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也稱得上是“煤炭大省”,去年共產煤6500多萬噸,電煤消耗只有1300多萬噸。可是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由于煤炭供應減少,省內幾大發電廠相繼關停部分發電機組。這使得電、煤長期存在的矛盾更加尖銳。
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一方面是整合零散企業,做大做強,形成拳頭參與競爭,另一方面,煤炭運銷卻深深地刻著“壟斷”的痕跡,引來怨聲四起;一方是為經濟制
造血液的煤礦,一方是關系經濟命脈的電廠,得罪哪家都不合適,政府只好在中間“和稀泥”。
背景
上個世紀最后3年,全國煤炭供大與求,市場持續低迷下滑。陜西省政府為了增強煤炭行業整體實力,參與外部競爭,于1998年8月開始組建陜西省煤炭運輸銷售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運銷集團),負責組織實施全省各類煤炭企業運銷一體化的聯合銷售;而陜西省內的發電廠則一直靠省電力公司下屬的燃料公司負責為其提供大部分發電用煤。從那時起,煤礦和電廠直接談判的格局逐漸被其上面的運銷集團和燃料公司所取代。
之后,隨著國務院關井壓產、整頓煤炭經營秩序政策的進一步實施,一大批小煤窯相繼關閉。2002年,煤炭市場由供大與求變得又供不應求,習慣了和煤礦討價還價的電廠對運銷集團統一定價的做法很不滿意,拖欠煤款的現象時有發生,積少成多,2002年底拖欠的煤款合計已上億元,為此,運銷集團只好以中斷對電廠的煤炭供應相要挾。雖然每次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下雙方關系有所緩和,但矛盾依然存在。
電廠:電煤也敢停?!
從2002年11月到2003年2月中旬,陜西省許多發電廠發現,省煤炭運銷集團發給他們的電煤存在不足量的問題。秦嶺電廠平均每天耗煤1萬噸,結果只給運來6000噸,2003年2月16日至19日,竟完全停發,這使得秦嶺電廠在3月13日被迫關停了2臺機組。其他電廠也存在類似的遭遇,渭河發電廠在2002年11月8日,也曾被停止過供煤。
究其原因:冬季因為采暖等原因,用電量劇增造成耗煤量大;冬季水利發電遭遇枯水期,得用火力發電彌補;年底鐵路發運不暢;煤炭緊俏,運到湖北、江西等省外地區的煤炭,要比在本省銷售的價格高,煤炭運銷商更愿意把煤運往外地;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廠拖欠煤礦巨額煤款(雙方2003年的電煤合同一直拖到2003年的3月28日才簽訂)。無奈之下,運銷集團只好減少或中斷供煤。
“電廠的煤也敢停?誰說我們欠他們那么多款?”某電廠一位部門經理說,“我們和礦上有煤電交易的協議,部分煤款和他們礦上的電款已抵消,他們的算法我們不接受。”他還說停煤主要是想漲價。
另一電廠燃料公司的負責人也說:“前幾年煤賣不出去,省內的價格比省外還高,我們沒有辦法,現在是市場經濟,他們還在搞計劃經濟那一套,統一定價,那怎么行?”陜西一些電廠對運銷集團的做法均表示不滿意。
據統計,去年全省共消耗電煤1348萬噸,而經運銷集團發出的統購煤1000萬噸左右,其余的300多萬噸都是各電廠自行解決的。
據運銷集團計劃銷售部副經理石廣云說:“我們的統購煤他們能完成80%就不錯了,因為電廠直接和礦上談,每噸可以少30~50元,但他們又不想放棄這個合同,因為這樣有依靠,在市場出現電煤緊俏時可以保證有煤,尤其是最近幾年小煤窯的關停,地方煤產量有限的時候。”
“咱們家里要是不交電費,人家肯定給你停電,現在是市場經濟,你不交煤款,我為什么不停止供煤呢?而省外的客商人家是先交了錢,排隊等著要煤呢!”運銷集團辦公室一位職員說。
其實,在去年底,之所以停止供煤,還因為運銷集團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電網改革,電廠被劃分到不同的發電公司,他們害怕到時討債無門,只好先發制人。
運銷集團:我們要保護“弱勢群體”!
運銷集團辦公室一位同志認為:“省政府成立運銷集團也是為煤礦企業考慮,僅銅川煤礦的職工就有8萬多人,再加上家屬有20萬人,前幾年效益不好,政府不保護他們的利益,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礦上的職工生活苦啊,他們的年均工資不到7000元,在國家補貼前,幾乎沒有一家贏利,而電廠呢,他們年均工資不止3萬元,可以說煤礦屬于弱勢群體。現在煤炭是越來越散,而電力系統是越來越集中,他們要是談判,肯定不在一個等量級,這樣他們肯定吃虧。”
據運銷集團一位職員說:“以前單方采購,經常出現‘暗箱操作’,電廠采購部門從那些小煤礦上吃到的利益就夠他們電廠一年的利潤了。電廠拖著錢不給,礦上的工人怎么活啊,他們的要求就是能吃飽肚子。現在由于煤礦投資大、周期長,尤其是老礦成本越來越高,沒有更多的錢投入到安全保障上,所以形成了惡性循環。”
記者在運銷集團辦公室看到一份《關于煤款結算嚴重受阻將危及省內電煤供應的函》,在這份發給省電力公司總經理的函中指出:截至2002年11月底,尚欠煤款近4億元(包括單方拒付)……于2002年12月31日前結清所欠全部煤款并使煤款結算步入正軌。否則,由此帶來的一切不良后果,我方將難以負責。這部分煤款包括1997年前后煤炭供大于求時所欠的部分。
燃料公司有自己的看法:“他保護誰的利益?省煤炭運銷集團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個怪胎———四不像。雖說他是個企業,可還有一些政府職能,全省的煤炭經營許可證由他們簽發,每年煤炭的鐵路運輸量也得他們審批。他們自己都說自己是‘廳級企業’,企業還有級別?”這一點,記者在陜西省煤炭運銷集團辦公室得到印證,一位職員說,他們以前好多人都是公務員,現在他們的人事任免權還歸省委組織部。
整個事件中,政府又擔當了什么角色呢?他們一手扶植起運銷集團,現在面對經濟命脈的左膀右臂,哪塊都割舍不下。陜西省經貿委經濟運行處楊啟處長對記者說:我們省經貿委運行處,只是起協調服務的作用。
運銷集團作為企業的一面,經濟來源主要是對經過他們手中轉的煤每噸收取0.4元的費用,再一個就是審批各地市煤炭經營許可證,每個60元。該集團一位職員一再強調那只是工本費,他們每年組織參加煤炭訂購會,加上協調,年底慰問,年終所剩無幾。據了解他們集團現在的工作人員是70多名。
據楊啟處長說:到目前,仍有1億多的煤款尚未付清。盡管運銷集團曾多次給省經貿委等有關部門打報告,但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電廠沒有電煤,也可以打報告申請。
“我們不僅僅對運銷集團有看法,對省政府的2號文也有看法”———電廠方面不愿提起又不得不經常提到的2號文,是陜西省于1998年下發的《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整頓煤炭流通秩序的決定》,就是此文決定:對全省合法生產的煤炭資源由省煤炭運銷集團公司實行統一組織銷售……省直屬電廠及省內的網局電廠發電用煤,統一由省電力燃料主管部門向省煤炭運銷集團訂購,各電廠不得自行采購……對全省煤炭統一定價,按質論價,同質同價,出省煤價由營銷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行定價”。隨后又發了45號文,給運銷集團“正名”。
楊啟也說:“煤炭屬于弱勢群體,老礦井的開采成本越來越高,賣給省內的煤他們還得自己先墊付運費,發過去煤,結果上次的錢還沒給。如果讓他們和電廠談,品質高的煤反而賣不到好價錢,為了避免傷害礦工利益,省政府才決定成立運銷集團。隨著市場的發展,2號文的確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接到終止2號文件的信息。”
“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靠深化改革去解決;同樣,市場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靠市場手段去解決。”某電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門經理說,“市場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依靠行政的手段去解決,肯定會掩蓋一些問題,到了一定的條件它就會爆發,那時行政命令也會失去他的效應,政府也只好疲于奔命。”相關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第四章第五十條規定:煤炭經營應當減少中間環節和取消不合理的中間環節,提倡有條件的煤礦企業直銷。煤炭用戶和煤炭銷區的煤炭經營企業有權直接從煤礦企業購進煤炭。在煤炭產區可以組成煤炭銷售、運輸服務機構,為中小煤礦辦理經銷、運輸業務。禁止行政機關違反國家規定擅自設立煤炭供應的中間環節和額外加收費用。
《煤炭經營管理辦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條規定:禁止行政機關設立煤炭供應的中間環節和額外加收費用。第二十三條第四款規定:煤礦企業、煤炭經營企業,應當依法經營,公平競爭,禁止壟斷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