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國務院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指標。根據要求,2012年政府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與臭氧等監測項目,2013年要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開展監測,到2015年監測將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盡管“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成為部分重點省市提及最多的措施之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仍在此前撰文質疑今年初開始實施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過于嚴厲。
限排“緊箍咒”是否太緊?
王志軒表示,對于過高的環保要求,大部分火電企業只有兩個出路:一是倒閉,二是造假。新標準規定,現役機組要從2014年7月1日起達到新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如氮氧化物10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限值。中電聯認為,新標準不但全面提高了火電廠大氣污染物如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限值,嚴于所有現行的法規和行政要求及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而且大大超過“十二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控制目標要求。中電聯初步測算認為,需要完成環保設施改造的煤電機組共約6億多千瓦,要在2年半的時間內全部完成并實現達標排放幾乎不可能。
而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王開宇則表示,不能機械地認為我國污染物排放標準比發達國家寬松就合適、個別指標嚴格就不合適。考慮到我國的能源結構、能源消費量和產業結構,對火電等重點行業或領域制定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是經濟環境發展形勢的必然要求。
“新標準的排放限值肯定是不合理的,至于什么值是合理的,還需要再進一步商討確定,而且標準的修訂也需要行業內的專家參與其中,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王志軒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火電被“一刀切”了嗎?
王志軒在他的那篇名為《霾、PM2.5與電力》的文章中表示,以控制全國數個行業或一個行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要目的的環保措施,并不能真正有效、經濟地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一刀切’式的控制要求是粗放得不能再粗放、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措施、盲目得不能再盲目的控制手段。”王志軒在文中尖銳指出,雖然嚴格控制火電廠的污染物減排可以達到全國減排總量的要求,實現“政績”,但這種粗放的環境管理并不能從實質上改變“灰霾天”的現狀。
2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為推動空氣質量改善,將加快淘汰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同時提高環境準入門檻,重點區域禁止新建、擴建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燃煤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等,突出抓好機動車污染防治,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在重點區域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等。這實際上體現了政府在控制PM2.5的問題上,將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協同控制和復合控制。
電企能承受“緊箍咒”嗎?
由中電聯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電源項目新開工規模合計3963萬千瓦,大幅減少2600萬千瓦;其中火電新開工規模僅有1953萬千瓦,比上年同期減少1600萬千瓦左右。去年1-11月,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業務虧損347.5億元,而水電、核電、風電業務分別實現利潤總額67.7億元、9.6億元、55.8億元。中電聯分析認為,2008年以來,由于電煤價格持續快速上漲,煤電企業大面積虧損,嚴重制約了發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導致火電新開工規模連年持續下降。
在高煤價的擠壓下不堪重負的電企,以“用腳投票”的方式減少了對火電投資的興趣,而新標準是否會讓火電行業進一步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中電聯認為,目前我國制定節能目標和污染物減排控制目標的過程中,缺乏目標投入產出分析。比如目前我國已有89%的燃煤機組安裝了煙氣脫硫裝置,如果再大幅度降低現役機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其脫硫裝置需進行二次改造以提高效率,甚至部分脫硫設施要重新建設,或改用其他脫硫工藝才能滿足要求,而這些脫硫裝置中的大部分是近五年才建設的。此外,在已經是較高脫硫效率的條件下,要求電力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則需要付出過高的資源(如石灰石)、電能消耗和經濟代價。
有測算認為,新標準的實施將使我國火電廠每年增加超過1000億元的運行費用,一臺60萬千瓦脫硝機組每年需增加環保運行成本約4000萬元。目前的脫硫脫硝電價,還不能完全彌補相應的環保成本。但環保部官員認為,國家發改委已對北京等14個省市安裝并運行脫硝裝置的燃煤發電企業開展脫硝電價試點,暫按每千瓦時0.8分錢執行,同時去年底提高了燃煤電廠的上網電價,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電力行業存在的資金壓力。
“非電行業的二氧化硫排放已成為二氧化硫對環境質量影響的主要矛盾。但在總量減排中,缺少以環境質量引導不同污染源減排的考慮,更多體現了為減排而減排,形成總量削減了但環境質量并沒有相應改善的現實情況。‘十二五’期間,如果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還是以電力減排為絕對主力,則會形成總量減下來了、減排成本增加了、但環境質量并沒有相應改善的結果。”中電聯報告指出。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