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關注的電煤訂貨終于有了一個明確的“說法”,日前,國家發改委發文協調電煤訂貨,建議提高電煤價格
  以2001年全國發電煤耗357克/千瓦時計算,電價每提高0.01元/千瓦時,發電用煤可承受每噸煤上漲28.01元的壓力。電價從1996年到2002年,僅大工業電價就增長了0.045元/千瓦時
  我國電煤消費量占煤炭流通總量的6成以上
,其中重點計劃的電煤供應在主要電力企業的煤炭需求中占絕對比重。而在電煤供給上,市場的調節作用卻顯得蒼白無力
  根據近日國家發改委有關電煤價格的協調意見,山西省煤炭銷售辦公室已組織全省各煤礦,與華北電力集團所屬各電廠在太原簽訂了2034 萬噸的電煤合同量。與四大電力集團的電煤訂貨,也正在接觸、協商當中。隨著電煤供應大省山西訂貨的順利開展,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國電煤訂貨會有一個較為樂觀的結果。
  電煤價漲過頭了嗎?
  在國家關井壓產、調整結構等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下,從2000年上半年起,我國煤炭價格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到2002年,煤炭綜合售價才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
  在煤價恢復性上漲的過程中,行業間的差價較大。1997年,山西國有重點煤礦的煤炭綜合平均售價和20 02年基本相當。2000年以來,非電煤的煤炭市場價格,隨著市場經濟的走勢而穩步增長,尤其是冶金、化工等行業的煤炭供給價格變化比較明顯,但計劃內電煤價格卻仍因循著計劃經濟的軌道。以山西為例,2002年計劃內電煤價格比市場電煤價格普遍每噸低15元到30元。大同煤礦集團1997年供華北電廠的煤價比2002 年實際結算價每噸高3 .71元;陽泉煤業(集團)公司1997年供山東電廠的煤價比2002年實際結算價每噸高13.2元;潞安礦業(集團)公司1997 年電煤價比2002年實際結算價每噸高11.3元。由此可見,煤價調整應在情理之中。
  但從去年起,隨著煤價的恢復上升,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聲音,如煤價漲過頭了,電力企業要面臨虧損等等。實際情況如何?
  據山西省有關部門的一項調查表明,山西省電價從1996年到2002年已上調過4次,上漲幅度在30%以上。按電價目錄中不同的用電分類,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說明情況。1996年以來電價上調幅度分別是:在大工業用電中,1千伏到10千伏的,由0.299元/千瓦時(含1997年新增1 分錢的電源基地建設資金,下同),漲價0. 07元,漲價幅度為3..06%; 35千伏及以上的,由0.217元/千瓦時上漲到0.284元/千瓦時,漲價0. 067元,漲幅為30.9%。在非工業、普通工業電價中,1千伏至10千伏的,由0.305元/千瓦時漲到0.4 09元/千瓦時,漲價0.104元,幅度為34.1 %;35千伏及以上的,由0.294元/千瓦時上漲到0.399 元/千瓦時,漲價0.105元,漲幅為35.7%。在居民生活電價中,仍以1千伏到10千伏為例,由0.262元/千瓦時漲到0.465元/千瓦時,漲價0.203元,漲幅為 77.5%。
  這4次調價(不含基本電價):一是晉價工字(1996)第111號文件,執行大工業電價35千伏及以上的,上調到每千瓦時0.163元;居民生活電價1千伏至10千伏上調到每千瓦時0.262元。二是晉價工字(199 7)第 82號文件,執行大工業電價,35千伏到110千伏的,每千瓦時由0.217元上調到0.239元(含新征收的1分錢電源基金建設資金),上漲2.2分錢,漲幅10.14%;居民生活電價1千伏至10千伏的,每千瓦時由0 .262元上調到0.322元,上漲6分錢,漲幅22.9%。三是晉價管字(2000)第351 號文件,執行大工業電價35千伏到110千伏的,每千瓦時由0.239元上調到0.270元,上漲3.1分錢,漲幅12.97%;居民生活電價1千伏至10千伏的,每千瓦時由0.322元上調到0.389元,上漲6.7分錢,漲幅20.8%。四是晉價管字(2002)第330號文件,執行大工業電價35千伏到110千伏的,每千瓦時由0.270元上調到0. 284元,上漲1.4分錢,漲幅5.19%;居民生活電價1千伏到10千伏的,每千瓦時由0.389元上調到0.4 65元,上漲7.6分錢,漲幅19.54%。
  以2001年全國發電煤耗357克/千瓦時計算,電價每提高0.01元/千瓦時,發電用煤可承受每噸煤上漲28.01元的壓力。電價從1996年到 2002年,僅大工業電價就增長了0.045元/千瓦時,按此計算,今年電煤價格上漲2元至8元,對電力企業來說,乃區區小事一樁。
  電煤價格應該漲
  長期以來,由于國家政策上的傾斜,煤炭行業在以國家大局為重,無私奉獻的同時,形成了制約自身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煤炭與電力、鐵路、冶金等其他相關行業相比,剪刀差不降反增,逐步淪為弱勢行業。當煤炭行業完全進入市場后,煤炭價格持續在低位徘徊,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種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且變得越來越突出。1997年后,買方市場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全國煤炭產量嚴重過剩,煤炭經濟形勢日益嚴峻。 1998年,山西煤炭價格每噸下跌20元,1999年再度下挫18元,煤炭外欠貨款最高時達122.7億元,國有重點大礦盈虧相抵后凈虧損5億多元,虧損額占到全省地方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額的一半。
  煤礦由于投入不足,安全欠賬多、條件差、隱患多,安全基礎不牢固,礦井防災抗災能力脆弱。山西陽泉是我國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年產優質無煙煤3000萬噸,但僅陽泉煤業(集團)公司每年用于瓦斯防治的費用就需1. 5億多元;陽泉市地方煤礦目前還有8億元的安全投入缺口。
  國有重點煤礦新井接替滯后,企業融資困難,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山西國有重點煤礦核定生產能力為年產14 093萬噸,“十五”期間將有 27個礦井資源枯竭,面臨關閉,每年減少生產能力3197萬噸。目前的能力利用系數已達100%,陽泉、大同、汾西等企業急需新井接替。大中型礦井的勘探、設計和基建時間均在兩年以上,一般投資均在數億元以上。但近年來國家已停止對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的建設投資,自籌資金由于投資大、周期長、回報率低而難以操作,使煤炭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非多種經營項目無法正常進行。
  煤礦條件艱苦,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卻長期處于相對貧困的生活條件下。1999年,山西國有重點煤礦井下職工人均工資7406元,比1996年下降47%,煤礦工人生活水平出現嚴重滑坡。許多單位連續幾個月開不出工資,有的人家兩家合買一袋面過年。據調查,僅原大同礦務局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城市居民就有14977戶,共41569人。地方礦井下職工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遠遠低于農村貧困線。
  而作為煤炭主要用戶的電力、冶金、建材等相關行業,他們的盈利水平和職工工資要數倍于煤炭行業。2 002年,山西國有重點煤礦井下職工在煤炭經濟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的情況下,月收入也僅為800元到900 元之間,在全國工業行業收入排行榜中排倒數第二位。其他相關行業,如電力行業,職工的月收入卻可達幾千元。
  山西煤炭近幾年通過提高售價所帶來的收益,有相當大的部分被中間環節盤剝,煤炭企業不堪重負。有些中間環節特別是運輸部門,利用其壟斷地位,強加給煤炭企業許多不合理收費,如自備車費、特線特價費、代理費、點裝費等,其中僅自備車收費一項,山西煤炭行業一年就要多支付15.8億元。近兩年來,雖然煤款拖欠有所減少,但數額仍巨大。據統計,全省目前尚有55億元煤款被拖欠。有些用戶惡意拖欠長達五六年以上,按國家有關規定,實際已成為呆死賬。
  煤炭企業稅賦加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2001年,煤炭采選業稅率增加了6.27個百分點,增幅達169.23%,全國國有重點煤炭企業比稅制改革前的1993年多繳增值稅40.87億元,而電力、化工等相關 行業增值稅負擔卻在下降。
  另外,由于長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煤炭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僅山西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目前就有各類中、小學校235所、醫院 88所,加上公安等社會性服務機構共有從業人員56811人,每年支出費用達十幾億元。
  煤礦開發造成的地質破壞日趨嚴重,而治理這些災害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要遠遠大于采礦所得。山西是我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有的地區已成了“無人區”(如大同煤田的一些火區)。煤礦的開采不可避免地會破壞井田內的水資源,給煤礦用水和開發新項目帶來困難;還可造成土地裂縫、塌陷,復墾率僅有20%,山西每年因開礦損失的耕地占全省總損失面積的13%以上。煤炭企業不得不拿出一大筆資金賠償,還得組織人員修繕。
  上述種種情況,都給煤礦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了難度。煤炭行業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從根本上打破了經濟體制內部的平衡機制,靠煤炭企業自身力量很難實現各種要素的優化,迫切需要國家發揮調控作用,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對煤炭這個弱勢行業予以照顧,使煤炭企業盡快擺脫價格長期背離價值的局面,回歸到公平、合理競爭的軌道上來。
  電煤銷售呼喚市場回歸
  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產品供求平衡的支撐點主要依賴于量和價,而在電煤供給上,市場的調節作用卻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我國電煤消費量占煤炭流通總量的六成以上,其中重點計劃的電煤供應在主要電力企業的煤炭需求中占絕對比重。
  電煤價格的落實,在對煤炭市場起到穩定和平衡的同時,應視作是煤炭行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通過聯合競爭打破電力企業多年來高度壟斷的進步,視其為電煤銷售市場的回歸。長期以來,煤炭行業由于集中度低,煤炭銷售企業分散,企業之間相互爭鐵路運力,擠占市場份額,以分散對集中,壓價傾銷,無序競爭,煤炭工業的整體優勢得不到發揮, 利益大量流失,每年損失都以數百億元計。在嚴酷的事實面前,煤炭行業逐步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發展必須適度提高煤炭銷售集中度,走大集團化道路。這既是有效增加煤炭效益之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市場經濟形勢下實現公平、公正所必須把握的一個原則,更是煤炭企業走向市場的必然趨勢。繼1998年,晉、陜、內蒙古等5個煤炭外調大省成立了煤炭行業聯席會后,從2002年起,晉、冀、魯、豫、陜、神華“五省一公司”進一步建立了共同維護煤炭銷售秩序、鞏固提高煤炭效益的協調機制,促進了煤炭價格的穩定回升和銷售效益的大幅提高。
  山西的例子也許最有說服力。全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和供應基地山西省,針對煤炭市場供大于求及山西煤炭工業存在的條塊分割和煤炭企業競爭過度的問題,提出了聯合銷售的應對措施。山西堅持“限量、提價、回款、清欠”和“努力擴大出口,鞏固國內市場”的營銷方針,強化煤炭銷售的龍頭地位,加強全省煤炭銷售管理,理順了煤炭銷售管理體制, 成立了省煤炭銷售辦公室。山西省煤炭銷售辦公室加強運銷計劃等重要環節的管理、協調、監督和服務,加大煤炭產量、用戶庫存量、港口存煤量的調控力度,認真研究分析煤炭市場需求變化,組織制定符合本省實際的煤炭銷售策略,及時引導煤炭企業調整煤炭價格。
  在山西省煤炭銷售辦公室的組織和領導下,山西煤炭企業聯合競爭,避免了重蹈被用戶各個擊破的覆轍,連續幾年煤炭訂貨都取得了好成績。 2001年全省簽訂重點煤炭訂貨1.57億噸,比2000年增加600萬噸,簽訂煤炭鐵路外運訂貨合同1.99億噸,噸煤平均提價或增加收益10.20元/噸,實際運行下來,全年全省提高煤炭售價1 4.41元/噸;2002年訂貨會,全省簽訂重點訂貨合同1.7億噸,比上年增加1209萬噸,煤炭外運合同總量為2.13億噸,國內訂貨價格比上年平均增加18.81元/噸,實際運行下來,2002年全省煤炭售價提高16.7 5元/噸;2003年訂貨會,全省重點訂貨量確定為1.81億噸,比上年增加1119萬噸,煤炭外運合同總量為2 .27億噸,國內訂貨價格除電煤仍在繼續落實外,冶金、化工、建材及市場用煤價格平均比上年合同增加17.93元。
  2003年電煤價格的明確和落實,并不意味著煤炭行業從此就柳暗花明,走上康莊大道。煤炭行業扭虧脫困之路還很漫長,需要煤炭企業不斷自我砥礪,勇于改革,做大做強,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