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漲價電有點緊張
  煤和電本來是唇齒相依的關系。我國目前的電力結構中,火電絕對主導,占總裝機容量的70%以上。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沒有煤就沒有電。同時,電是煤的最大用戶,電煤占全國煤炭銷量的60%以上,如果電廠不用煤,一半以上煤礦就得關門。
  然而,前一段煤電矛盾有點緊張。
  煤要提價。
理由是煤炭行業的人均收入與電力企業相比差三到五倍,國有重點煤礦職工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49個行業中列倒數第二。必須縮小上下游的利潤差距。電不同意。電煤上一年每噸已經漲了8 元,再漲吃不消。經多方協調,最終電作出妥協。但雙方只簽訂了原計劃60%的供煤合同,這種情況在煤電歷史上絕無僅有。
  雖然最終電方面做了讓步,但心里的疙瘩并未真正解開。據發電企業有關人士介紹,近四五年來,煤炭一直在漲價。煤炭行業有困難,包袱重,是事實。但如果一味向下游轉嫁壓力,電力也吃不消。首先,電價是國家定死的,不像鋼廠可以隨行就市,你漲我也漲。這些年,電力企業已經消化煤炭提價帶來的成本上升達到數百億元,潛力已經有限,如果繼續漲下去電廠也會虧損。其次,過去發供輸電一體,而現在發電環節已經進入市場,成為市場主體,當然首先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
  因此,電力企業雖然顧全了大局,但普遍對目前煤電一打架有關部門就讓電力作出犧牲的做法有想法,如果大家都不從自身找原因,把自己的困難轉嫁出去,市場秩序怎么維護?
  由唇齒相依到血肉相聯
  在市場經濟中,供需雙方發生矛盾在所難免,正所謂沒有鍋沿不碰馬勺的。那么,如何才能從根本上協調雙方的利益?最近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一些電力行業有關專家和業內人士,大家認為,市場化進程中的問題還是應該靠市場的手段來解決。 一些專家建議,針對煤電的特殊關系,雙方可以探討通過相互滲透,建立產權紐帶來形成約束關系,并通過資本經營來縮小雙方的利潤差距。
  據了解,一些電力企業已經在醞釀收購一些煤礦,或投資參股煤礦,直接進入燃料領域。同樣,一些煤炭企業也在研究進入發電領域,如投資坑口電站建設等。如果這一進程加快,煤電就會改變簡單的供需關系,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局面。雙方的關系也就由唇齒相依變為血肉相聯,矛盾自然會減少。即使出現矛盾也會更好解決。
  當然,這一步不能一蹴而就。因為煤電都是投資密集的行業。比如投資一個百萬噸級的煤礦就要上億元,而一個發電集團,每年的用煤量上千萬噸,因此電力企業要滲透到燃料領域,投資強度非常大。同樣,電廠建設投資也是動輒幾十億,煤炭企業進入也并非說說那么輕松。所以方向雖然正確,但還要從長計議。
  必須打破價格壟斷
  一些電力企業人士認為,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除了依靠政府調解以外,更要以市場的手段來解決。兩個關聯的上下游行業,一個要漲價一個要降價的沖動永遠存在,如果這一沖動導致幾個巨頭聯合起來壟斷價格,這樣就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屬于壟斷行為。 說到壟斷,人們往往想到壟斷經營,其實壟斷經營是壟斷,搞價格同盟,壟斷價格同樣是壟斷。
  過去,煤電兩個行業都有壟斷色彩,但目前都已經市場化。特別是電力,去年電力改革以后,國內形成五大發電集團并存的競爭關系。電力企業認為,這有利于煤電雙方以完全市場化的方式建立供求關系。相反,如果供方搞價格聯盟,需方也聯合起來應對,等于退回到壟斷。其結果只能靠政府協調,即以計劃的手段解決市場問題。而對于政府,手心手背都是肉,其協調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而且,如今價格同盟實際上很難真正奏效。首先,市場是開放的,國內價格如果過高,勢必導致進口。去年我國進口煤炭已經達到1千多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00%多就是證明。其次,決定價格的關鍵是供求關系。總體來看,我國煤炭并沒有供不應求,甚至還供大于求。在此前提下,煤炭企業各自也會有自己的小九九,價格同盟很難鐵板一塊。比如,前些年彩電、彩管都搞過聯合限價的價格同盟,但最終都土崩瓦解,而最先打破同盟的恰恰是同盟者自己。
  因此,打破價格同盟,讓每個企業進入市場,成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杠桿的作用,才能刺激企業去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雙方在競爭中壯大、發展才能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