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吊瓜籽每公斤已經降到20元左右,今年長興吊瓜籽的產量還要多,我們得盡早開拓市場……”1月28日,白峴鄉訪賢村的方阿根在主持召開吊瓜協會會議時,除他臉上黝黑的膚色還能告訴人家“我曾經是采煤農民”外,大家只知道“他現在是長興縣效益農業示范戶、縣吊瓜協會會長”。
從采煤農民到效益農業示范戶,方阿根的轉變正是白峴鄉數千采煤農民走出小煤井二次創業的縮影。
r> 白峴鄉位于長興縣西北部,西與安徽廣德毗連,北與江蘇宜興交界。該鄉境內儲有大量的煙煤、石煤、泥煤等,是浙北主要的煤炭基地。現今的長廣公司千井灣礦去也在白峴境內。豐富的煤炭資源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據史料記載:早在宋、元、明時期,白峴就有鄉人采煤。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地的采煤產業得到了“空前”發展,截至1998底,全鄉共有各類小煤井36處,近3000農民從事采煤作業。
分管工業的副鄉長嚴耀良告訴筆者:“黑亮黑亮的煤炭的確像烏金,大辦煤礦時,有的村集體一年就有200多萬元收入。然而,隨之而來的安全事故也頻頻發生,從1996年到1998年全鄉煤礦共發生了10余起傷亡事故,死亡13人。”
人命關天,豈能兒戲。從1999年起,長興縣委、縣政府及白峴鄉黨委、政府積極響應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引導采煤農民走出小煤井,實施關井壓產。
1999年3月,白峴村羅卡(音同,上為“山”下為“介”——作者注)溝的石煤礦成為長興關井壓產的“第一炸”。礦主李志洪、李金娣夫婦倆走出炸平的石煤礦后,在白峴鄉黨委、政府協調下到上陽村租用了12畝荒灘,另行建房、種吊瓜,發展起了庭院經濟。
“辦了6年煤礦,錢倒沒掙到多少,反倒讓瓦斯炸死了個采煤工,現在想想真不應該。”1月28日下午,守著炒瓜籽機忙活的李金娣說:“辦煤礦時,整天都提心吊膽過日子,那時候,晚上來的電話,伢志洪是從來不接的,怕是報事故的呀?!”
當然,現在的李志洪、李金娣夫婦倆早已經遠離了當年的那種不安了。2000年,他們注冊成立了“志洪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投資12萬元辦起了炒貨廠,又到鄰村承包了100畝地種上了吊瓜。李金娣說:“種吊瓜時夫妻倆全部下地,收瓜籽時,我炒瓜籽給他賣,分工合作,2001年大約有7萬元凈收入。”
在白峴鄉,像方阿根、李志洪那樣關閉了小煤井實現二次創業的舉不勝舉。
1999年,白峴鄉和卡(音同,上為“山”下為“介”——作者注)口村的王永兵走出石煤礦后邀了幾個鄰居到山東做起了竹制品生意。后來轉行搞起了竹木園林裝潢,每年的業務量有100萬左右。“毛竹加工是白峴人的傳統手藝,當年和我一起采煤的四五十個農民,現在又跟著我闖江湖搞裝潢了。”王永兵自信地說:“這些天我還要去一趟山東,到那里簽一個園林改造項目,待到過了春節就可以開工了。”
訪賢村的錢建庭和胡啟富當年都是千井灣4號井的井下工。1999年初4號井關閉后,他倆同時“失業”。“現在想來,如果當初不失業,說不定現在還在井底下呢。”坐在錢建庭的出租車上下村時,他告訴筆者,“走出煤井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大,就是買輛面包車跑出租,一年也有八九萬元毛收入。”而胡啟富買了輛農用車,到附近煤礦里買了煤后拉到煤山鎮上,再按塊煤、粉煤等分類出售,一年有四五萬元凈收入……
據白峴鄉鄉長倪建忠介紹,從1999年至今全鄉共關閉煤井24處,壓減產量6萬噸,但由于走出煤井的2000多采煤農民都能搶抓機遇或發展效益農業,或重新創辦企業,或從事服務、運輸等第三產業,所以盡管采煤的少了,但全鄉的經濟發展沒有落后。2001年全鄉工業總產值8.34億元、農民的人均純收入4750元,分別比上年增23%和7%。
另據介紹,該鄉現存的16處礦井近兩年累計投入了1000余萬元的安全技改資金,最近已通過了浙江省鄉鎮煤礦停產整頓檢查驗收小組驗收,在換發有關證照后可以繼續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