等行業的困境恰恰是企業優化內涵和產業升級的機會。人們期待,微利時代的鋼鐵業能夠迎來一場實打實的結構調整。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