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國煤炭經濟運行逆勢而上。煤炭行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煤炭板塊比股市大盤明顯走好,職工收入增加,成為2001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究其原因,既有2001年4月后國家進行煤礦安全專項整治、對小煤礦實施“四個一律關閉”而使小煤 礦產量大量下降的偶然性因素,又有近幾年來國家對煤炭行業實行關井壓產、總量控制政策 的累積效應的必然性,更有國際煤價上漲和我國煤炭出口在亞洲地區地利比較優勢充分
發揮 、煤炭出口大幅度增長而減少國內供需矛盾的國際因素。但是,我國煤炭行業還遠沒有走上健康發展軌道,許多深層次矛盾還存在。 1 市場:亮點中有無斑點 2001年我國國內煤炭市場實際供需關系出現由供大于求到供需基本平衡、局部供 應偏緊的轉折。但煤炭市場亮點中的數據有所矛盾,表明煤炭市場統計信息失真,國家 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調整相關政策,市場供需雙方應從真實的信息中分析判斷市場走向。 1.1 2001年煤炭市場的五大亮點 2001年我國國內煤炭市場實際供需關系出現由供大于求到供需基本平衡、局部供應偏緊的轉折。從國家有關部門和媒體報道的數據看,呈現出“三升兩降”,即原煤產量上升、煤炭出口上升、煤炭價格上升、煤炭庫存下降和煤款拖欠下降五大亮點。 (1)原煤產量在在連續3年下降后,2001年出現回升,升幅達10.9%。 (2)我國煤炭出口在連續3年攀升后,出現大幅度躍升。 我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國。2001年比2000年增加2706萬t,上升46.0%。 (3)煤礦庫存在連續3年上升徘徊后出現大幅度下降,煤炭社會庫存量已越過警戒線。2001年底全國煤礦庫存卻比2000年底減少2533萬t,下降47.4%,煤炭社會庫存已越過1.2億t的警戒線。 (4)煤炭價格在連續3年下跌后開始回升。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商品煤平均坑口價連續3年下跌后,2001年其商品煤平均坑口價比2000年上升10.90元/t,上升7.8%。 (5)煤炭貨款拖欠額在連續3年呈增加態勢后,出現大幅度下降。2001年在商品煤銷售收入比2000年增 加133億元的情況下,2001年底煤款拖欠額比2000年底減少41億元。實際上,2001年,華東地區煤炭市場已出現供不應求,河南、湖北和河北南部等地已出現由于發電用煤供應緊張而 拉閘停電的情況。 1.2 2001年煤炭市場出現五大亮點的原因(1)煤炭產量上升、煤炭出口上升、庫存下降是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拉動和2001年8月國家總量控制政策面轉暖后的綜合反映。據資料,2001年我國GDP增長7.3%,這就注定我國煤炭需求增長。在國內市場需求方面,2001年主要耗煤工業產品產量上升。其中火力發電量、鋼產量、水泥產量、平板玻璃產量和氮肥同比分別上升8.9%、15.9%、10.3%、14.5%和4 .8%。2001年的發電用煤需求比2000年增加約2800萬t;冶金用煤比2000年增加約400萬t;建材(水泥、平板玻璃等)工業用煤比2000年增加約600萬t,國內煤炭需求比2000年增加約3800萬t。在國際煤炭市場方面,我國對亞洲煤炭進口國家和地區具有近距離地利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得到發揮和國家鼓勵煤炭出口政策的作用,拉動我國煤炭出口增量約2700萬t。因此,2001年國際國內煤炭市場商品煤需求之和比2000年增加約6500萬t。 在國家對煤炭行業總量控制政策轉暖方面,盡管國家將2001年全國煤炭產量控制目標定為9. 5億t,但8月份以后,國家放松了對國有大中型煤礦產量的限制。這一政策變化一方面使得國有大中型煤礦開足馬力生產(部分礦超能力生產),實際產量增加,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因上報煤炭產量多而被上級批評的壓力,上報產量的水分減少。 (2)煤炭價格上升、煤款拖欠額減少是煤炭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必然結果。雖然從1995年國家宣布放開煤炭價格,對發電用煤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以來,但由于發電用煤指導價政策“指”而不“導”,國家發電用煤指導價政策一直不到位。在煤炭市場實際上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我國煤炭價格定價機制在事實上就是市場定價機制。從1998年到2000年的供求關系看,雖然國家對煤炭行業實行總量控制和關井壓產政策,但煤炭產量并沒有大量減少,煤炭庫存并沒有大量減少,即煤炭市場供應量并沒有大量減少。在需求方面,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煤炭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國內煤炭市場供大于求,所以煤炭價格一跌再跌,煤炭拖欠額增加。2001年的煤炭市場供求關系發生基本平衡、局部偏緊的轉折。這種轉折是由于供應減少、需求增加而出現的。2001年我國煤炭需求的強勁增加,而煤炭供應減少既有2001年的煤礦專項整治效應又有3年多來(從1998年12月開始)國家對煤炭行業實行總量控制、關井壓產政策的積累效應。2001年4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國家開始對煤礦安全進行專項整治,6月、9月,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兩次發出通知對小煤礦進行停產整頓,要求“四 個一律關閉”,嚴格驗收,驗收合格后才能生產。這一系列對煤礦安全整治的政策引起了地方政府對小煤礦安全問題的重視,在關閉小煤礦的力度上加大了。2001年,全國關閉小煤礦12000多個,小煤礦產量比2000年減少3000萬t,下降9.5%。2001年7-9月,出現小煤礦月產量小于1000萬t的異常情形。應該說,國家對煤礦安全專項整治在收到安全整治效果的同時,也收到了關井壓產、減少煤炭市場供應量的客觀效果,2001年是關閉小煤礦力度最大、實效最大的一年。在國家對煤炭行業實施關井壓產政策實效累積效應方面,3年多來,全國關閉小煤礦幾萬處,壓減煤炭產量幾億t,實效集中體現在2001年的 煤炭市場供需關系變化上了。同時,2001年國際動力煤價格上漲12%-15%,國際煉焦煤價格上漲7%-9%。 1.3 2001年煤炭市場五大亮點的矛盾分析 從市場理論分析,2001年煤炭市場的五大亮點是矛盾的。因為按照市場理論,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最靈敏的指標是價格和貨款回收率兩個指標,供應量減少或需求量增加導致商品價格和貨款回收率上升,反之則下降。2001年,原煤產量比2000年增加1.1億t,折合商品煤0.97億t;2001年底煤炭社會庫存比2000年底減少0.25億t;2001年煤炭進口與2000年大致持平。由此推算,2001年商品煤供應增加量為1.22億t。 前面述及,2001年我國煤炭需求量比2000年增加0.65億t。按此分析,2001年煤炭市場供需關系是:煤炭供應量-煤炭需求量=1.22-0.65=0.57億t,即煤炭市場仍然供大于求,煤炭價格應該比2000年低。但實際上,2001年煤炭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局部偏緊、煤炭價格上升、煤款拖欠減少。 如何解釋統這一有悖于市場經濟規律的現象?筆者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是煤炭產量和銷量統計數據失真問題,或者說是煤炭總量、關井壓產政策實施前后統計口徑不一致,或者說虛報產量或瞞報產量。1998年12月以前,我國煤炭產量、銷量的統計是全口徑的統計,即凡是從井下采出的煤炭都進入了產量統計,凡是進入消費領域的煤炭都進入了銷量統計,甚至部分地區有為地方產值政績而虛報產量的現象。而1998年12月國家對煤炭行業實施關井 壓產、總量控制后,我國煤炭產量、銷量的統計就出現非全口徑的統計問題,即部分煤炭產量、銷量沒有進入煤炭產量、銷量統計。從產量統計上講,由于國家將1999、2000、2001年全國煤炭生產總量控制目標分別定為11、8.7、9.5億t,并將目標層層分解,下級為了完成目標控制任務,想方設法把上報產量數控制在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之內甚至瞞報產量,導致產量統計失真。與此同時,下級為了平衡本地煤炭供需關系,想方設法把上報的銷量數減少,導致煤炭銷量統計也失真。例如有的地區煤炭銷量中沒有包括自用煤;一些有煉土焦企業的地區,既不統計煤炭產量,也不統計煤炭銷量,導致煤炭產量銷量都失真。 筆者從1998-2000年的煤炭價格、煤款拖欠額增加的變化趨勢反推這幾年的全國煤炭實際產量和銷量認為,1999-2001年的全國煤炭供需平衡點的原煤實際產量在11.7-12.5億t左右,這一結論與19 98年以前的全口徑統計、用其它方法測算我國煤炭市場供需平衡點的煤炭產量是相一致的。當同口徑對比、恢復統計數據的本來面目后,就不存在五大亮點之間的矛盾了。實際上,2001年國有重點煤礦、國有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原煤產量占全國原煤產量的比大致為5∶2∶3,即小煤礦原煤產量還占我國原煤產量的一半。因此,小煤礦仍是我國煤炭供應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只有認識到科學地制定我國煤炭生產總量調控目標的重要性和對煤炭行業實施總量控制和關井壓產政策的復雜性、艱巨性,才能真正地貼近煤炭市場,有效地對煤炭市場供需關系進行調控。 宏觀上,國家對煤炭行業從1998年12月到2001年12月歷時3年整的“關井壓產、總量控制” 的政策目標已經實現。2002年,國家對煤炭的宏觀調控政策應由“關井壓產、總量控制”調 整為“公平競爭、結構調整”了。微觀上,煤炭供需雙方則應從真正的市場信息中去分析、判斷市場走向,有效地增加自己的獲利機會。 2 利潤:盈利能否持續 2001年煤炭行業補貼后實現國家制定的整體扭虧為盈目標。但煤炭行業還遠沒有走上健康發展軌道,其外部環境亟待改善;內部結構需要進一步進行調整,打好全面參與國際 競爭的基礎。 2.1 原中央財政盈虧狀況及原因 據媒體報道,2001年,煤炭行業扭虧為盈,盈利41.7億元,創歷史最好成績成績。無論是官方統計還是民間調查,無論是理論分析還是經營實踐,都得出相似的結論:2001年,我國煤炭行業經營狀況的確好轉。但人們對其好轉的程度、定量分析、原因分析和未來煤炭經營戰略的選擇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目前三大類煤礦的經營統計比較看,國有重點煤礦特 別是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的經營統計可靠性要好些。下面以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為例來分析 煤炭企業的盈虧狀況。 (1)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補貼后減虧為盈。 資料顯示,2001年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補貼后盈利10.9億元。同比減虧增盈11.3億元;盈利面68%,同比持平。而且這一盈利數是在企業補還部分安全生產欠帳和職工生活欠帳、合理投入增加的情況下取得的。全年原選煤成本中,維簡及井巷費和工資及福利費同比分別上升 3.2%、6.6%。 (2)促使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既有市場因素又有政策因素。 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導致煤炭銷售收入增加、煤炭貨款拖欠減少。一是國內煤炭 銷量增加,國際市場煤炭出口增加,國際國內煤炭價格回升,增加了煤炭企業收入。2001年 ,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商品煤銷售量完成同比增加約6000萬t,商品煤平均售價同比增加10 .9元/t,兩項使商品煤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約24%。二是煤款拖欠減少,資金周轉緊張有所 緩解。到2001年12月底,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應收煤款余額為260億元, 比上年年底減少減 少42億元,下降14%。2001年底煤款拖欠額占當年煤炭銷售收入的比例比2000年底煤款拖欠 額占當年煤炭銷售收入的比例下降了17個百分點。在全年煤炭銷售收入同比增加133億元的 情況下,不但當年煤炭貨款全部回收,而且還回收了部分陳欠。由于資金周轉緊張有所緩解,開拓進尺增加,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金拖欠減少,煤礦維持簡單再生產能力有所提高。2001年,國有重點煤礦開拓進尺同比增長約21%。至2001年12月底,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拖 欠在崗職工工資比上年底下降6%,拖欠時間比上年底減少0.9個月,拖欠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比上年底下降3%,拖欠離退休金比上年底下降76%。 除市場因素之外還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因素。一是關閉破產政策使虧損額減少。2001年有4 家原中央財政煤 炭企業相繼關閉破產,累計破產企業增加到10個,進一步減少了虧損源。二是國家核減呆壞帳、債轉股、技改、中央政府給予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破產企業的養老金補貼等政策的累計效應。據資料,幾年來,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債轉股,累計減少利息40億元,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下降。三是在國家有關部門要求2001年煤炭行業整體扭虧為盈的目標要求下,有關省的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開拓市場,加強管理,千方百計實現扭虧目標。2001年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盈虧狀況好轉的直接原因是煤炭銷量增加和煤炭價格回升。從深層次原因分析,一是 2001年4月開始國家對煤礦安全進行專項整治,對小煤礦實施“四個一律關閉”,導致小煤礦煤炭銷量大幅度下降,加上幾年來國家對煤炭行業實施關井壓產政策的積累效應,使得煤炭市場供應量大量減少而煤炭價格上升,同時小煤礦的市場份額減少而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的市場份額增加,銷售收入較大幅度地增加。二是國際國內煤炭市場需求大量增加,大大緩解了國內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國內煤炭市場供需關系出現局部供應偏緊的轉折變化,加上國際煤炭價格上升,使得國內煤炭價格回升,銷售收入增加。 2.2 煤炭經濟運行環境不寬松 雖然2001年煤炭經濟運行形勢好轉,但還沒有完全走上健康發展軌道,其經營環境不寬松。 2.2.1 影響經營狀況的淺層次因素 (1)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補貼前虧損還較大。雖然2001年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補貼后盈利,但補貼前仍然虧損且虧損額仍高達18億元,同比僅減少9億元;虧損面還高達67%,同比僅下降1個百分點;虧損額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個。 (2)煤款拖欠和工資拖欠仍居高位。到2001年12月底,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煤款拖欠額占2001年商品煤銷售收入的38%,拖欠在職職工工資仍在61億元之上。 (3)目前的煤炭成本是不完全成本。一方面 ,安全投入欠帳和職工工資欠帳還較多,職工工資處于低水平;原選煤成本中,折舊下降。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煤炭成本與國際上相比是不完全成本。國際上,煤礦關閉基金(從銷售收入中提取的用于煤礦資源枯竭而關閉時落實環境保護措施 、土地復墾、職工安置等支出的資金)是進入成本的。但我國煤礦尚沒有設立關閉基金。如果我國煤礦提取關閉基金,煤礦總成本必然增加。所以我國煤礦盈利是在不完全成本條件下的盈利,是在潛虧下的盈利。 2.2.2 影響經營狀況的深層次因素 (1)對煤炭的需求多,而國家投資少。國家對煤炭的實際需求量大,但實際需求量被扭曲,數字減少。由此誤導我國煤炭投資,導致我國煤炭投資急劇下降。“九五”期間,我國大中型煤礦投資、技改幾乎處于停滯狀態。(2)煤礦的稅費多,扶持政策少。煤炭行業是基礎性產業,世界主要產煤國對煤炭實行低稅賦政策。但我國1994年稅制改革后,煤炭增值稅實際稅率為8%,比原來的產品稅率提高約1.7倍,即交納的增值稅的稅負是交納產品稅的1.7倍,城市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也隨之增加1.7倍。 (3)受壟斷制約的多,公平競爭的少。煤炭行業主要受電力和鐵路兩大壟斷行業夾擊。電力行業是煤炭第一大用戶,其煤炭消費量約占我國煤炭消費量的53%。煤炭行業的經營比其他行業要復雜得多,因為煤炭的大量銷售必須通過運輸特別是鐵路運輸來實現的。 (4)資源枯竭礦山企業多,關閉和破產的少。在全國440座資源枯竭即將或面臨關閉礦山中,煤礦占225座。盡管國家近幾年加大國有煤礦企業的關閉破產力度,但目前資源枯竭煤礦仍然多。 (5)煤礦職工工作條件艱苦的多,工資少。因為礦工在井下工作,工作條件艱苦且有生命危險,所以在國外,礦工的工資高于其他工業行業職工。但我國煤礦職工收入不僅比民航、鐵路、電信等服務業職工低,而且遠遠低于其它工業行業。 (6)煤礦為國家辦配套服務業多,國家為煤礦辦配套服務業少。煤礦由于其勞動對象的特殊性,大多處于偏僻山區。計劃經濟時期,礦辦醫院 、學校等形成煤礦沉重的社會負擔。目前,國家也沒有為新建煤礦辦配套服務業的明文規定。 (7)行政命令扭虧多,政策扶持脫困少。扭虧脫困是我國“九五”期間國有企業改革〖HTK 〗〖JY〗(下轉第44頁)的目標之一。然而,扭虧有數據表示,但脫困卻是一個含糊的概念,沒有明確表述。由此形成行業間某些行業高工資下的虧損與煤炭行業低工資下的盈利的不公平競爭。 (8)短期政策多,長期 政策少。短期性的政策,如鼓勵煤炭出口政策、虧損補貼政策、關閉破產政策等,必然導致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短期行為。這是我國企業難以做強做大的根本原因。 (9)煤炭職工多,高素質的少。鄉鎮煤礦礦工幾乎是清一色的農民工,國有重點煤礦職工素質也比電力、冶金企業等低得多。 (10)小煤礦多,大集團少。與電力、冶金等行業比,煤炭行業集中度低。煤炭行業內部仍然處于過度 競爭狀態。因為盡管小煤礦的產量看似下來了,但是根本性的不公平競爭機制還存在。 從上述煤炭經濟運行環境的“十多十少”對比可看出,煤炭行業至今仍然處于外部不充分競爭和內部過度競爭的不公平競爭環境中。所以,2002年,政府有關部門特別是國家宏觀調控管理部門應從我國已加入WTO、政府轉變職能、整頓經濟秩序的高度為煤炭行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煤炭企業則應從長計議,排除不合理的行政干擾,利用我國加入WTO后的過渡期,扎扎實實地打好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