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百年滄桑,位于德國西部北威州的魯爾區時至今日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然而看到如今這片藍天與綠地輝映的土地,你很難想象幾十年前的魯爾區還是礦山遍野、煙囪林立,甚至被人戲稱為“煤窩子”。依靠科技進步,尤其是通過對風能的利用,魯爾區與德國各地在改造和調整能源產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國是一個缺乏原料的國家,在能源和礦物原料供應方面長期依賴進口。1950年,對煤
的利用在當時西德的原始能源消耗中超過70%,魯爾區的煤礦數量一度達到200多座。但在近年來國際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下,德國以大力倡導使用風能為突破口,對傳統能源行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991年,德國通過一部特別的《供電法》,向所有風力發電公司允諾,電力公司必須以相對較高的價格收購他們的風力電能,這極大地刺激了該行業的發展。統計數據表明,從80年代末起步至今,德國已經安裝了近1.3萬個風力發電機組,總功率超過了1萬兆瓦,達到了全球風力發電總量的三分之一。
  通過大力促進風能發展,德國取得了顯著的多重效益。其一,利用風能這樣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德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近年來減少了約1700萬噸;其二,風能利用極大地促進了德國能源全行業的戰略調整,使得德國可持續發展動力增強;其三,在目前德國經濟持續低迷、失業人數屢創新高的情況下,風能行業成為一個全新的“就業發動機”:過去4年內,制造商和供應商的員工數量翻了一倍,達到3.5萬人,與此同時,該行業銷售額每年增長40%,去年達到約35億歐元。
  在德國陸地上風力發電機組日趨飽和的同時,德國已經開始大膽憧憬未來的“海上風車城”,即考慮利用海洋上更強勁的風力資源來彌補陸地風力的不足。德國政府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0年在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安裝發電總功率達2萬余兆瓦的機組,“風電場”面積達到2500平方公里海域,為德國每年提供700億至870億千瓦時的電力。
  不僅如此,向來以技術精湛聞名全球的德國人還期待著他們的風力發電設備通過出口贏得海外市場。目前德國本土制造的風力發電設備已經有六分之一用于出口。目前,德國還在進行風力發電設備的升級改造,繼續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其發展,即將一些具有300千瓦功率的發電機組升級到1至2兆瓦的發電機組。而另有公司已經開發出了單片葉輪長52米、寬6米、重達20噸,支撐塔柱高達120米的超級風力發電機組,其單個機組發電功率可達4.5兆瓦,為日后的海上風能利用打下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如今,德國的礦物油和煤炭能源在其能源消耗總量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60%,與之相對應的是,風能發電量將在10年內達到德國總發電量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