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與電力有關漲價問題僵持許久,最終在有關方面的協(xié)調下拍板確定:貧瘦煤每噸上漲8元,大同優(yōu)混煤每噸上漲3元,雙方互有讓步。 2003年2.5億噸計劃用煤合同簽約算是畫上句號了,但2004年計劃用煤雙方價格是否還會出現(xiàn)價格分岐,還是未知數。
鋼鐵用煤量占煤炭行業(yè)年產量的20%以上,而電力行業(yè)用煤則占煤炭總產量的60%,2.5億噸占全部電力用煤的三成多。發(fā)電
成本中煤炭消耗占八成,以100萬千瓦發(fā)電廠的用 煤量為例,每天需要至少100多個車皮進廠卸煤才能保證用量。
煤價談不攏,雙方相互提供材料,陳述苦衷。煤炭方陳述的理由是煤炭近年來漲價是恢復性漲價,在過去制定的計劃性價格中有不合理因素,且煤炭收益微薄,虧損面大,職工收入低下,勞動條件艱苦,新裝備和環(huán)保、安全投入巨大。電力方的理由則是煤價上漲,造成成本升高,而電價卻是國家調控制定,行業(yè)內難以消化,造成虧損,甚至由于價格談判失敗,原有庫存煤已大量消化,勢必影響電力供應。一些電廠也向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告急,稱庫存已盡,若不盡快解決,無法保證供電。而煤炭界人士則認為有關庫存消耗殆盡的說法并不完全成立,計劃供煤只是電廠需求的一部分,而市場采購為大部分,要說煤漲價就不發(fā)電,說法牽強,況且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電價上調4次,增幅達3 0%~ 77%,說虧損就要拉閘,似有壟斷之嫌。
經濟界人士對此也發(fā)表看法,其普遍認為目前圍繞價格引發(fā)的矛盾有體制上的原因,也是市場開放程度不同步造成的過渡性問題。之所以幾元錢的漲價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是因電力、煤炭都關系國計民生,而且燃料供應中又是半市場、半計劃,矛盾沖突在所難免。
說到體制原因,我們鋼鐵界也有過類似問題。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鋼廠也常為電力供應不足、車皮計劃不落實、原燃料不能按計劃進廠等影響到生產的多種原因而找部長、找省長、找國家有關部門。有一年國內生鐵供應緊張,而某鋼廠發(fā)現(xiàn)港口卻有某地方鐵廠生鐵出口,鋼廠認為既然國內煉鋼生鐵有缺口就不應該出口,于是調動 人馬、組織車輛強行從港口把生鐵拉到廠里入爐煉鋼,而對找上門來的貨主理由也挺充分:否則就保不了國家煉鋼生產計劃!現(xiàn)在,我們鋼鐵企業(yè)進入市場了,按當今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對以前做法似乎覺得不可思議。若按當年的思維方式,可能也會有煤價漲了,我們就無法煉出那么多鋼的理由了。
隨著改革的深化,電力行業(yè)也在醞釀著“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思路,而且電監(jiān)會已對東北、華東、川渝地區(qū)電網列出改革時間表,逐步完成走向市場的各項程序。盡管電力改革的各項細節(jié)社會上知之不多,大家最關心的電價會不會再上漲,一些地區(qū)電閘會不會頻繁被拉等等問題,還有待時日觀察,但若是按市場經濟規(guī)律操作,依照供求法則辦事,虧漲盈落便自然不過。單從“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思路理解,鋼廠對電廠的選擇范圍更寬,一些服務好、價格合理的電廠可能進入鋼廠視野,成為直供、聯(lián)合的伙伴。而電力相對緊張地區(qū)的鋼廠面對電價上漲,可能要在節(jié)能、蓄能、自備電廠改造、利用差別電價調節(jié)生產等多方面下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