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共有42家,其中火電類上市公司共有26家。第一季度年報顯示,24家上市公司ST東北電、ST華靖業績與去年同期缺少可比性除外,主營業務收入總和為147.58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83%,凈利潤總和為27.0134億元,同比增長20.18%,可以看出,電力上市公司的成長性逐步顯現出來。
  火電類上市公司除深南電以燃油為主外,其余均以煤炭為燃
料。自2000年下半年煤炭價格開始恢復性上漲以來,火電類上市公司的成本不斷加大,上市公司的盈利空間受到一定擠壓。在這種情況下,火電類上市公司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業績,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與上市公司利用自身優勢,擴大發電規模,降低發電成本等密不可分。
  規模優勢帶來業績增長
  工業的快速發展造就了電力需求的巨大缺口,同時也為電力公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華能國際、深能源、東電B等通過收購、新建等方式,擴大發電規模,增加發電量,從而帶來了業績的增長。
  深能源控股51%的西部電力有限公司,5#機組于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業運行,上網電量創出了歷史新高,每股收益為0.42元,達到了上市以來的最好水平。6#機組的安裝正全面鋪開,垃圾發電工程也取得了新的進展。通過發電規模的擴大,公司的贏利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華能國際則是通過跨地區收購上海石洞口一廠、長興一廠、淮陰電廠和太倉電廠一系列的股權,增加了市場份額,鞏固了競爭地位,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51.7億元,凈利潤11.27億元。近日又完成了購買深圳能源集團項目的股權過戶手續以及三家發電廠的收購,為公司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據統計,在26家公司中,有15家公司通過收購、新建等方式擴大發電規模,帶來了業績的增長,因而該模式也成為上市公司提高盈利能力的一個主要途徑。
  降低能耗提高盈利能力
  火電類上市公司主要成本是煤炭,一般占發電成本的60%左右。因此,煤炭價格的上漲確實擠占了火電類公司的利潤空間。統計表明,2002年電煤消費量為6.4億噸左右,每噸煤與去年相比上漲了16.82元,電力行業去年成本增加了108億元。但是,從發電的成本來看,仍存在著一定的潛力空間。
  國電電力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治理的力度,有效地降低了供電能耗。2002年年報顯示,公司供電煤耗367.5克/千瓦.時,同比降低了6.7克/千瓦.時,全年節約原煤2.636萬噸,按2002年煤炭平均價格167.8元/噸計算,節約原煤折合為442.32萬元,有效地降低了發電成本。皖能電力、贛能電力以及穗恒運等公司也積極加大技改力度,節能降耗,不斷地降低燃料成本。
  水電、火電并舉優勢明顯
  在27家火電類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既有火力發電還有水力發電。在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后,水力發電表現出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韶能股份電力裝機容量35.701萬千瓦,其中水電15.701萬千瓦,火電20萬千瓦。公司抓住廣東省電力供需矛盾突出,電源缺口近150萬千瓦的機遇,積極整合水電資產,為后續水電裝機容量的擴張奠定了基矗公司自籌資金建設的長安水電站,將于第二季度陸續投入商業運行,因此,公司水電發售電量在第一季度快速增長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大幅增長,公司中期業績將會有一個大幅的提升。原本只有火力發電的九龍電力,也看好了水力發電的市場前景,利用配股資金,參股20%的江口水電責任公司。目前,首臺發電機組已于3月12日正式發電,可以預見,受惠于西部大開發的良好契機,該公司業績也將會有一個逐步增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