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中后期,煤炭企業也曾有過風光無限的時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煤炭企業越來越落后于改革的步伐。大部分企業經營管理的現狀與意識都出現了滯后的現象。“企業辦社會”成為煤炭企業難以適應市場的一塊絆腳石。礦區的學校、醫院一應俱全,但這些都是投入多、回報少的消耗型單位,林業單位也是其中之一。
  林業發展是造福一方水土、造福一方人民的公益事業,然而對經濟環境差、又需自負
盈虧的煤炭企業來說,對林業考慮更多的是它的經濟效益。在轉型尚未完成的關鍵時期,底氣不足的煤炭企業自然會將林業當做拖累。看一看煤炭企業的現狀,看一看他們為數不少的貧困職工的生活,職工的吃飯問題尚不能解決,樹的存活又如何顧及呢?只顧眼前生火做飯,不管后人沒柴無疑是一種短視行為,但是煤炭企業的積累日漸消耗,已經到了獨木難支的地步。企業呼吁政府的支持,希望更多的人幫助他們分擔責任,這種迫切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從大的政策來看,國家對綠化造林并非不重視。政策規定,造林育林的基金從噸煤成本中提取,各種天然林、生態林的保護基金也按時足額地發放到地方。問題于是集中在地方政府與煤炭企業的溝通上。
  溝通是雙方互動的行為。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將煤炭林業的養護發展看做企業自己的責任,對煤炭林業的管理只問責任,無視困難,關心不夠,重視不足,當地政府對煤炭企業缺乏足夠的了解與體諒。另一方面,煤炭林業處于煤炭企業之中,企業把它視為“非煤單位”。煤炭系統急于擺脫貧困,對經濟效益比較看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煤炭林業的統一管理。
  自從國家煤炭行業主管部門撤消以后,政府對煤炭林業的管理、指導、協調和對造林基金的提取、使用和監督等方面都有所削弱,影響了煤炭林業的生存和發展。地、市、縣煤炭部門,幾經機構改革變動,林業部門被撤消,更加劇了林業與林業之間對話渠道不暢通。
  全國綠化委員會綜合組的同志在提起煤炭林業時不無感情,他說: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我國的煤炭林業就開始起步,造林綠化快,在部門綠化中是走得最好的行業。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煤炭部取消后,煤炭林業逐漸成為無人管理的區域,出現了滑坡。在資金的使用方面,國家規定了噸煤提取的費用,但是到地方上實行不了。一部分林業資金 撥下去,由于渠道不通,也有資金落實不到煤炭林業的現象。國家現在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希望煤炭系統把綠化的問題重新抓起來,不要讓以前的辛苦白白付出。”
  武鳳山向記者介紹說,林場與山西省林業廳并沒有直接的業務聯系,有什么工作都是由省煤炭局與林業廳協調,使得很多環節銜接不好。他仍舉了2001年松毛蟲災害的例子。當時松毛蟲病害成災后,當地林業部門對他們提出了批評,他們也積極地進行了防治。但是蟲害的防治需要林業部門之間的聯動。一片林子進行了防治,仍可能受其他未進行防治的林子的影響,在這一點上,煤炭林業要與地方林業相互配合。現在林場的松毛蟲害仍有發展惡化的可能,政府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否則損失將會越來越嚴重。
  在雞西也有同樣的問題。陳維新反映說,以前煤炭林業可以出席全國綠化委每年召開的會議,有什么意見建議及時地向國家反映,但近幾年,他們與綠化委之間的通道堵塞了。近期,雙方關系終于理順,當地的林業廳剛剛將他們林場中的部分樹林定為生態林,可以得到國家的撥款。但是在渠道暢通之前,雞西的煤炭林業也只能自生自滅,無人問津。
  企業貧困、政府忽視、渠道不暢,使得煤炭林業孤軍奮戰,更增添了所屬企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