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步步緊逼、光伏組件價格持續下降、行業巨頭頻現虧損……正在經歷陣痛的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又遭到“警告”。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制止光伏、風能等產業盲目擴張。”
“制止、盲目擴張”這樣的措辭表現了政府對整個行業發展不滿的同時,行業擴張步伐并未停止,跑馬圈地擴大規模仍是眾多企業的選擇。
行業虧損
仿佛是在比拼誰會虧得更多,年報虧損正在成為光伏行業最無奈的“風景”。
3月9日,光伏領軍企業無錫尚德發布2011年財報,虧損超過10.067億美元;而2010年凈利潤為2.369億美元,此前另一行業巨頭英利2011年虧損32億元人民幣(5.098億美元),而在2010年同期這一數字是凈利潤13.87億元人民幣,即使是表現相對較好的阿特斯,2011年第四季度虧損也達到了5990萬美元。
“2011年光伏行業全行業虧損基本成為定局,”多名行業專家對新金融記者表示,“但是行業并未因此出現大的變動,行業未來長期看好。”
“今年我們處于一個光伏市場低迷的時候,大家知道,任何產業是波浪式發展的,但是它還會受到大環境,特別是經濟環境、金融環境的影響,”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對記者表示。
“比如說這次的金融危機,以及今年的歐美主權債務危機對世界光伏市場都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所以造成今年光伏市場的低迷。”
不可否認,中國近幾年來在光伏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2007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光伏電池的生產國之后,已連續四年保持領先地位,并且增產之速度令人驚訝,2007年年產量為1.18GW,到2010年達到了年產10GW,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04%。
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發布的《太陽能光伏“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以超過100%的年均增長率快速發展。2007~2010年連續4年產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太陽能電池產量約為10GW,占全球總產量的50%。
在世界光伏常量排行榜上,美國曾經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后來被日本所替代,再后來被歐洲替代,最后被中國替代。
“我們按照太陽能電池產量對世界15大電池廠商進行了排隊,這15大廠商里面,中國大陸和臺灣占到了9個,國外占了6個。”趙玉文表示,從更長時間維度看,按照太陽能電池的產量作為一個標準來衡量,最近10年中國光伏產業的年增長率平均為55.5%。“國際上大家掃描一下,全方位地掃描一下,其他產業是否在5年、10年里,有這樣高的增長率?”
但同時,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后面的隱憂。中國光伏行業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弱點,尤其是光伏市場集中在國外,過快的發展使得產品供過于求,加上目前歐美經濟衰弱,對光伏補貼減少,貿易保護升溫,造成目前光伏行業的“極度”寒冬。
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90%以上出口,2010年出口額達到202億美元,而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勞動成本的相對低廉。
事實上,相對歐美國家,中國發展光伏產品的最大優勢仍然是便宜的勞動力價格。“核心技術仍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發展很被動,此外中國光伏行業盲目跟風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是中國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光伏專家鄺少平解釋道。
盲目擴張
整個2011年,全國光伏廠家有近70%倒閉或處于停產狀態,近20%的廠家生產負荷不足50%。
顯然,光伏行業過度投資,產能過剩已經引起高層重視。
溫家寶總理在本次人大會議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表示,“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加強統籌規劃、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擴大國內需求,制止光伏、風能等產業盲目擴張。”“溫家寶總理的報告是有導向性的,主要還是由地方政府來執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研究員時璟麗表示,“對于光伏產業,國家可以實行一定的控制,這種控制更多的是引導和規范,而不是簡單的打壓,這是由國家能源發展整體規劃決定的。”
從全世界角度看,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27.79GW,同比2010年的17.5GW,大幅增長62.97%。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而這一成果的背后是2012年光伏組件產能約為50GW,這就意味著相比裝機量,全球平均產能利用率不到60%。
“企業的行為有時會有盲目性,政府進行引導是必須的。但是光伏制造行業和市場不是一回事,對能源系統國家有規劃可以控制,但是對制造業來講,更多的是市場行為。企業擴大產能,不能強行限制。”時璟麗表示,“政府的聲音很強硬,但是太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這個行業,資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011年,排名前十的中國光伏企業在去年平均產能提高20%以上,其中尚德出貨量增長33.3%,英利同比增長50%以上。
2012年,產能擴張的步伐并未減慢,最新消息是,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17億元建設的光伏項目在內蒙古正式開工。
光伏行業內,對來自政府的“警告”有著自己的理解。
“產能還不是行業的主要問題,制造業在國外來說,從來不談什么盲目上的問題,國外談的是刺激市場,目前我們還帶有一定的計劃經濟味道和影響,”趙玉文認為,“作為國家來講,不必擔心產業出現什么問題,要做的是如何引導市場。怎么發展要看市場導向,業內并不是看得特別嚴重,不會影響企業的獨立判斷。”
事實上,2011年中國光伏行業銷售額達到了5000億,就業人數50萬,影響力可見一斑。
“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是盈利問題,”尚德總裁施正榮曾經表示,“全球產能過剩,導致國際上的光伏公司以難以維持生存的價格來出售光伏產品,希望借此獲得現金從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亦表示,“行業冬天即將來臨,洗牌不可避免。”該公司表示,現在雖然是光伏產業低谷,卻是英利最好的發展時期。2012年全年的生產目標是3.6吉瓦,為其前25年產量的總和。
“企業投資有著自己的考慮因素,很難說是盲目擴張”,時璟麗認為。但個體的理性可能導致群體的不理性。
近年來,光伏產業在美國、歐洲國家政府政策的推動下,迅猛發展,多晶硅利潤巨大,國內眾多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一哄而上,這些都是在沒有注意到風險的情況下盲目投資。
一方面,中國光伏產業國際化非常高,幾大領軍企業都在美國上市。“沒有幾個行業有光伏行業的國際化程度高。”
另一方面,光伏產業長期來看雖然前途非常光明,但在目前的條件下,轉換率低,生產成本高,需求都是靠政府的補貼政策起來的,需求空間有限,并且存在很大風險。
“就是說哪一天政府不補貼了,就完蛋了。現在的情況也看到了,德國補貼減少,美國出了貿易保護,中國的光伏企業日子就難過了,”鄺少平認為,在目前這種艱難的條件下,實力不夠的企業必然要被淘汰掉,留下優質企業,就是以后的行業領頭羊。
發展不均
歐美市場的波動,通過蝴蝶效應傳導到中國光伏企業身上,并最終發揮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內市場遲遲無法啟動。
長久以來,光伏領域制造業和市場發展不平衡,制造領域表現強勁,裝機容量卻屢拖后腿,2010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占世界的近50%,但光伏市場只占不到3%,擴大國內市場成為光伏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為了促進光伏產業裝機容量的提升,國家曾相繼出臺《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方法》和《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并先后啟動了兩批總計290兆瓦MW的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但效果并不明顯。
截至2010年,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達到800MW,當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00MW,同比增長166%,而這只占我國產量的4%多一點,相對于光伏制造業產量可謂杯水車薪。
“中國2010年裝了500兆瓦,只占到17.5吉瓦的2.86%,很小,占國內產能的不到5%”趙玉文表示,“我國制造業占著非常大的地位,但是市場非常小,這個差距就導致了我國產業制造在世界市場發生劇烈波動的時候,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雖然這一數字在2011年實現了快速跨越,全年中國的裝機量為2.6GW,增長幅度超過500%,全球排名第4名,占全球的7%。然而從整個能源產業發展來看,光伏行業小字輩的地位絲毫沒有改變。2011年中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9000萬千瓦,光伏只占到了2%。
“對于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來講,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啟動國內市場,滿足能源環境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時璟麗表示,“例如金太陽這樣的工程是逐漸發展的,政策比較穩定,具有可持續性和長遠發展。為了行業做得更好,要有長期眼光,不能殺雞取卵。”
在歐洲,太陽能光伏裝機曾經領先的國家,弊病正逐漸顯示出來,短時間內裝機數量的大起大落牽扯著全球行業發展的神經。
“長久看,歐洲國家能源和電力需求是在下降的,不像中國在快速大幅度上升,歐洲國家在此領域的政策并不是很成功,前幾年發展較快的西班牙、捷克,目前年裝機在幾萬千瓦,略等于無。”
目前,國內尚未完全建立支持光伏應用的政策體系和促進光伏發電持續發展的長效互動機制,太陽能電池產品多數出口海外市場,產業發展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海外市場變化影響很大,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過高,不利于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從行業到政府主管部門的共識。
工信部《太陽能光伏“十二五”發展規劃》亦坦承,“一些國家的新能源政策出現調整,相關補貼紛紛下調,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有較大影響。同時,歐美等國已發生多起針對我國光伏產業的貿易糾紛,類似糾紛今后仍將出現,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國太陽能電池成本優勢明顯,對國外產品造成壓力;二是國內光伏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產品主要外銷,可能引發傾銷疑慮;三是我國相關標準體系尚不完善,存在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根據該規劃,到2015年,實現多晶硅領先企業達到5萬噸級,骨干企業達到萬噸級水平;太陽能電池領先企業達到5GW級,骨干企業達到GW級水平;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鄺少平分析,“目前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非就那幾家:無錫尚德、晶澳太陽能、英利等,工信部把規則列得那么明確,既是特指,也是激勵,看看誰能夠有本事成為千億光伏企業。”
“只要市場步伐足夠大,千億規模并不是不可能,”時璟麗表示,“但是很難說具體是哪家,一切都存在變數。”
“當前光伏市場低迷,我們的企業家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要做好應對市場起伏的準備。低潮時期做軟實力,高潮時期頭腦不發熱。”趙玉文認為,“按照工信部的計劃,隨著成本的不斷下降,光伏價格逐漸走低既是目標也是產業發展基本趨勢。接近常規電價是我們未來的目標。”
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