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從山西到內蒙古再到新疆,“黑金效應”在中華大地上呈現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騰挪轉移之勢。
煤炭,被稱為黑金。作為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我國的煤炭開采中心地帶正從山西逐步轉移到內蒙古和新疆。隨著西部大開發新十年大幕的拉開,煤炭資源的開采也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資源爭奪的前奏是資本拼殺,這一點從4月即進入漲勢的“新疆煤炭概念股”上可以窺見。8月,隨著國家調研組一行169人奔赴內蒙古,有關內蒙古區域規劃的猜測與討論亦迅速升溫,本地煤炭股一度強勢領漲。1—7月份內蒙古原煤產銷量雙雙突破四億噸。從地區資源優勢來看,不論醞釀中的內蒙古新政力度是否堪比新疆,煤炭產業的發展都將在這個區域的未來規劃上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8月中旬,內蒙古煤炭工業局公布了今年1—7月份的原煤生產情況,全區原煤產銷量雙雙突破四億噸。其中,原煤總產量達4.09億噸,總銷量達4.07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均超過20%,直逼全區煤炭年產量7億噸的控制目標。
2009年內蒙古煤炭產量達6.37億噸,超過昔日“煤老大”山西(6.15億噸),位居全國之首。2010年,內蒙古和山西都計劃將全年的煤炭產量控制在7億噸以內。截至目前,兩省的原煤總產量幾乎比翼齊飛,今年上半年都為3.38億噸。“但自治區對煤炭產量第一的位次并不看好”,內蒙古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崔國文指出。
8月13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在“2010中國國際煤炭發展高層論壇暨產量會”組委會(擴大)會議上表示,煤炭生產從戰略上要有“天花板”,即從產量上要有所限制,而不是需要多少就產出多少。
有量無價 新“煤老大”遭遇尷尬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煤炭產量雖增長迅速,卻未給地方政府帶來足額的資源價值。由于本地煤炭資源多掌握在國有煤炭企業和外省煤炭集團手中,煤炭產量越多,資源價值反而流失越大。
根據《2008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報告》,內蒙古地區煤炭生產規模較大、產量高的煤礦都屬于國有煤礦、中央直屬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的煤炭占內蒙古原煤產量的67.8%(2008年上半年,下同),而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生產的煤炭僅占32.2%。在企業稅收分割上,多數稅收上繳中央,留給地方政府的并不多。
從今年1-7月份的原煤生產數據來看,內蒙古地區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原煤產量為1.65億噸,占全區總產量的40%以上,僅神華集團一家的當地產量就高達1.04億噸。
“從資源份額上說,中央直屬煤炭企業和外省煤炭集團所占比例高于地方煤炭企業。”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秘書長趙家廉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內蒙古目前最大的三家地方煤炭企業伊泰集團、伊東集團和匯能集團合計的煤礦資源總儲量,都遠不及神華集團一家。僅在內蒙古上海廟礦區,神華集團就可與中國煙草共享140億噸的煤炭資源儲量。
“在這些進駐內蒙古的大型企業中,煤炭外運占了很大比重。而煤炭外運量越多,內蒙古煤炭效益損失越大。”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總工程師張強說。
今年 1—7月份,內蒙古出區煤炭2.54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1/4,超出總產量的62%。按照上半年全區主產地煤炭平均坑口結算價格260.4元/噸計算,外運煤炭產值為661億元。如果煤炭到達外地后,可轉化發電約5362億千萬時,產值1984億元(按上網電價0.37元/kWh計算);可轉化成油0.85億噸,產值2398億元(按國際油價70美元/桶計算),附加值提高3倍以上。
如果滿足于簡單的賣資源或初級加工、跟資源富集地區比資源,“內蒙古將難以分享煤炭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收益,自治區地方煤炭企業目前的規模與實力與全國第一大產煤大省并不匹配。”趙家廉稱。
不求第一 后起之秀著手轉型
統計顯示,2002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增速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內蒙古,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業三大產業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的78%,僅能源一個產業就占37%。“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既真實地描繪了當地的自然資源,也反映出內蒙古近年來極力倚重煤炭產業發展經濟的格局。
“為對抗‘一煤獨大’所帶來的產業風險,自治區一方面須控制煤炭總產量,一方面須將地方煤炭產業做大做強。”內蒙古煤炭經濟研究會理事長臧海民對記者說。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期新出臺的規定,內蒙古將控制煤炭產量過快增長的勢頭,并限制低水平、小規模的煤炭加工項目。
按照要求,新建井工煤礦規模不低于120萬噸、露天煤礦規模不低于300萬噸,且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50%以上,整合技改煤礦規模必須達到30萬噸以上;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兼并重組小煤礦,逐步形成集約型生產企業;鼓勵煤炭企業與電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運輸等企業互相聯合聯營,延伸產業鏈條,努力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降低經營成本。
到2015年前后,內蒙古計劃使全區的煤炭企業數量由目前的350多家減少到180家左右,包括新建礦井在內的礦井數量穩定在500個左右。
“內蒙古要努力避免走山西的老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迫在眉睫。”臧海民說,打造煤炭大集團戰略,形成大基地格局是“調結構”的重要步驟。
“從2010年開始,內蒙古不再追求經濟增速的全國第一。” 今年兩會上,內蒙古區委書記胡春華表示。內蒙古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去年達7400多億,比8年前增長十幾倍;而煤炭產量已達6億噸,“再增長,全國都用內蒙古的煤,其他地方都不用產了?”
山西是昔日“煤老大”,數次轉型都遭遇失敗。上世紀90年代末煤市低迷時,山西經濟一度滑落到全國倒數第幾位。此后的數次調整結構,總陷入“冷調整遇到熱市場”的尷尬境地——一旦煤炭價格上漲,調產努力就會化成泡影。去年山西艱難推進礦權改革,經濟增速列全國倒數第一。但山西省前任省委書記張寶順表明:“過度依賴資源的發展路子不能再走了,必須轉變,越早越主動。”
來源:中國能源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