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廠脫硝大戰
氮氧化物排放超限大部分火電廠尚未脫硝
脫硫是火電廠“十一五”的主要任務,而“十二五”期間的工作重點則是脫硝。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氮氧化物排放量主要來自火電、交通部門及工業部門。2007年火電廠排放的氮氧化物總量已增至840萬噸,比2003年的597.3萬噸增加了近40.6%,約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0%。根據火電廠未來增容的預測和燃煤增量的預計,“十二五”期間火電廠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將由2010年的1050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左右。
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結構始終以煤為主,78%左右的電力裝機是以煤為燃料的火電機組,發電量的84%來自煤電,這一結構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十一五”期間,雖然關停小火電、現役機組脫硫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中國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煤電擴張,煤電裝機總量由2005年的3.7億千瓦總裝機增長到2010年末的6.5億千瓦,煤電氮氧化物排放相應急劇增加。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測,在“十二五”煤電裝機將繼續增長到9.33億千瓦,增幅超過40%,如果污染物也按照這個速度增長,本來中國不堪重負的大氣環境將增添更加沉重的壓力。
脫硝形勢嚴峻
根據中國環境規劃研究院的研究,我國的環境容量二氧化硫1200—1800噸,氮氧化物為1200噸。而從2009年的排放數據來看,僅電力行業就已經排放了近2000噸二氧化硫和1400噸氮氧化物,排放量早已超過國家環境容量上限。
綠色和平發布的一則報告稱,“十一五”的大氣污染控制基本是通過電廠脫硫實現的。到“十一五”末,電廠脫硫裝機已經達到整體裝機的80%,這意味著每發一度電排放的SO2已經比美國的電廠低。
近十年中國能源消耗增長了一倍多,且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超過70%。中國煤炭消費從2000年的14.45億噸增長到了2010年的32.4億噸,相當于美國的3倍,印度的6倍,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宏觀政策)項目主任周嶸稱,今年前10月的發電量和耗煤量的增長速度都超過10%,截至10月份,今年煤炭消耗量達到31.13億噸,按照此速度測算,2011年的煤炭消費量將達到37.356億噸;“如此下去,很容易觸及煤炭安全產能38億噸紅線。”
記者查閱環保部2010年發布的《火電廠氮氧化物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了解到,“十一五”期間,氮氧化物排放的快速增長加劇了區域酸雨的惡化趨勢,部分抵消了我國在SO2減排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氮氧化物的跨國界“長距離輸送”,使得我國氮氧化物排放問題引起國際上的關注,增加了我國控制NOx排放的國際壓力。
另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組織的《中國火電廠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術方案研究報告》的統計分析,2007年火電廠排放的氮氧化物總量已增至840萬噸,比2003年的597.3萬噸增加了近40.6%,約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35%—40%。單位發電量的NOx排放水平為3.1克/千瓦時,同世界主要工業國家比較,高于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1999年的單位發電量排放水平。
隨著全國電廠脫硫設施的建設,二氧化硫的治理效果顯現,氮氧化物正逐漸成為第一大酸性污染氣體。據統計,2000—2005年我國氮氧化物排放從1100萬噸增加到1900萬噸,年均增長10%,且濃度仍在不斷上升。
專家指出,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不僅導致城市或區域灰霾、光化學煙霧等復合型空氣污染加重,還增加了酸雨的污染程度。同時,通過干、濕沉降的作用,還加重了水體富營養化的影響。諸多因素,堅定了國家進行火電脫硝的決心。
2009年3月23日,環保部印發的《2009—2010年全國污染防治工作要點》指出,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新建火電廠必須同步建設脫硝裝置,到2015年前,現役機組全部完成脫硝改造。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技術)項目主任沈昕一稱,“目前,我國火電廠除了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等敏感地區裝有脫硝設備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火電廠脫硝工作還處于空白狀態,所以‘十二五’中國脫硝工作依然艱巨。”
監管面臨難題
10月11日,環保部公布2011年上半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減排情況。數據顯示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指標下降,但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上升6.17%,與2011年四項指標分別減排1.5%的目標相差較大。在31個省市中,北京是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的唯一地區,下降量為3.18%。
目前,全國一些省市先后制訂了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但各地標準并不相同。其中,北京2008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指標要求低于100毫克/立方米,為最嚴格指標。而上海、山東等地則要求自2010年1月1日起,燃煤機組氮氧化物排放低于400毫克/立方米。但在發達國家的脫硝指標均在200mg/m以下。
在沈昕一看來,雖然堪稱世界最嚴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2012年1月1日起就開始實施,但仍然不容樂觀。他認為,有了標準,如果執行不力,脫硝工作也會大打折扣。此外,脫硝補貼的標準也尚未制定,政策激勵機制不明朗的情況下,火電廠能否更新添置脫硝設備,也是一大疑問。
目前國內已建成煙氣脫硝工程中使用的催化劑是購買德國、日本、美國和奧地利等國催化劑生產商的產品。國外脫硝設備昂貴,僅是一臺60萬千瓦機組每年更換催化劑費用高達1000萬元。
2010年環保部發布的《火電廠氮氧化物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中顯示,“到2015年本技術政策全面實施后,每年可減排氮氧化物477—609萬噸,需要投資461—652億元,年運行費用259—390億元。”
而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對火電脫硝的測算,現役7.07億千瓦火電機組中,約有94%、80%和90%的機組需分別進行除塵器、脫硫和脫硝改造,改造費用共約2000億—2500億元。
“一座600兆瓦的中型火電廠,購置一臺脫硝設備大概需要花費6000萬元人民幣。”沈昕一說,“在之前脫硫的工作中,就有部分火電廠為了規避實時監測和脫硫成本,就通過‘暗道’將大氣污染物偷排出去。”
此外,脫硝工作的監管也面臨難題。周嶸說,脫硫監管借鑒了美國體系,建立一套實時自動監測體系,改變了以往人工爬煙囪監測,未來脫硝的監管也面臨同樣檢測體系問題。
政策補貼尚未明確
日前,五大電廠集體喊虧,有輿論認為這是為新一輪電價漲價造勢。周嶸說,我國的煤炭市場實現了市場化,但電價仍是屬于調控的計劃經濟,近年煤價走高,加之即將實施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火電廠的利潤空間會萎縮。
而到底該不該給火電廠以脫硫、脫硝補貼也是飽受爭議。
有消息稱,之前火電新標準遲遲不出臺,是因為與此相對應的脫硝補貼還沒有最終在相關部門通過,這項脫硝補貼政策方案由國家發改委委托中電聯等單位研究起草。如今,火電新標準已出臺,但是脫硝補貼政策仍未明確。
環保部認為,脫硝補貼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廠脫硝的積極性,促進脫硝工作的開展,以完成“十二五”的氮氧化物減排10%的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國就曾以每度電0.015元的脫硫電價加價來激勵電廠實施脫硫,并初步建立了一套監管、懲罰機制,的確極大地促進了工作的開展。
而在周嶸看來,所謂的脫硫、脫硝補貼其實不是補貼,而是一種價格政策,由電網墊付,從終端電價中收取,而不是直接走國家財政。
也有輿論認為,火電廠索要脫硫、脫硝補貼,是在讓全社會為企業行為買單。
據測算,一臺100萬千瓦的脫硝機組年運行費4000多萬元,而按照目前規定氮氧化物排污費補貼的600多萬元,只能達到治污成本的15%,完全不足以支付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的成本。更無法補償大氣污染對公眾健康帶來的損失。
不過,據五大電力集團2010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脫硫補貼僅占營業收入的3%左右。按照業界說法,脫硝比脫硫的成本稍低,那么脫硝給企業帶來的成本支出,應該不超過營業收入的3%—4%,如果脫硝發電量能達到2010年脫硫發電水平,按照每度電0.012元計算,在“十二五”末,五大集團的脫硝年補貼仍能達到200億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從1982年開始收取排污費,但是設定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根本談不上拿來補償治理環境污染。某些項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因此,企業寧可交納排污費,不愿意花錢治理污染。
“十一五”期間為配合二氧化硫減排,政府部門曾計劃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征收標準,但一直沒有出臺具體的排污費征收細則。“十一五”減排目標在提前完成的鑼鼓聲中結束,而提高排污費、開征環境稅等環境資源定價體系改革卻遙遙無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長期讓中央財政支出治污補貼絕非長久之計。只有通過征收環境稅設立治理環境污染專項資金,用在監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量、對造成的損害進行補償,對減排突出的企業進行補貼,才能真正激勵企業削減污染。
來源:中國企業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