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能源消費不斷出現消費速度減緩,甚至負增長的現象。原因何在?這是否意味著我國能源消費的需求不足?就此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所研究員史丹。
  史丹指出,能源消費量大幅度下降并非是需求不足所致,根本原因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與提高。其因素主要是非技術性的,包括市場開放、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
 
史丹介紹說,能源消費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所決定的能源消費,一般這部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另一部分是由管理水平、市場環境、產業結構等因素決定的能源消費水平,即體制性因素決定的能源消費水平。這部分能源消費可變性較大,是引起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外開放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顯著作用。我國能源消費量的下降,有相當部分是由于改革開放形成的資源優化配置造成的。1978年以來,隨著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持續大幅度上升,2000年我國每噸標煤所創造的GDP比1978年增加6350.8元。
  第二,產業結構及工業內部結構調整提高了能源投入產出率。產業結構的調整降低了能源消費密度,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能源消費節約。1990年以前,我國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主要來自于三大產業比例關系的調整。1990年以后我國能源消費量下降,則主要是由于各產業內部尤其是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1980年的工業,1噸標煤所創造的增加值為486.83元,到1999年提高到了3864.36元。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對能源X低效率的改進。X效率是指企業內部效率,如果能源要素投入變化可以使得某些產品的產出增加而沒有其他產出的減少,就說明企業內部存在能源X低效率。由于過去我國管理體制存在一些問題,相當大的能源消耗并不是生產所必須的,而是由能源X低效率造成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及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為企業經營者和職工提供了一系列有關權利、責任和利益的規則以及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史丹進一步指出,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條件下,能源消費的下降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高,并有助于改善環境。因此,擴大需求仍要堅持節約能源的方針。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在建設之中,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不穩定,能源消費量持續下降或者反彈上升都是可能的。
  談到針對我國能源消費量下降這一現象應采取的對策時,史丹說,對于我國能源消費的不穩定性,應主要通過調節生產來實現供需平衡。我國能源供需平衡的調節重點應放在煤炭上。
  對此,史丹特別指出,近年來,我國煤炭供應相對過剩,事故頻發。這與煤炭生產企業不能根據市場需求自行調節供給有一定的關系。關于調節煤炭供需關系的手段,除了繼續鼓勵和支持煤炭出口和關閉非法煤礦外,還應注意增加現有煤炭生產企業、尤其是大中型煤礦的生產控制能力。如果現有大中型煤礦沒有生產擴張能力以適應未來煤炭需求的增長,關閉的小煤礦就會死灰復燃。
  史丹最后強調,提高大中型煤炭生產企業生產控制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提高煤炭生產的集中度,讓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在煤炭供應方面起主導作用。當前是我國煤炭企業進行重組,擴大生產集中度的一個有利時機,有關管理部門應認真研究煤炭工業產業重組的問題,并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加以引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