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宏遠公司的下崗青工,當初在家人的一片反對聲中踏上外出就業之路,來到中國高新產業的聚集地———北京中關村。他從幫別人賣電腦零部件開始干起,一步步發展,現在,他已在北京中關村扎根,并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北京北達興科科技有限公司,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十年來,像于洪波這樣、經過同煤集團團委搭橋外出工作的礦山青年已達16000多人。 1998年,面對煤炭市場供大于求、企業經營極度艱難、職工收入驟然下降的嚴峻形勢,面對企業用工制度改革給員工家屬帶來的心理沖擊,面對企業步入市場后對共青團傳統活動方式和工作內容的諸多挑戰,同煤集團團委也曾有過短暫的驚悸和惶恐……但當團委按照集團公司黨政提出的“企業工作的難點、員工家屬的熱點就是共青團工作的重點”這一方針,組織12名白洞破產礦的青年外出就業時,絕沒有料想到今天會做出向外安置輸送16000多人待業青年的驕人業績,也沒有想到它在集團公司及員工家屬中掀起的竟是一場蕩滌觀念的思想浪潮,更沒有意識到它在團系統中探索出的竟是一項事關企業改革、發展、穩定,事關青年成長、成才的全新事業。 幫青年就業是工作重點 據統計,當時有1萬余名下崗青年無業可就,有3.5萬名適齡青年居家待業,年齡最大的39歲。同時,每年都有3000多名畢業學生加入到這一行列,而 1994年以來,集團基本上就沒再招過工。當時,集團信訪部門的投訴中,有80%都是來要工作的。在這種情況下,團委及時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幫助青年就業 ”上。1998年10月,團委下發了《全面啟動“幫助青年就業計劃”的通知》。 青年輸出領域實現“三個轉變” 不僅如此,青年輸出的領域也在逐步地實現“三個轉變”。即由單純就業向就業、學技并重轉變;由單一的服務領域向大公司、大工廠轉變;由單純體力型向一定技能型轉變。 扭轉“總體過剩、外出不暢”的局勢 信息閉塞和渠道不暢,一直是制約幫助青年就業工作的“瓶頸”。工作開展之初,曾一度出現過用工單位招聘50人卻有700余名青年前來應聘的尷尬。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十年來,團委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過善待前來垂詢和有業務來往的用工方代表,并以定期聯系的方式來增強渠道利用的可持續性。二是通過在護送上崗途中,將任務向外出就業青年進行部署來尋求信息有效反饋。僅通過該途徑反饋的信息就先后幫助了4700名青年實現就業。三是依托團組織網絡平臺,通過與沿海發達地區結對來尋求支持。四是從團干這支基干隊伍中挖潛,通過全面推行“四千四萬”工作要訣去強力開拓。五是通過設置“幫助青年就業信息獎 ”,調動廣大員工家屬提供有效用工信息的積極性。六是通過在《北京晚報》、《今晚報》等媒體不定期刊登“工崗對接廣告”,等來結識新的行業單位并不斷拓展青年從業領域。 在上海新大洲本田總部工作的賀雄飛、上海亞源制帽有限公司工作的郭志華夫婦,同為燕子山礦失業青年,他們都是在打工中輾轉來到上海,也是在上海相識相知相愛。現在賀雄飛已擔任采購部工程師,月收入約3000元,郭志華在樣品部擔任打板員,月收入4000余元。現在他們已在上海有了屬于自己的幸福家園。現在,集團用工信息的"觸角"已延伸到北京、天津、太原、山東、廣東、上海、江蘇等地。 順應“循序漸進、創新提升”的趨勢 工作之初,針對適齡青年在父母工資只有230元的情況下仍賦閑在家的情況,從“不等不靠,找米下鍋”這一角度出發,通過選樹宣傳以張淑芳為代表的創業典型,通過創辦“百幫家政服務中心”,倡導青年做“鐘點工”等措施,積極引導青年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出家門、有所作為,使數以千計的待業青年開始步入到自食其力,增加收入的“從業”行列。 在跨入2007年之后,從“技能提升、帶頭示范”這一角度出發,團委開始將工作重心由幫助青年外出就業逐步向扶持青年創業和提升青年技能兩大領域轉移。一年當中,不僅對“幫助青年創業專項資金”的設立和管理進行了多方的謀劃,對“依托全國各地職業學校引導扶持待業青年大力實施‘雙證’技能培訓”的可行性進行了切實的探索,而且在上述工作扶持政策的爭取方面也已邁出實質性步伐。 為青年創業者建更廣舞臺 2008年5月,同煤集團青年創業者協會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同煤集團青年創業者協會確定了自己的工作任務,即通過協會集體活動和會員個人的表率行為,不遺余力地激勵廣大待業青年高揚創業旗幟,弘揚創業精神,投身創業實踐;通過定期聯系、知識培訓、參觀考察、人才供給、正面宣傳、權益維護、命名表彰、業務搭橋、資金扶持等方式,力所能及地為青年創業者及其創業項目的健康運營和更好發展搭建平臺。 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一些令人欣喜的現象已出現:一是一股強大的追求知識、崇尚科學熱潮正在廣大待業青年中掀起。個人自費、業余自學蔚然成風。他們或補習文化,拿大專、大學文憑;或學習外語、電腦、烹飪等“熱門”技能。二是“到外面去闖一闖”已成為廣大待業青年最為時髦的口頭禪;“外出打工、尋找機會”也被視為勇于拼搏進取和敢于挑戰人生的壯舉,被廣大青年普遍接納和身體力行。三是廣大待業青年已不再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的就業,開始選擇潛力項目,創辦微型企業。而且,部分外出就業的青年已開始帶著項目、帶著激情返鄉創業,用實際行動來推動礦山經濟發展。 |
信息來源:山西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