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炭產業為主的山西省通過走經濟結構調整之路,實現了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記者就山西新型能源基地建設問題采訪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長劉振華。他提出,山西將在嚴格控制原煤輸出,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煤炭產業鏈,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煤炭附加值,加快山西新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
劉振華代表指出,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從全國生產力布局需求出發,將山西
確定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央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符合地域分工和比較經濟優勢,是從全國經濟發展大局和山西實際情況出發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支持下,經過多年的建設,山西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現在大同、陽泉、西山、汾西、潞安、晉城、霍州、平朔等十大重點煤炭生產基地及各類煤礦4000多個,總生產能力達到4億多噸,煤炭洗選率為56%。近幾年來,山西煤炭產量占全國的30%左右,在國內市場和全國煤炭出口中占據首位。
他認為,從全國情況看,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是缺油、少氣、富煤,在常規能源中,煤炭儲量占90%以上。加上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煤炭是主要能源。未來20年,我國國民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煤炭需求穩步增長,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從世界煤炭需求情況看,在未來20年內,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所占比例逐漸下降,但總量穩定增加,其中亞洲地區增長較快,預計年均增長速度為8.6%,煤炭價格仍有上升空間,煤炭工業將獲得穩定發展的機遇。
對于未來山西煤炭工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劉振華代表說,山西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擴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指導方針,大力推動煤炭工業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向綜合開發利用轉變。他說,今后幾年全省煤炭產量要控制在4億噸左右;加快組建三至五個五千萬到億噸級的煤炭企業集團公司;逐步淘汰9萬噸以下的礦井,建設一大批生產規模在30萬噸/年以上的鄉鎮煤礦;原煤洗選比重力爭達到70%以上,其中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力爭達到100%,地方煤礦力爭達到50%;國有重點煤礦通過實施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工程和多種經營,使非煤產業與煤炭主業的比例達到1:1;加快做好煤炭間接液化的前期工作;大力發展和延伸產業鏈,促進煤炭的加工轉化和產業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