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中國人似乎已淡忘了去年這個季節里瘋狂的“搶鹽潮”。而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悲劇和恐慌,卻已永遠改變了世界在核電時代的安穩心態。
日本共同社在災后調查顯示,要求“必須減少核電”和“直接廢止”的日本人合計達46.7%,“增設核電”和“維持現狀”的占46.5%。
盡管經歷大災,人類依然爭執不下。
為是否棄核而糾結著的日本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后兩個月,一部原本注定默默無聞的電影在日本全國上映。持續多日,觀者排起了長隊。
它叫《100000年后的安全》,影片拍攝者首次潛入芬蘭正在建設的核廢料工廠,拍攝了500米深的巨大“地下城”。
“這部電影原本打算秋天公映,但是福島核電站的污染事故愈演愈烈,迫切需要核電相關知識的人也因此劇增。于是,就提前緊急發布了。”制作公司代表淺井隆說。
今年3月,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表報告稱,如果日方能夠按照國際標準強化海嘯安全對策,福島核電站事故本可避免。
淺井的這段話很能代表普通人的心聲。“如果人類能完全控制核電,也能安全處理高輻射廢料,核電當然可以有。但現狀卻是,人類做不到!那就必須考慮節電和替代能源了。”
在去年3月之前,日本大約25%的供電依靠核能。受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日本54座核電站將在今年5月全部停機,其中福島核電站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的17座核電站已經全部停運。
“我個人贊成廢除核電,但是即使現在想廢核,是不是也太晚了?”日本青年杉田對記者說。
“日本應該是世界上最了解核放射恐怖的國家了,但還是一直追求眼前的經濟增長,選擇了核能。不算大的國土上,核電站卻有50個之多,這種比例難道不是不正常嗎?已經回不了頭了吧。”杉田說。
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近日則對媒體表示,福島核事故的調查還在進行中。“日本失去了四分之一的發電能力。如何彌補這25%的發電能力,是日本現在面臨的課題。”
棄核轉而“捕風”的歐羅巴人
福島核事故后,最搶眼的當屬德國人。在全世界的懷疑聲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干脆地舉起了“放棄核電”的大旗。
她宣布,德國的核電站原則上都將于2021年前關閉,只有其中3座可能將在新能源無法滿足用電需求的情況下“超期服役”一年。
棄核大旗的背后,是“捕風”和“捉住陽光”的計劃。
到2012年,德國將投入330億至400億歐元用于發展可再生能源。據德國能源和水利協會的2009年調查結果顯示,可再生能源中居首位的是風力發電,其后依次為生物質能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垃圾發電。
德國政府對風能的補貼支持,早在20多年前。有的地方政府對安裝風力渦輪機的補貼高達總投資的30%。截至2010年底,德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為2721.5萬千瓦,風電占德國用電總量的7.5%,風力裝機容量占世界總能力的1/3。
他們計劃在2022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翻倍,達到35%左右,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德國環境部長諾貝特·羅特根曾向外界宣布:“到2050年德國的能源消耗幾乎可以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
對核電“欲罷不能”的大國們
與德國相反,很多國家沒有把未來的信心放在可持續能源工業。
近日調查顯示,在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發生一年后,仍有57%的美國人支持發展核能。
“英國沒必要減少核電站的運行數量,因為日本的設計與英國很不一樣。”這是福島事故發生后,英國核安全首席監察員邁克·韋特曼赴日考察的報告。但報告稱,希望對核電站的備用電力設施、通風程序以及電廠布局進行檢查。
韋特曼否認自己是迫于政治壓力而支持核電:“我們是獨立的,不是政府的贊助下運作……我們將責任交給核電業。核電站必須按照我們的要求作出保證,否則將不能運營。”
由于老一代核電站已經關停,為保證電力供應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英國正在興建一批新的核電站,這些項目由法國電力公司等機構承包。
英國核電工人聯盟表示,中期報告為新建核電站的快速發展亮起了綠燈。英國能源大臣休恩明確希望,未來核電站也能成為“低碳能源的一部分”。
中國的核電發展也因為福島核電站事故而暫時止步。去年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的第六天,溫家寶總理表示立即對中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檢;立即停建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核電站。
而在2011年末,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透露,2012年3月后,核電有可能步入恢復發展的軌道,“中國未來將是世界最大的核電市場”。
來源: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