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煤炭需求的逐漸回升,煤炭市場也逐步由供大于求趨向供求基本平衡,市場競爭格局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競爭內容由占有市場轉向占有資源
  資源型企業的競爭關鍵在于占有資源。由于我國連續四年實施“調控總量,關井壓產”政策,截至2002年底全國累計關閉小煤窯6.1萬處,大幅縮減過剩的生產能力。而近幾年除中西
部地區外,大規模新建礦井較少,生產接替投資嚴重不足。據統計,44%的國有大型企業存在接替緊張的問題,因而超能力生產現象十分普遍。這些情況反映到煤炭市場供求關系變化上,煤炭企業競爭的主要矛盾也轉向了占有資源。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煤炭企業加緊擴張生產能力,積極為市場競爭儲備力量。神華、兗州、大同、山西焦煤等大型企業集團作為第一梯隊,都提出未來幾年內產量上到5000萬噸到1億噸以上的發展戰略,并積極走出去,到中西部地區建井開礦,如兗礦集團在入主山東省內巨野、聊城煤田的同時,啟動貴州煤電和內蒙古煤田合作開發工程,涉及煤炭儲量達400多億噸;神華集團在山西朔州等地通過兼并小煤窯,占有資源,實現擴張等。
  煤炭經銷企業實體化,直接控制資源參與競爭。山西省煤炭運銷總公司去年以來加緊收購山西省內中小煤礦,控制鐵路煤炭發運站點,截至目前控制生產能力已達3000萬噸;中國煤炭進出口總公司已擁有平朔、太原煤氣化、大屯煤電等大型煤炭生產企業。陜西、寧夏等省一些長期經銷煤炭的企業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并購煤礦,向實體化延伸。
  外國資本進軍中國市場,爭奪資源伺機而動。目前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煤炭進出口大國的煤炭生產、經營企業都以北京、西安為主要據點安營扎寨,企圖在中國煤炭開采業掘一桶金。鑒于我國日前礦產開采權界定不明確等問題,致使外商投資顧慮較多,一旦國家政策明確,國外企業將蜂擁而至。
  競爭對象由大煤礦與小煤礦轉向大型煤企之間
  1997年前我國大中小型煤礦產量比例為401743。1997年煤炭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后,大型煤礦的主要競爭對象是周邊地區遍布的中小煤礦,如山西省大同、太原、陽泉、晉城等地中小煤礦的產量與所在地原中央直屬大型煤礦企業的產量規模相當甚至超過,而煤種、運輸流向、市場分布基本相同,這就決定了大中小型煤礦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小煤礦因用人少、投入少、經營方式靈活、價格便宜在競爭中占有優勢,而大型煤礦歷史包袱重、用人多、投入大,導致價格偏高,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近些年隨著國家實施“控制總量,關井壓產”政策,大量不符合開采、安全條件的煤礦被關閉,大中小型煤礦產量比例調整為541927。由此,大型煤礦與中小煤礦之間的競爭由主要矛盾轉化為從屬矛盾,大型煤礦集團之間的競爭上升為主要矛盾,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大煤礦之間競爭加劇。如大同煤礦集團和神華集團在國內市場的競爭,神華集團和兗礦集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表現尤為明顯。
  競爭形態由同一性轉為替代性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具有不均衡和煤種分布地域性的特點,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下游行業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煤種利用限制被大大地突破,除同一煤種競爭外,替代性競爭也在增強,如以貧瘦煤為設計煤種的電廠現在可以摻燒部分無煙煤;水泥行業旋轉窯過去只能使用煙煤,但現在經過改造,可以使用無煙煤;冶金噴吹煤由只使用無煙煤變為可以摻燒甚至單燒煙煤;化工造氣用煤由使用無煙塊煤,經過技術攻關,可改用無煙末煤生產的煤棒等型煤,甚至也可以用動力煤直接造氣。同時,配煤技術的發展、配煤能力和配煤效益的提高也給煤種間的替代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據預測,到2005年我國將形成7000萬噸配煤能力,比目前翻一番。這種趨勢表明,煤種替代性越來越強,而使用什么樣的煤種越來越取決于用戶經濟核算的綜合效益。
  競爭方式由單打獨斗轉向聯合競爭經過四年時間的關井壓產,中國煤礦個數已減少到目前的2.5萬個,但仍然表現為個數較多,規模較小。 1998年煤礦下放地方后,為解決市場競爭無序化的矛盾,各省都在積極整合自身資源,組建煤礦聯合集團參與市場角逐,如山西、河南、黑龍江、貴州、陜西等省都形成了聯合銷售的機制,直接參與煤炭訂貨,協調煤礦價格、供貨等。
  此外,還有一些煤礦自發設立的股份公司如中聯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各類松散型煤炭協會組織,如無煙煤協會、華東煤炭銷售聯合體都在聯合競爭中發揮著作用。
  而同時,煤炭下游行業也著手建立采購聯盟,與煤礦之間形成了對抗。如電力行業一直由中能電力工業燃料公司統一組織訂貨,去年底電力體制改革后,五大發電公司以參股形式改造重組中能電力工業燃料公司;如寶鋼、武鋼、首鋼提出建立戰略聯盟,擬對原材料實行統一采購;中石化集團總公司從1999年起即通過其直屬的物資裝備處陸續將下屬企業長期分散的煤炭采購渠道進行了集中,對資源點實行優化配置,加強了控制力。
  競爭結果由煤炭利益向下游轉移轉向互利雙贏
  在嚴重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條件下,由于煤礦無序競爭,造成煤炭利益大量向下游行業轉移,煤礦與用戶之間的競爭結果表現為此消彼長,但近兩年煤炭市場出現供求基本平衡,甚至局部地區、個別煤種趨緊后,競爭形態出現了新的變化,表現為煤礦與用戶之間的利益再分配:(1) 煤礦為獲取下游行業利益和下游行業為獲得穩定的能源供貨渠道,以參股、買斷、租賃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間融合。最典型的是寶鋼,繼去年與永城煤電集團簽訂合作開發煤炭資源協議后,今年又與大同煤礦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煤業公司;此外山東電力集團、華能集團等紛紛登陸中西部地區,獨資或合資開礦。而兗州、晉城等在向煤化工領域進軍。
  (2)大煤礦與大用戶之間紛紛簽訂中長期協議。近兩年,在國家有關部委的號召下,煤礦與大用戶之間開始簽署有約束力的協定,但煤炭進入買方市場后都被破壞了。近幾年來,煤企和用戶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日漸提高,因而應該說目前正在形成的中長期協議不會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將是我國建立煤炭市場經濟有序化運行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