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遠大訊: 1978年后,改革開放釋放的制度紅利使我國進入持續近40年的快速增長期,帶動了巨量能源資源需求,作為中國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地,山西、陜西、內蒙古三個區位相鄰、資源相近的省份經濟走勢卻未趨同,反而在發展中逐步分化。
為何這三個以煤炭為主導產業的省份在發展中走勢各異?為何山西經濟突然失速性下滑?這篇文章將試著探尋其中的答案。
掉隊的山西,慢熱的陜西,和一路狂奔的內蒙
1980年,國家將山西定位為能源基地,隨后帶來的是煤炭產量快速增長,但仍趕不上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煤炭供不應求,當時省屬的西山、軒崗、大同等幾大礦務局效益極好,是社會眼中的香餑餑,是一個純粹的“賣方市場”,買煤需找關系“批條子”在當時是普遍現象。與此同時,山西經濟也在80年代全面領先于陜西和內蒙,到1990年,山西的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內蒙古約6%,高于陜西約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內蒙約3%,高于陜西約23%。
進入新世紀后,陜西和內蒙古經濟增速加快,山西卻疲態盡顯,增速逐步放緩,2006年,內蒙古地區經濟總值首次超過山西,2009年,陜西經濟規模也超過山西,此后,三省的差距越來越大,到2015年,內蒙古和陜西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山西近140%,而內蒙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更是相當于山西的2倍。山西經濟規模從1978年全國排名第15位下跌至2015年全國第24位,陜西省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從第19位上升至第15位,而內蒙古異軍突起,經濟規模在短短幾年從全國第24位上升至第16位。
為何同樣產煤,三省卻逐步分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分化原因1:競爭推動比較優勢轉變。
三省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競爭增加,山西難以再壟斷煤炭供應,且與陜西、內蒙古相比,山西煤炭產業的成本相對較高,煤炭生產的比較優勢不再。
90年代前,山西發展煤炭產業具備相當的比較優勢,一方面,距離東部煤炭消費地區相對較近,運輸成本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煤炭產量較大,到1990年,山西原煤產量達到2.87億噸,占全國原煤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其他省份產量非常小,且相對零散,且缺乏市場議價能力,但這一切很快被打破。
1、煤炭供應壟斷被打破。
從9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陜西和內蒙鄰近地區也開始逐步加大探礦和開采的力度,產量快速增長,內蒙古2010年原煤產量超過山西,產量占到全國近25%,而陜西原煤產量也上升到全國約14%,此外,另據從業人員反映,由于陜西、內蒙古私營煤礦較多,監管難度較大,其實際產能更遠遠大于當前核定產能,兩個新產煤大省的崛起與山西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并打破了長期以來山西煤炭供應的壟斷地位。
2、煤質普遍低于陜西、內蒙古。
更為關鍵的是,內蒙古、陜西等地的煤田大于侏羅紀時期,煤炭多為高發熱量、低灰分和含硫量的優質動力煤,在當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受到沿海工業客戶的強烈追捧,煤炭總體銷售情況較好。反觀山西,由于煤炭開采歷史較長,不少煤礦的優質煤層都已被開采,剩下的未開采部分雜質過多,發熱量低、含硫量高,灰分高,煤質普遍低于其他兩省。
3、開采成本高于陜西、內蒙古。
此外,由于山西開采歷史較長,淺層煤已基本枯竭,很多煤礦開始開采更深層的煤炭,導致設備和開采難度加大,再加上山西人力成本遠大于其他兩省(見下文),成本優勢不足。
于是,相對比較優勢的變化很快在經濟下行期間表現出來,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下,內蒙古和陜西煤礦的銷售情況普遍好于山西,盈利情況也相對較好,山西經濟遭受重創。
分化原因2:“一煤獨大”形成資源的詛咒
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來看,煤炭必然是其發展的首要倚靠資源,但實際上,對于初級產品來說,如果一味的按照其優勢去發展該產業,反而會在國內和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最底層,反而必然會陷入“比較優勢的陷阱”,即資源的詛咒。
煤炭產業雖然在三個省均為主導產業,但程度不一,以山西最甚。
1979年,山西省委、省革委向中央呈報了一個名為《關于把山西建成全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報告》,1980年,國家發文支持山西做強能源基地,從此,山西一直把自己定位為國家主要能源基地,大力發展煤炭產業。在這個導向下,山西大部分工業部分都圍繞煤炭這個“比較優勢”開展,煤炭、水泥、電力等相關傳統產業規模占到全省的近八成,已經綁架了山西經濟,并且蘊藏著極大的風險。而煤炭行業的特許經營和暴利特征對其他行業產生了擠出效應,也導致了資源尋租和腐敗,造成了營商環境的急劇惡化,而充分發揮煤炭的比較優勢,又讓山西在產業鏈中處于“資源提供-生產-消費”的最前端,成為一個閉環的高度內向型的經濟體。
此外,“一煤獨大”的畸形結構還造成了山西煤炭企業人員臃腫,勞動力成本較高,在山西,不少家長四處找關系讓自己大學畢業的孩子進入各個煤礦,因為那里待遇高,旱澇保收,請看以下數據:
1、在國民經濟主要19個行業中,山西采礦業的收入長期保持第一,在2013年煤價下跌后才被金融業超過,但仍然高于16個行業,僅有6個行業高于平均水平,前四位都屬于相對壟斷領域,見下表。
2、采礦業是山西承載就業人口最多的行業,占到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約22%,是陜西的2.7倍,內蒙的4.8倍。
3、勞動生產率較低。大量不必要人員的涌入使山西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大,相對勞動生產率極低,2015年,山西人均單位產量僅為990萬噸/人,而陜西達到1392噸/人,內蒙古更能達到4463噸/人。
“一煤獨大”不但壓制了其他產業發展,還抑制了人們的創新能動性,讓人們變得更懶惰,害怕改變。
分化原因3: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發展分化
從世界經驗來看,要擺脫在產業分工中的低端位置,必須加強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拓展,即產業升級轉型的本質是技術進步。在市場化主體中“產學研的”分工是:學校供給人才,科研機構將人力資本轉化為基礎性研究的成功和應用性研究成果,企業則成為最終需求方,如果長期沒有產業應用需求,研發活動將成為“無米之炊”,那么可能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減少,最終導致產業升級困難。
再來看看三省產學研的情況:
陜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強度達到0.82%,是山西的1.2倍,內蒙古的1.5倍。
陜西技術市場成交額達到640億元,是山西的13倍,內蒙古的46倍。
陜西本科畢業學生數是山西1.7倍,內蒙古的2.8倍。
陜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是陜西的1.7倍,內蒙古3.3倍。
雖然三省總體較東南沿海低,但陜西總體技術創新能力已經遠遠領先于其他兩省,形成了相對良性循壞,而山西、內蒙的產業過度資源化造成了對研發的擠壓,技術投入減少,產業升級的難度加大。
經濟下行與晉陜蒙的出路
經濟下行已成趨勢,大規模的建設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煤炭的超級周期也一去不復返,而人民群眾對于優美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這預示著傳統的能源需求將逐步萎縮。
這意味著:對資源能源高度依賴的山西、內蒙古的經濟風險將很大,當前,山西已深陷“資源的陷阱”,在政府維持社會穩定的壓力下,煤炭產業快速退出的難度很大,經濟增長將面臨極大壓力。而內蒙古雖然資源相對多樣,單位生產率較高,但由于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升級的動力不足,經濟快速下行的風險加大。而陜西上行的動力相對較強。陜西雖然資源能源占比不小,但制造業也是支撐其發展的重要產業,再加上產學研能力相對較強,在經濟下行的抗風險能力將遠遠大于其他兩省,在當前新絲綢之路建設下,有可能走出一條穩步增長的行情。
總體來看,三省的分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在當前煤炭產業成為夕陽行業的情況下,晉陜蒙三省要走出對煤炭的依賴,必須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才有可能推動產業成功升級。
(來源:鋼之家 供稿:王鈺博 編輯:崔亞 審校:王鈺博)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