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缺電的消息也接連從四川、河南、重慶等地區傳來。其中,河南省僅2002年11月份就拉閘限電2234次。重慶市去年11月28日實行拉閘限電后,隨著供電緊張情況的進一步加劇,不得不從12月12日起打破企業集中在周末休息的慣例,對全市企業實行輪休和區域限電。
類似缺電情況,其實自2000年以來已在我國部分地區多次發生,只是缺電情況與過去長期全面缺電有所不同
,大多發生在夏、冬兩季用電高峰時段。其中,夏季供電緊張和缺電,2000年最先發生在廣東和浙江,到2002年除廣東、浙江外,還發展到了上海、北京和河北南部等部分地區。冬季缺電,最先發生的地區,2001年是湖北、河南,2002年則又發展到了四川、重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8年以來,經過持續快速發展,到1997年,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導致的國內工業用電下降,我國供電形勢也從此前的長期全面緊張轉為全面緩和。因此,在分析2000年后國內部分地區再次出現的供電緊張狀況時,有關人士認為,夏季用電高峰缺電主要與全社會空調普及等高負荷用電設備大增有關,屬結構性缺電;冬季缺電主要與部分地區水電站來水少或進入枯水期有關,還有就是電煤供應不足。此外,還與電力企業調度管理不善有關。如這次重慶缺電,既有二灘電站未能按全年來水情況安排均衡發電,導致進入冬季電站出現最低控制水位6米以下罕見水位,只好削減重慶一半電力供應的原因,又有供重慶電源的主力電廠————重慶電廠、珞璜電廠發電設備突然出現故障、需要停機檢修的原因。
但近日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上述分析的都是表面現象,導致這幾年部分地區缺電和供電緊張的深層次原因,是1997年全國出現供電緩和后,有關部門對供電形勢的判斷過于樂觀,加上對用電量增長的預測過于保守,從而導致電力建設、電網建設跟不上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速度有關。具體表現:
一是自2000以來,每年年初預測的年用電量都小于全年實際用電量。2000年預計全年用電增長為10.8%,實際全年用電量增長率為11.4%;2001年預計全年用電量增長為6.5%,全年實際用電量增長率為8%;2002年預計用電量增長為7%左右,實際用電量增長為12%。預計用電的誤差,也導致了電力建設速度與電力消費增長的不平衡。按近三年國民經濟平均增長7%、8%左右和用電增長均超過國民經濟增長至少一個百分點算,電力供應要滿足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需求,每年至少需新增發電裝機2400萬千瓦左右,實際上近三年每年新增的發電裝機都少于這個數,去年是近三年中新增裝機投產最多的,但也只有1900萬千瓦左右。
二是在供電緩和后,沒有根據用電市場出現的變化,積極研究制定實施引導電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峰谷電價問題。同時,也沒有積極研究確保供電緊張時無法考慮的電網備用機組率問題,以致到今天都還沒有制定出一個可供操作,也是電網應有的以季、周最大負荷考慮的電源合理備用率的指標。
三是跨省區電網聯網建設滯后、輸送容量小,導致供電富裕地區無法把電送往缺電地區。如,東北地區目前供電相對富裕,但由于對外送電只有連接華北電網的一條輸電通道,當地發電機組的全年平均利用小時僅為3000多小時,與合理發電機組年平均利用小時4400多小時相比要少1000多個小時。
四是發電結構不合理,電網中小機組多,可靠性差,加上水電多的地區可調節水電站少,導致用電高峰時電網可發電機組的進一步減少,并進一步加劇了供電緊張。
基于以上原因,加上大型水電站建設周期一般需要7年到10年時間,核電站需要6年到7年時間,天然氣發電項目包括天然氣開發建設需要5年以上時間,大型火電廠建設需要4年到5年時間。因此,專家認為,由于對供電緩和形勢的過于樂觀而導致的“九五”后期連續幾年電力項目開工的減少,造成近三年頻頻出現的季節性供電緊張說明,“十五”后三年我國供電形勢將非常嚴峻,特別是在夏、冬季用電高峰時缺電情況將會有所擴大。
黨的十六又提出了到2020年國民經濟再翻兩番的目標。專家們認為,確保再翻兩番目標的如期實現,對電力工業來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重要的工作仍是加快發展,目前要迅速扭轉正在擴大的缺電局面。專家們提出,為了確保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對用電的需求,在當前用電緊張地區,決策部門應盡快出臺峰谷電價,用經濟手段來引導社會削峰填谷;電力調度部門要在加強電力市場需求預測管理的同時,科學合理、精心安排電力供應調度方案;發供電企業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提高服務水平來精心維護設備和線路,確保安全發電和供電,以避免不必要的計劃外停電故障發生。此外,當前最需要著手做的工作還有三項:
首先,按國民經濟發展再翻兩番必須有相應的電力供應作支撐的要求,決策部門在考慮電力工業發展時,要有一個適度超前的長遠發展眼光。在項目安排上,除了“十五”必須投產的項目要盡快安排開工建設外,還應從綜合利用各種能源的角度,根據今后10年到15年用電需求的增長,在“十五”計劃中及時安排一批建設周期長的發電、輸電項目和西電東送項目,以滿足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需求。
其次,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根據我國煤炭多、石油少,水能相對豐富的特點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確定合理的電源建設結構,包括利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電力結構調整和開發新能源的力度,加快電網建設,加快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的步伐,以實現在更大范圍內的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第三,從我國人多、能源資源人均占有少的特點出發,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道路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加大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通過經濟節能和技術節能兩條途徑,在全社會形成依靠管理和技術創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合理用能和節約用能的風尚,不斷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