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幻的彩色噴泉,錯落的景觀庭院,成排的樹木參天……許多人都沒有想到,這個花園一般的廠區竟是冀中能源金牛股份公司東龐礦所在。
“東龐礦所產生的污水經處理后已全部實現了回復利用,噴泉用水和景觀水池里的水就是經過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東龐礦副總經濟師陳建光告訴記者。總投資3100多萬元的東龐礦礦井水、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不久前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省節能減排“雙三十”重點項目,工程投用后每年可帶來60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
這項工程還搭建起了東龐礦減少污水外排、實現水循環利用的橋梁。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設計日處理能力為1.2萬噸,出水可作為綠化、降塵、景觀用水。礦井水處理工程在該礦洗煤廠污水站基礎上改造而成,設計二級日處理能力1萬噸,三級處理能力5000噸,二級處理出水可供矸石電廠、洗煤廠生產使用,三級處理出水則可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出水可全部回用于職工洗浴、生產。隨著該項工程的建成投用,東龐礦廢水實現零排放。
現在,在東龐礦,井下生產產生的污水經沉淀并進行凈化器處理后變成清水,這些清水用于洗煤廠洗煤、電廠發電、井下灑水滅塵、注漿站注漿和廠區綠化,而洗煤廠產生的污水,經沉淀后再次回收復用;矸石電廠產生的廢水直接輸入洗煤廠沉淀池,可以提高煤泥的沉降速度,在實現廢水零排放的同時,每年可為礦井洗煤減少石膏粉用量1000多噸,創造經濟效益20多萬元。一條完美的“水循環鏈”已然形成。而該礦實踐創造的《采取綜合措施節約水電資源努力打造資源節約型礦區》經驗,榮獲河北省管理創新二等獎。
“東龐礦要建成生態工業園,通過打造相對封閉的循環產業鏈條,已在資源利用方面實現了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 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逐步形成了‘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成為煤炭行業內部首家通過質量、安全、環境三個體系認證的企業。”東龐礦礦長杜士波介紹說:煤炭生產→洗選加工→矸石、煤泥→發電→服務煤炭生產,是東龐礦循環產業鏈條的主線。圍繞這條主線,東龐礦以綜合利用精煤副產品發電為主要手段,形成了礦井循環經濟又一產業鏈條。
緊挨著東龐礦井口不遠,就是矸石電廠所在地。精煤副產品矸石、煤泥就近全部運往矸石電廠用于發電,僅此一項,每月可消耗矸石6000噸左右,消耗煤泥 3000噸以上,基本上杜絕了矸石外排。而電廠每年發電產生的4.5萬噸粉煤灰,1.95萬噸煤渣,則又送往礦井井下,粉煤灰進入注漿站制成灰漿注入采空區,防止煤層自燃;爐渣代替石子,與水泥、河沙等物質一起,充作巖石巷道錨噴支護用料,在減少山石用量,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每年可為礦井帶來十幾萬元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2009年,東龐礦將重點加快電廠鍋爐煙氣脫硫改造工程,確保煙氣排放達到環保要求;并對礦區內的空壓機、電廠引風機等高耗能設備進行統一摸底,加緊組織更換或變頻改造,盡可能降低綜合能耗。
來源:河北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