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從來沒有這樣矛盾過。利益集團的訴求交織在一起,使得這個新能源產業中最炙手可熱的寵兒患上寒熱癥。
內蒙古是中國風電產能大戶,風電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大部分。然而,地方政府、電網公司、風電企業之間圍繞著利益蛋糕的博弈,以及各方關于風能產業鏈權利、欲望與資本的訴求,鱗次浮出水面。
由于入網困難,內蒙古風力發電機組間歇性停轉,而新的風力發電項目仍在火熱上線。
一半是海水
隨波逐流的風電場
作為風電產業的核心參與者,風電場在風電開發熱潮中并不熱心,它們像是隨波逐流者,不自主地卷入了這股盲目的狂潮之中。
“我們只是電力集團的禮儀小姐。而火電才是電力集團的發言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黃花溝風力發電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員工如此形容風電場的境遇。
該員工透露,許多電力集團投資風電項目只是為了響應低碳經濟的號召,風電項目并不能給電力企業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但這樣做能爭取到國家的一些政策優惠。
記者從北方聯合電力公司了解到,公司投資風電項目是在做長遠布局。“因為清潔能源畢竟是未來的大趨勢,這也有利于集團發電方式的結構調整。”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已接入風電裝機容量達430萬千瓦之多,而通遼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東部四盟市的風電裝機容量還未計入該統計數據。
來自通遼市政府“全市風電工作會議”的數據顯示:僅通遼一市的風電裝機容量就達233萬千瓦,而赤峰市也是風能發電大市,風電裝機容量與通遼市同樣巨大。
然而,龐大的數據所撐起的表面繁華并不能掩蓋風電發展的背后困局。內蒙古風電總計入網430萬千瓦,晚上用電低峰時段通常會閑置320萬千瓦。
而在通遼市,233萬千瓦的電機裝機容量中,只有125萬千瓦電量并網,大量風電閑置終致風電機組停轉就不足為怪了。
前述內蒙古黃花溝風電場人士向記者解答了風電停轉背后的秘密:內蒙古地區本身并非用電大區,自身所生產的火電已經足夠使用,風電能量本該輸出區外,但到目前為止,內蒙古風電并網事宜并未取得實質進展。
作為風電產業的核心參與者,風力發電場對自身所經營的事業并不抱有絕對的信心。“無論如何風能電力只是傳統發電能力的一種補充,電力集團對風電和火電的待遇是有差別的。”某風電場員工告訴記者。
據電力行業內部人士透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薛家灣某火電站員工月平均工資達5000元,而同一電力公司的風電站員工月平均工資不足3000元,并且風電站員工多駐扎在遠離市區的山地,工作環境極為艱苦。
目前多數風電場處于虧損狀態。除五大電力集團投資的風電場之外,還有其他投資方投資的風電場。目前內蒙古風電運營企業共計有60多家,這些企業都在為風電外送“被限行”而感到擔憂。
因為入網困難,非五大電力集團運營的風電場電能損失更多,某電力新能源公司在內蒙古輝騰席勒草原風電站3個多月的時間里因棄電而損失近億元,而巨資投建的風力發電設備正在草原的狂風中快速折舊。
電網逆水行舟
與風電場一樣因風力發電無法入網而“鬧心”的還有各級電網公司。風電無法上網被許多人歸咎于電網的不合作,電網公司在這場狂歡中看起來像是個不和諧的忤逆者。
對于內蒙古風電機停轉事件,國家電網一直保持緘默,但國家電網的信息發布平臺“國家電力信息網”日前指出:“凡是國家正式批準的風電項目,接網率在90%以上,而地區級規劃的風電項目,接網率不到60%。風電的發展一定要和國家的電網建設相適應。”
顯然國家電網也對無序建設的風電項目頗有微詞,同時也不愿把入網困難歸因于電網自身。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指出,“內蒙古等個別地區出現風電棄風現象,一方面是特殊天氣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電網建設滯后、調節能力不足造成的。”
近期,國家發改委兩次到內蒙古考察風電外送事宜,并且下發通知,要求國家電網統籌全國電力市場,盡快提出有效消納風電的方案。然而,國家電網至今仍未交出答卷。國家電網下屬的華北電網一位不具姓名人士表示,在風電發展過程中,地方的主導力量強大,當時國家電網較少參與,最后導致了電網脫節,現在想要并網存在很多難題。
“風電有效入網不僅有技術上的障礙,還有經濟效益的考量,這涉及電網改造,還要整體改變發電方式的協調與調度制度。”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程錦錐教授告訴記者。
在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產業中存在的輸送困難問題,甚至被歸因于電網分離。
雖然地方政府極力斡旋與國家電網之間的合作關系,但收效甚微。國家電網無意為無序發展起來的風電場埋單,國家電網相關發言表明了這樣的態度。
就在3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一行與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在京舉行會談,會談中雙方談及內蒙古風電項目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兩個待建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輸電規劃也已納入東北電網“十二五”規劃中。
但雙方并未就如何解決已建成的風電產能外送問題進行討論,一位接近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人士透露,跟地方電網公司的協作也許是最后的選擇,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樣會面臨諸多困難。
內蒙古電力集團作為內蒙古地區的電網運營公司,對于風電入網困難有著切身體會。該集團總經理張福生表示,內蒙古屬于供電大區,但是并不屬于用電大頭,尤其是冬季,自治區的電力需求基本屬于生活用電,火電電能就足夠使用。
內蒙古自治區寒冷的冬季決定了供暖用電基本只能靠火力發電,這就會造成風電閑置,而這是一年中風電電能最為強勁的時候。
據張福生介紹:冬季午夜之后,內蒙古電網通常最低負荷約1230萬千瓦,其中火電供熱機組供電1200萬千瓦,留給風電的余量負荷所剩無幾。
原因還不僅限于內蒙古火電電量已完全滿足需求。由于某些風電場選址偏遠,就連當地電網在試圖接入時都感到困難,這也是風電入網困難的原因之一。
北方聯合電力公司一位工程師透露,有的風電場選址只考慮風能最大化,而不考慮輸送電成本最小化。1公里的輸電線建設需超過50萬元的成本價,令電網公司望而卻步。
一半是火焰
地方政府:風電“虛火”引燃者
風能發電行業并不都是冰冷的海水。與風電運營企業以及電網公司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那些對發展風能產業充滿熱情的地方政府和風能設備制造商。
而在燒這把火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引火者”的角色。幾乎在每一項風力發電建設工程中,都能看到地方政府忙前忙后的身影。
從引進投資者、說服銀行放貸、設備招標、施工者招標、扶植地方設備廠家到協調電網與電廠合作,地方政府幾近無所不包。
通遼市市長傅鐵剛在2月28日召開的“全市風電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該市電業局在國網公司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墊資近億元支持風電項目接入。
傅鐵剛在工作報告中將“深圳能源集團公司在項目未核準的情況下開工建設15萬千瓦風電項目”作為“一批骨干企業在風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典型例證。
通遼市發改委主任張麗華日前已經向市政府提議,要使通遼的風電裝機容量在2010年達到500萬千瓦,并網發電300萬千瓦。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目標進入了通遼市政府的視野。
目前通遼市已經聚集了外來風電經營企業20多家,當地建廠的風電設備生產經營企業也在野蠻生長。盛國通元風機組裝、葛洲壩塔筒制造、美澤葉片生產將在今年6月份投產,年內生產能力將分別達到1800套、1700套和800套。
因小看大的觀察方法完全適用于整個內蒙古的風能產業發展態勢。市級政府信心十足,自治區政府同樣躊躇滿志。
2009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全區風電裝機容量超過700萬千瓦,占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35%以上,穩坐全國第一把交椅。
盡管受到風電入網困難、電力設備產能過剩等負面消息困擾,內蒙古風電產業的發展仍然一往無前。據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能源處官員透露,內蒙古全區2010年開工風電項目達20多項,自治區東西部各盟市幾乎都有新動作。
當地銀行資本也積極介入風電項目。據中國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公司信貸業務部某信貸員透露,今年該銀行已經授信北方聯合電力17億元人民幣專項支持電力項目,其中有相當資金撥備風電項目建設。
通遼市市長傅鐵鋼如此鼓勵他的團隊:“全市初步測定的可開發風能資源超過5000萬千瓦,而目前的開發量不足5%。”不言自明,他認為,未來的開發前景無限廣闊。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能源處強調“內蒙古是風能資源大區”,表明他們無意浪費大自然賜予的貴重禮物。在全國都大力推進風能發電產業的大背景下,內蒙古表現得如此迫切也就無可厚非了。
有資深能源分析師認為,內蒙古大力發展風能電力是在賠錢買吆喝,然而這樣的評價并不全面。至少在這場風電狂歡中,大大小小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個個都賺得缽滿盆溢。
火上澆油的風電設備商
內蒙古每年高達幾十個億的風電建設,令維塔斯電力(中國)興奮不已。該公司中國區某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內蒙古是他們的重要市場,他們將會投入更多精力去開發。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已經發布的《風電標準體系框架(討論稿)》可能對風能設備國產化率松綁,該消息令這家來自丹麥的企業對未來更加充滿期待,其負責人認為“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
另一家國內上市風電設備商金風科技則干脆入股內蒙古風電建設項目公司,直接以股東身份參與內蒙古風能發電項目。
金風科技公關部稱,2010年內蒙古將會有近30個風能建設項目開工,涉及金額巨大,金風科技已經取得了相當的合同份額。雖然該公司并未透露具體簽約金額,但興奮之情難以掩飾。
同樣對內蒙古風能電力發展感到興奮的還有當地新發展起來的設備制造企業。該類企業能夠更多地得到來自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甚至可以說這些企業就是與當地風能產業共進退的。地方政府扶植的風能產業中,最大受益者就是一大批設備制造企業。
通遼盛國同元風機總裝廠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公司的籌建、投產、市場開拓過程中,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可以說,公司的項目就是為配套當地風電項目而存在的。
風能產業發展幾年來,其中真正的受益者只有那些設備制造企業,他們得到來自政府的大量政策扶持,所以這個行業里涌入者眾多。
有些過剩的苗頭已經引起了國家的憂慮。風電產能標準出臺就意在遏制這仍在繼續的虛火。
風電產業冰火兩重天并不只是內蒙古特有的景象。內蒙古風電經常性停機,其它地方的風電輸送也并不順暢;內蒙古投資風電的熱情仍然持續高漲,其它地區的風電投資沖動也依然強烈。
據了解,目前全國各風電場有近1/3的風電機組處于閑置狀態。而另一組數據則顯示:2009年中國風電項目總投資仍然高達1300億元。如此巨大的落差表明,對風電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重新審視已經刻不容緩。
一個行業的憂慮
業內人士普遍的共識是:風能電力難以入網,一個直接的理由是技術困難。
“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的特點,大規模接入后會對電網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針對業界反應強烈的風電上網難題,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如此回應。
據悉,目前我國幾乎所有入網的風電機組都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在此情況下,當電網發生擾動或故障的時候,會引起大面積的風電場切機。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認為,“目前我國正在建千萬千瓦的風電基地,如此大規模的風電并網如果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是部分業內專家認為,風能資源的不穩定性給電網運營帶來的壓力并沒有一貫被宣稱的那么巨大。
據了解,通常情況下,風電機組分布區域廣泛,這使得風電的變化比較平穩,部分風電機組的切換或風力變化對整個地區電網的正常運行造成的影響很小。
電力專家游敏對表示,風電閑置,并非電網限電造成,原因也不限于技術困境,而是應該從規劃上找癥結。電力行業專家認為,目前的風電發展困境,是風電場與電網規劃脫節、地方電力企業與國家統籌規劃脫節造成的。
國家缺乏對風電資源的總體發展規劃,也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加上地方政府化整為零式的審批,嚴重加劇了風電發展的失控狀態。
各地政府在組織編制大型風電場或風電基地的開發規劃時,主要依照當地風能資源情況制定風電的規劃規模,而未能充分考慮電力系統的電源結構、風電消納市場、電網輸電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地方政府確定的規劃規模遠遠大于國家總體規劃。
另外,我國陸地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地區,技術可開發量占到全國陸地風能總量的95%以上,而用電負荷卻逆向分布。風能富集地區電網規模小、負荷有限,風電無法就地消納。
正如原機械工業部重大技術裝備司司長周鶴良所說,風電行業健康發展涉及不同部門之間的利益重新分配問題,所有面臨的問題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門、電網和電源三方共同協商解決。
來源:內蒙古晨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