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經濟專家吳敬儒日前指出,由于我國經濟近幾年持續向好,發電量增長大大超過同期電力裝機容量的增長,全國較大范圍內的電力短缺2004年可能再現。據悉,相關預測已引起國家計委及電力部門高層領導的關注。
近日,吳敬儒在京接受了中電新聞記者的專訪。
記者:1997年后,電力市場曾被認為出現了“低水平的、暫時的、結構性的”供大于求,
這種形勢現在是否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吳敬儒:1997年開始,隨著華東等地用電緊張局面的緩和,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由缺電轉向基本平衡。1998年,由于電力裝機容量增加了9.07%,而用電增長只有2.07%,出現了電力富余的局面。1999年,形勢有了一些好轉,發電量增長了6.34%,裝機容量增長了7.75%。2000年,情況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發電量的增長接近11%,裝機容量的增長是6.88%,發電量的增長大于裝機容量的增長。和過去相比完全倒過來了。到了2001年,發電量增長8.43%,而裝機容量的增長只有6.04%。從容量增長和電量增長這兩個數值的比較可以看出來,1998年容量增長大于電量增長7個百分點,到了2001年,容量增長和電量增長的比值變成了負的兩個多百分點。
2002年發電量的增長可能超過預計,估計在10.5%以上,而裝機容量的增長可能是5%到6%,全國部分地區出現電力供不應求的局面。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關。
記者: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電力供需形勢?
吳敬儒:2002年全國電力供需基本平衡,部分地區用電緊張,個別電網還有富余。全國12個電網,現在說有富余的只有東北和海南。過去說四川電網在二灘發電后電也多得不得了,今年也拉閘限電了。
問題的嚴重性在哪里呢?在建規模嚴重不足。“十五”后三年我們能夠投產的機組只有6000多萬千瓦,而今年一年的用電增長是1500億千瓦時,至少要吃掉3000多萬千瓦的容量。
之所以出現這種嚴峻的局面,主要原因是1998年到2001年之間,我們對電力供需形勢的判斷失誤造成的。當時有三個觀點,一是全國電力富余,富余得太多了;二是今后的電力增長大概是3%到4%;這樣又引出了第三個觀點,三年不開新項目。我認為這些觀點是錯誤的。1998年下半年我就說,第一、電力富余并不多。第二、今后的電力增長,可能在5%到6%,第三、三年內還應根據用電增長的需要開工一批新項目。
記者:按照現在的形勢分析,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什么時候會出現全國較大范圍的電力短缺?
吳敬儒:我估計2003年夏天就會出現。當然不是全國范圍的,像東北、海南等電網仍會有富余。2004年會出現全國較大范圍的電力短缺。不過缺電的程度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嚴重,因為我們對發電裝機容量增長的預測,沒有包括各個地方計劃外的一塊。
全國范圍內,現在看山東的情況比較好,2002年一年投了500萬千瓦,完成了“十五”發電計劃,至少2003年不會缺電。2003年華東電網、四川電網和廣東電網缺電會比較嚴重;華中電網中的河南省缺電也會比較嚴重,因為它沒有國家計劃內的大項目投產。即使我們現在就采取措施,也只能在2005年發揮作用。如果2003年GDP增長7%,就需要2000多萬千瓦的容量,而2004年也需要2500到3000萬千瓦左右的容量。前面分析過,到時候肯定沒有這么多容量。所以說2003年和2004年缺電已成定局,而且局勢是嚴峻的。
記者:您提出的有針對性地增加的發電容量,在電網中如何分布比較合理?
吳敬儒:首先是分省平衡。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每個省的缺電都要靠本省來解決。要根據實際情況,基本原則是要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其次是分區域平衡。今后區域電網內平衡是主流,區域電網之間的輸送容量,從國外來說都不多,大致不會超過15%。
記者:會不會再次出現電力供大于求的局面?
吳敬儒:“十六大”提出了國民生產總值二十年翻兩番的發展目標。而中國的GDP增長只有保持在7%左右,社會才能保持穩定。在GDP增長保持一定的前提下,相應要求一定的電力彈性系數。這兩年我國的電力彈性系數大于1,是我們拉動內需,帶動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行業的發展形成的,這個局面不會長期維持下去。回過頭來看,我們前二十年的經濟增長差不多也翻了兩番,電力彈性系數是0.81,而且二十年中的前十年是0.81,后十年也是0.81。這個0.81是一個多年平均的值,也是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的值。全世界的電力彈性系數平均水平是1到1.1;美國的工業體系和我們相象,它的電力彈性系數也在1左右。考慮到能源損耗等情況,我們的電力彈性系數維持在0.8左右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GDP增長保持在7%,電力發展速度相應要保持在6%到7%。當然,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分析。
記者:由于電力體制改革正在進行當中,您的建議是否存在著被忽視的可能?
吳敬儒:目前的改革還不會出現很不利于電力發展的局面。電力改革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發展,前兩年討論電力改革的時候,我就說過這個觀點。據我了解,現在各發電集團對未來發展都相當重視,積極性也很高。
但是,如果組織不好,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特別在一些電價比較低的地區。因為能夠賺錢的地方,大家都會去干,電價低的地方,怎么吸引電力投資者是個問題。
記者:在電力改革的主導權還存在一些爭議的情況下,電力規劃的科學性如何得到制度保證?
吳敬儒:電力規劃誰來做?這次改革方案里面提得很含糊,我覺得是有缺點的。應該明確電網公司在政府指導下編制電力發展規劃。而現在只是明確了電網公司編制電網規劃。
對這個問題存在不同理解,我的看法,電網規劃是包括電源規劃的。和過去不一樣的是,過去電網和電源都由一家來負責組織實施,現在電網公司只能管電網,它對電源的規劃,則要通過市場經濟的辦法,吸引投資商、各個發電商來參加建設。過去是直接管,現在是間接管,差別就在這里。假如不明確這一點,我覺得會出問題。
記者:為什么近幾年季節性的缺電局面反復出現?如何看待我國一些省份近期因為電煤緊張等原因出現的電力短缺?
吳敬儒:有人認為高峰缺電不算缺電,我不同意這種看法。裝機規模跟上了當然沒有問題,如果在建規模小,看不到大的投產容量,像河南除了一些13.5萬千瓦的機組,沒有大的項目,第二年缺電就會更嚴重。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增長期,不能認為僅僅是高峰缺電,就忽視了在建規模。另外從電力行業來說,缺點電對提高效益有好處,這種看法也是不全面的。
缺電局面為什么反復出現?和我們對用電增長形勢判斷正確與否有關,同時也是個認識問題。
電煤緊張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價格因素。有些地方因為電煤價格漲得很高,不買或少買,造成電煤短缺。這個從宏觀層面來講比較好解決。另一方面是實際缺煤。這兩年電煤緊張的主要原因還是價格因素,今后可能會出現實質性的煤炭短缺。去年我國用煤量增加了5000多萬噸,今年增加了6000多萬噸,現在并沒有新的煤礦投產。目前唯一可以調劑的,就是去年有9000萬噸的出口煤,這還是個長期合同。實質性煤炭短缺的嚴重性,現在并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記者:一般認為,正在穩步推進的電力體制改革是在電力供大于求的框架下開始設計的。您認為這次改革框架中的市場競爭導向,能夠較好地解決供需矛盾嗎?
吳敬儒: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漸進的要比激進的好,這樣可以解決過渡時期的脫節問題。現在電力改革的方向比較明確,廠網分開,引入競爭,世界上也是這個趨勢。但是各國的目的和方法不太一樣。
現在的問題是,在各方面的關系沒有很好的理順的情況下,改革的步子大了一些。國外在搞電力改革方案的時候,比如英國,僅相關法規和制度就研究了兩三年,而我們對改革后電力市場運作的模式、相關法規等并沒有確定下來,這樣可能會造成一些脫節。不過,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方面的情況一定會協調好。
電力改革成功的關鍵,一是規劃預測正確,二是價格政策正確。投資辦電的回報,國外大約在10%到12%,國內至少要10%。現在我們好像定的是8%,太低了。從長期看,應該有一個適當的回報率。這些年大家辦電的積極性比較高,是因為回報不錯。假如光靠“競價上網”四個大字吸引投資者辦電,我看是比較難的。這個問題要妥善解決。
關于電力市場的模式,我贊成世界上普遍采取的方法,發電商與電網公司之間,應該以長期合同為主,現貨交易為輔,現貨交易一般不宜超過15%。
改革首先是要促進發展,其次是確定合理的價格。這個價格要低于壟斷價格,但不能說改革后電價一定會下降。像寧夏的電價是0.26元,發電成本又高,今后的電價怎么走就是個問題。
記者:如何評價改革后的區域電網?
吳敬儒:區域電網公司將來應該是兩級市場,省公司是子公司。現在網公司管什么,省公司管什么很明確。中國的經濟管理體制,一向以省為單位,電力與地方經濟的關系又相當密切,一下子去掉省公司一級,倒不是電力部門內部吃不了,而是外部環境不具備。這次改革方案中忽視了省級電網的作用。實際上,如果沒有省里的支持,在中國很多事情都不好辦。
(吳敬儒:原電力部計劃司司長、后任國家能源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國家開發銀行電力信貸局局長、專委會成員,現為國家開發銀行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