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幾大環境新聞看點均呈撲朔迷離之勢。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國內核電項目暫停審批,時隔一年,政府對核電的發展政策將有何變化?歐盟欲強行征收航空碳稅與許多國家僵持不下,此舉是進是退?美國、歐盟、日本向世貿組織起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中國該如何應對?本版歸納媒體觀點進行闡述。
曹家新 李維
1.中國核電是收是放?
“3·11”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國內核電項目審批關閘。新項目審批何時重啟,內陸核電站如何布局?未來核電產業發展規模應做怎樣的調整?核電禁令一周年之際,眾多媒體對此進行了分析。
3月13日證券日報說,時隔一年,中國的核電發展終于有所回暖。全國政協委員王炳華透露,中國政府會在今年恢復對國家核電站項目的審批。政策對核電的回暖也使得“十二五”核電規劃不再遙遙無期。文章分析認為,一方面很多項目在2011年就已經核準,前期經濟投入已經很大;另一方面,煤炭等一線資源匱乏,市場需求旺盛,能源結構不合理,迫切需要發展核電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除安全之外,國家繼續發展核電,最關鍵的因素之一還是核電的清潔,因為正常情況下,煤電站排放出來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對環境產生的污染高于核電站放射性的污染。
3月16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刊載了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全國政協委員、秦山核電聯營公司原董事長李永江認為:“經過一年緩沖和調整,是到了核電項目重新審批的時候。從能源供應、環保和能源交通層面考慮,國家應盡快解禁,趕緊審批一批核電站。”而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則公開表態,“堅決反對在內陸建核電站”。他說,核電“安全系數”是理論計算,未經實踐或實驗考驗過的“理論值”。我國建造的核電站所面臨的“風險”,有很多是無法“可信地”計算出來的,如恐怖分子襲擊、天外隕石襲擊等。對此,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回應稱:“核電業所有人士,包括地方政府意見和社會公眾意見,都是中國內陸必須要發展核電的。尤其是華中地區,市場需求旺盛,能源結構不合理,迫切需要發展核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日本地震海嘯一周年之際,媒體也提醒人們對核電不能掉以輕心。南方人物周刊在一篇題為“日本‘3·11’大地震周年祭”的文章說,日本人談核色變,原來最為自豪的社會信任感在災后大幅下降。“3·11”大地震在改變著世界,全球發出共同的驚嘆:對地震海嘯防范堪稱世界第一的日本尚且經受不住如此的浩劫,那么如果這樣的災難發生在世界其他地方,將會是怎樣的悲慘場面?文章認為,對核電的疑慮,將會帶動世界各國投入更多資源,加速研究發展綠色能源。
2.航空碳稅何去何從?
從今年開始,歐盟把全球航空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不僅引起歐盟以外國家的強烈不滿,歐盟國家的業內企業也呼吁政府“三思而后行”,媒體對此進行了廣泛報道。
3月20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的觀點,“如果一個政策出臺,有90%的人反對,就不能說是一個好政策。”碳金融專家王毅剛則認為,“碳交易的核心是排放權利的確定和交易產生的碳價,而不是排放的絕對限制,排放總量的減緩或降低是這個機制的結果。”
充當“和事佬”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理事長岡薩雷斯提出了四種機制以替代歐盟“碳稅”計劃。同一天的廣州日報說,不少航空業內人士擔心,這一替代方案如果不區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很有可能將歐盟一地的碳稅演變成全球性的碳稅。而京華時報刊載了民航資源網專家馬征的觀點,國際民航組織提出的替代方案首先仍是建立減排體系,這無疑將使航空公司增加運營成本與市場進入難度,從當前的全球經濟情況看,仍不是一劑良藥。
對歐盟將收取碳稅之舉,許多媒體都持批評的觀點。3月15日中國青年報說,航空碳稅等于歐盟朝自己的腳開了一槍。3月18日南方日報說,中國政府再度暫緩購買10架空客A330寬體客機,凸顯中國方面對于歐盟碳交易體系的不滿。在歐盟與反對國家僵持不下之際,唯有將談判寄望于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民航組織出面協調解決,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經濟時報也發表了署名文章認為,歐盟航空碳稅政策錯打了戰略牌。歐盟打出的航空碳稅政策戰略牌,看似富有“戰略遠見”,但站在全球視角就會發現,這種“戰略遠見”失道寡助難以實施。所以,歐盟還是應該高度重視并積極回應來自全球29個國家的與會代表的聯合宣言,要么取消向其他國家航空公司征收航空碳稅,要么推遲這一政策實施的時間。絕不能一意孤行,更不能醞釀征收所謂航海碳稅進而使碳稅的征收升級。
3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說,歐盟征收碳關稅是撿“芝麻”丟了“西瓜”。歐盟收取碳稅的理由是“環保”,是為了減排,但專家們認為,減排真正的源頭是飛機及發動機,征稅并非直接手段,不能產生直接和實際的效果。
3.稀土風波孰是孰非?
3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將針對中國稀土等三種產品出口管理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日本與歐盟也參與此項起訴,此事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3月14日環球網說,西方起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是“玩弄國際規則”。文章分析稱,發達國家不是偏好“中國稀土”,而是喜歡“廉價的中國稀土”。稀土被推上風口浪尖之后,不少專家都發表評論認為,西方在稀土問題上對中國的指責缺乏依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中國需要從資源整合方面加強應對,即使將來敗訴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商務部也在回應中強調,中方實施稀土出口配額管理措施是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無意通過扭曲貿易的方式保護國內產業。
當天環球網還報道了一些海外讀者的觀點。有德國的讀者認為,向WTO控告中國是“可笑”的。美國和歐盟也有稀土資源,由于環境污染而停止了開采。那么歐盟、美國、日本豈不也應該要求中國停止開采稀土。有位德國讀者指出,“歐盟、日本、美國禁止高科技產品向中國出口,與此同時,卻要求中國不加限制出口生產高科技產品所需要的原料。這是什么道德標準?”
中國并非要限制稀土出口,而是要使貿易和環境協調發展,從而使貿易更可持續。對此,國內各大媒體也進行了多方解讀。人民日報說,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廣泛采用低成本開采方式,造成的環境破壞愈演愈烈。這種態勢與開發稀土以發展綠色產業的初衷和目的形成鮮明抵觸。在中國環境治理技術缺乏的情況下,減少貿易就意味著減少污染,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3月15日新華社報道說,中國對原材料出口的管理是按照WTO規則進行的,不管此案最終結果如何,中國都將繼續根據多邊貿易規則的要求,加強和改善對可用盡自然資源的保護措施。
環球時報也發表社評指出,稀土之爭只是全球化時代對外商貿一個稍縱即逝的片段。中國在高速發展,我們在世界資源生產和消費鏈條上的位置也在變化。很多具體的贏輸都是一時的,利弊會隨時轉換。因此我們在稀土問題上需多動智慧,少動情緒,我們“玩弄”世貿規則的能力應當向美歐看齊。文章認為,中國的議價權、對買什么賣什么的決定權都在逐漸提升,我們用不著為近期在世貿遭遇的壓力而氣餒。
中國環境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