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趨緊和節能減排雙重重壓之下,新的可再生能源受到無比青睞。相對價格偏高的太陽能發電和已經接近飽和的水電資源,風力發電(下稱“風電”)成為最受追捧的“寵兒”。近幾年來,風電更像一股持續不斷的“旋風”,從東南沿海到廣袤的北方內陸,一座座風力發電廠拔地而起,風力發電成為了近幾年發展最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開始從“補充能源”朝“戰略替代能源”的方向發展。
然而,在這種“井噴式”發展背后,風電產業的隱憂已逐漸顯現!皣写笮烷_發商和地方政府只希望增加風電裝機容量,沒有考慮風資源是否充足。風電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政治意愿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但是卻忽略了發電量!敝袊L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向記者表示,而同樣在風電整機制造市場,國產化也剛剛開始艱難舉步。
風電大省和大開發商頻頻亮相
“從當前我國風電發展的形勢看,今年上半年的風電裝機容量已超過600萬千瓦,國家提出的2010年完成風電目標在今年底就能實現!鼻睾r日前表示。事實上,近年來,風電發展一路“快馬加鞭”,尤其2006年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后,連續兩年的增長速度超過100%。2007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約為590萬千瓦,是2006年累計裝機容量260萬千瓦的兩倍多。僅次于美國、西班牙,成為世界風電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風電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五。
今年3月,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將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定為1000萬千瓦,是屆時核電計劃的裝機容量的1/2。
中國風能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0多個風電場,分布在22個省(市、自治區),在前一年16個省的基礎上增加了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并出現了一些新的風電大省和大開發商。
在這22個省份中,主要的風電仍集中在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和沿海及灘涂地區,特別是規劃的百萬千瓦巨型風電場或風電基地的幾個省份,如內蒙、吉林、甘肅、新疆、江蘇等,其中內蒙成為第一個裝機超過百萬千瓦的省份,而甘肅酒泉的風電項目被譽為“陸上三峽”,有望在10年內成為全國最大的風能產業帶。
2007年9月底,龍源集團公司完成風電裝機100.5萬千瓦,成為我國第一個突破100萬千瓦的風電開發商,與國華
電力、大唐風電、華能新能源環保公司等一批國有大型
電力開發商一起,領跑風電開發。
我國的海上風能的開發較晚,不過也已經開始起步。秦海巖告訴記者2007年上海附近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完成了招標,并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雖然我國在海上風能開發上,包括設備制造、安裝運行和維護還沒有任何經驗,但東海大橋風電項目等近海風電項目的啟動,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海上風力發電。
風電有望成為我國第二大電源
2007年12月,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的第三次風能資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陸地可以開發6~10億千瓦風電;海上風能資源目前還沒有開展詳細的普查,根據初步估算也會達到1~2億千瓦的可裝機容量。
綜合來看,我國可開發的風能陸上加海上的總量約有7~12億千瓦,潛力巨大,風電具有成為未來能源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資源基礎。
秦海巖介紹說,如果堅持和完善積極的風電扶持政策、穩步增強風電設備生產能力和技術質量水平,預計我國今后數年內將繼續保持每年約400萬千瓦新增裝機的增長速度,2010年可以實現風電累計裝機1400~1500萬千瓦;若2010年后每年新增700~800萬千瓦,達到目前歐洲現有的水平,則2020年保守估計風電可以實現8000萬至1億千瓦裝機。
在2020年之后,我國風電可能超過核電成為第三大主力發電電源,在2050年甚至可能超過水電,成為第二大主力發電電源。屆時,風力發電未來可能成為我國的主要戰略能源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代表,全球風電都呈現出了規;l展態勢。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也在近幾年成為僅次于新增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的第二大新增電源。
2007年,世界當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007萬千瓦,主要是在美國、西班牙、中國等國家。在2006年,風力發電為歐盟提供了3.5%的
電力。其中西班牙超過6%、德國超過7%、丹麥超過20%的
電力供應來自風電。
這表明,風力發電已開始從“補充能源”朝向“戰略替代能源”的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接近商業化、市場競爭力最強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之一。
而更多的人認為,現在是風電發展的“黃金時代”。
疾速擴張顯露“憂隱”
這種“令人欣喜”發展的背后,部分專家已經開始“擔憂”。
急劇擴張的風電“大躍進”,激活了龐大的風電設備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整機生產企業已達50家,已有10家企業的樣機下線,并在風電場安裝運行。
秦海巖向記者介紹說,在2004年之前,我國僅有6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2004年以后,國內幾乎所有制造領域的大型重工企業,包括航空、航天、船舶、電站設備制造、輸配電設備企業,在巨大風電市場吸引下紛紛涉足風電機組研制。
據悉,維斯塔斯(Vestas)等一批全球領先的國外風電機組制造企業,也積極在中國建立生產企業。同時,隨著整機制造企業的迅速發展,國內也涌現了一批風電零部件制造企業,推動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
然而,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產品匆忙投入規;a運行,質量和運行可靠性問題突出,甚至成為風電場未能達到預期發電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了技術和經濟風險。中國風能協會調研中發現,各整機制造企業的產品在運行和試制過程中均出現過質量問題,也為此付出不小的代價。
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去年在內蒙某風電場裝機過程中,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問題,調試了一年的時間,而主要的原因就是風電裝機大都按照歐洲氣候標準設計,并不一定適合中國氣候。
據2005年底統計,全國風電裝機容量(126萬千瓦)中,至少有2.5萬千瓦因機組質量問題一度電都沒發出來,其它尚有相當數量的機組因質量問題未能達到預期發電量,與切實解決能源環境問題的根本目標極不相符。
秦海巖告訴記者,隨著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的繼續快速增加,這些問題如不盡早得以解決,將構成重大隱患并可能在未來數年內集中爆發,必將嚴重危害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的長遠發展和大批風電場的穩定運行。
核心技術制約產業“自主發展”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投資和產能結構很不平衡,國內眾多企業一擁而上進入風電制造業并集中于整機研制,而齒輪箱零部件研制配套的研發投入和產能則明顯不足,導致產業上下游不協調。而且,電控系統和軸承等關鍵零部件目前還依賴進口。
隨著近兩年來全球風電設備零部件供應日益緊張,很多整機制造企業受制于國際市場緊缺,關鍵零部件采購周期長達18個月,訂貨合同已經排到2009年。
山西雙環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全國風電項目極速擴張,他們生產的法蘭已供不應求,供貨合同已排至2009年。他們近期準備再上馬一期新的設備以擴大產能。
“產業迅速壯大,但須提高核心技術能力!鼻睾r指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仍處于從“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轉向“自主創新”的初期階段。核心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仍然比較低下,制約我國風電產業自主化發展。同時,產業鏈上下游不協調,合格可靠的關鍵零部件生產供應能力相對低下,對我國在近期(2010年前)有效形成兆瓦級先進風電機組產能構成明顯制約。
秦海巖表示,雖然我國風電發展很快,但和國外市場的成熟度、技術的先進性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對比火電設備等成熟制造業發展的規律,當前我國風能產業仍處于成長的初期,大多數企業關鍵的技術還處于消化、吸收或者完善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開展的自主創新過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積淀。當前市場迅速膨脹,競爭日趨積累,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
中央財政補貼要看“認證”
針對我國風電的目前現狀,早就有業內專家呼吁引入風電產品認證制度,以提高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和開發能力,保障產品質量,促進該類設備的國產化和技術進步,大大降低風電市場的投資成本,從而有力地促進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
2008年8月22日,財政部公布實施了《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風電設備產業化。
《辦法》規定:對符合支持條件企業的首50臺兆瓦級風電機組,按600元/千瓦的標準予以補助。其中,整機制造企業和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各占50%,并重點向關鍵零部件中的薄弱環節傾斜,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新產品研發。
但要求“申請補助的風電機組必須通過產品認證”,并且已經量產的首50臺風機“銷售、安裝、調試和并網發電”,即產業化成果必須經過市場的檢驗。
財政部稱,此舉是為支持風電設備關鍵技術研發,加快風電產業發展。
這是中央財政首次對可再生能源產品進行現金補助,也是我國首次將產品認證結果作為政府現金補助的必要條件。
業內人士表示,政府采用風電產品認證結果并給予現金補助,將大大促進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重視,對加快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培育具有核心技術的自有知識產權品牌,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秦海巖認為,目前,全國風資源詳查工作已全面啟動,這將為未來風電發展提供更為翔實的數據。同時,從目前已經開展的風電機組產品認證效果來看,獲得認證的風電機組質量可靠、性能良好、運行穩定,成為業內關注的“樣板工程”。
“目前是風電產業發展的最好時期,但機遇與挑戰并存。”秦海巖向記者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