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我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華能北京熱電廠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統一年回收二氧化碳3000多噸;11月30日,國內最大脫硝催化劑生產線——中電投集團所屬遠達環保脫硝催化劑生產線投產;12月8日,華電集團湘潭核電項目框架協議簽訂……我國碳排放量最大的十大發電集團,正通過優化電源結構、研發清潔煤電技術等途徑,加速向低碳經濟邁進。
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的《中國發電集團氣候影響排名》報告,我國十大發電集團依裝機容量排名分別為:華能集團、大唐集團、國電集團、華電集團、中電投集團、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已更名為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廣東省粵電集團、浙江省能源集團、神華集團和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這十大發電集團2008年的總耗煤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20%,目前,均已提前完成“到2010年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控制在355克/千瓦時標準煤”的“十一五”目標。
火電行業加快“低碳突圍”
“11月20日,華電國際鄒縣發電廠4臺335兆瓦機組煙氣脫硫技改工程順利通過環保驗收。工程采用目前國際上先進的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脫硫效率達95%以上,預計每年減排二氧化硫約2.3萬噸。”華電相關負責人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華電還建設了寧夏靈武空冷、湖南長沙脫硝等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高效、節能、環保機組。”
近年來,我國火電機組一改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的形象,新建電廠全部配套加裝了脫硫裝置,既有電廠加大脫硫改造力度。截至2008年底,全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投運容量達到3.63億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比例由2007年的48﹪提高到60.4%。同時,部分大型火電廠還安裝了脫硝裝置。此外,除塵、電站空冷等技術在火電廠的應用也不斷增加。如神華國華電力已運行的電廠電除塵配備率達100%,脫硫機組容量比達96%,脫硝機組容量比為15%。
華能副總經理烏若思介紹:“2006年,華能玉環電廠建成投產我國首套國產化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該機組供電煤耗僅為291.39克/千瓦時,發電效率高達45.4%。”超超臨界機組燃煤發電的高效率,吸引了發電集團紛紛發展這一技術。有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9月27日,我國投運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已有17臺。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火電廠投運50萬—100萬千瓦機組共有301臺,其中超(超)臨界機組占1/3。發電量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10%。平均供電煤耗為315克/千瓦小時,比全國平均供電煤耗低30克/千瓦小時。同時,目前國內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超(超)臨界機組約250臺,其中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約44臺,總容量1.7億千瓦,這標志著我國火電進入了建設60—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為主的時期。
“上大壓小”是我國目前審批火電項目一項重要決策,助推了我國火電結構的調整。截至今年6月30日,電力行業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467臺,總容量達5407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任務。初步統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6萬噸。
綠色煤電助力清潔發展
除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外,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發電系統、碳捕集等技術也是發電集團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武器。
華能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綠色煤電”計劃,并聯合大唐、華電等7家企業共同組建綠色煤電公司。綠色煤電第一階段25萬千瓦IGCC電站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將于2011年6月在天津建成投產。
隨著IGCC電站關鍵技術的國產化率進程加快,必將吸引更多發電集團競相進入。中電投在上海、廊坊、江蘇等地的IGCC項目已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正穩步推進。華電也將以杭州半山項目為依托,建設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GCC示范工程。
二氧化碳捕集是當今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興技術,在國家大力倡導下,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7月,華能自主設計、建設的我國第一套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在華能北京熱電廠投入運行,它能把原先煙囪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成液體,供下游企業使用。在此基礎上,華能正在上海石洞口第二電廠建設10萬噸/年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將在今年年底前投入試運行。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
10月16日,《中國能源報》記者參觀了云南大唐國際紅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開遠電廠,該廠負責人介紹:“開遠電廠2×30萬千瓦工程是我國首個國產化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CFB)項目,于2006年投產,具有高脫硫效率、低氮氧化物排放、高碳燃燼率等優點。”截至2008年,我國在運行的30萬千瓦的大容量CFB鍋爐已有18臺,自主開發的30萬千瓦CFB也取得實際運行經驗。
清潔能源比例不斷提高
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表示:“今年中電投在清潔、低碳能源方面投資的比重首次超過50%,到2020年中電投集團清潔能源比例將提高到50%。”提高清潔能源比例、優化電源結構是各發電集團向綜合性能源集團轉型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清潔能源中,核電在節能減排放方面的優勢明顯,發展核電是我國發電集團低碳轉身的重要途徑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核電發電量為684億千瓦時,與用煤炭發同樣數量的火電相比,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8000多萬噸、二氧化硫40多萬噸。
《中國能源報》記者從中電投了解到,12月4日,山東海陽核電廠一期工程1、2號機組取得建造許可證,標志著項目建設全面正式轉入建造階段,該項目和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一期工程4臺百萬千瓦機組均將于2014年左右建成投產。今年下半年以來,發電集團紛紛加快拓展核電業務的步伐:華能、大唐分別與國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國電與中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國核與中廣核簽訂第三代戰略合作協議……
水電是清潔能源,許多發電集團更是把發展水電作為優化電源結構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唐、中電投、華電的水電裝機先后超過1000萬千瓦,三峽電站裝機容量達1820萬千瓦……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水電裝機已從2002年的8607萬千瓦增加到1.82億千瓦。
新能源引領電企低碳轉身
大力發展新能源,是逐步改善我國當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的一項重大戰略。為此,十大發電集團紛紛通過組建新能源公司的模式加速搶灘新能源。
據國電副總經理陳飛介紹:“國電作為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商,風電裝機容量已達348萬千瓦,明年將新投產風電裝機300萬千萬以上。”大唐總經理翟若愚不久前表示:“2015年大唐的風電裝機容量將較目前的235萬千瓦增長3倍多,達1000萬千瓦。”浙江省能源集團成立專門公司開發沿海風電……此外,廣東省粵電集團、華潤電力等發電集團也在有序推進太陽能發電、垃圾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技術的應用,不斷優化火電、水電、新能源的結構比例。
“國家確定的‘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經過全國各個方面的努力有望實現。”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不久前表示。國家環保部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評價:“我國電力行業確實出力了。”華能、大唐等十大發電集團通過積極優化電源結構、加速研發清潔煤電技術等途徑,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
來源:慧聰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