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電價改革箭已離弦!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今年將繼續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其中包括今年上半年各省將陸續推出居民階梯電價。
嚴格說,階梯電價并不是一個新詞。繼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美、日等國家最先開始實施,意圖通過“用電量越少價格越優惠”來達到倡導節約能源的目的。2009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出臺了有關階梯電價改革的意見。根據方案,居民用電將分為三檔:分別是基本用電、正常用電和高質量用電,三檔的電價設置也分別低于、等于和高于實際供電成本。當時計劃最快于2010年初推出,但一方面,由于電價調整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圍繞各檔用電基數設定的爭議非常大:基數大了節能目的達不到。基數小了又成了普遍漲價;另一方面,各月CPI漲幅出現明顯上行趨勢,而電價上漲對CPI影響較大。在這種情況下,階梯電價實施被暫時擱置。
任何一項改革都會面臨誰受益、誰受損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圍繞階梯電價改革的種種爭議,必須厘清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為何要實施階梯電價改革?二是改革的受益者是誰?三是改革能否扭轉目前電力體制下價格信號扭曲的現實?
對于居民用電,我國長期實行的是低電價政策,即居民電價低于實際供電成本。這部分成本差通常由工商業用電的高價和政府補貼來彌補。這也就是業內所謂的“交叉補貼”。從表面上看,低電價政策對普通居民尤其對窮人來說是利好,因為用電便宜。但實際上,低電價的結果是“誰用電越多,得到的補貼就越多,誰占的便宜也就越多”,這其實是拿窮人的錢在補貼富人,顯然不公平。但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社會各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比如說,間接稅導致窮人比富人多交稅、負利率導致窮人的財富悄悄向富人轉移……有人形象地將此類現象喻為“劫貧濟富”。
理解了上面的邏輯,我們來分析上述幾個問題。首先,實施階梯電價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的同時也一定程度地扭轉了“劫貧濟富”的狀況。但之所以仍存在種種爭議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偏低主要發生在工業用電領域,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比重偏大,有個說法是每年的消耗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相反,居民用電占社會總用電量的比例很小,而且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因為電價低而無端浪費的說法并不靠譜;二是此次出臺的改革方案只有上浮未見下降。從已公布的一些方案來看,80%的用戶不受影響(基本用電價格不變),15%的用戶每度電加收5分錢(正常用電價格略微上調),其余5%的用戶影響較大(高質量用電價格大幅上調)。這一方面意味著用電越多的家庭電價越貴,另一方面正常用電價格也有上漲。借用上面的比喻來說,階梯電價改革“劫富”的同時并未“濟貧”。
其次,需要明確的是,階梯電價并不是真正的市場價格。要根本解決目前的用電效率偏低、電荒等難題,仍需要大力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終極目標是形成完全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
中國不缺煤炭,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目前已經突破10億千瓦,為何每年還有大面積電荒?為何2004年年底開始實施的煤電聯動機制一直名存實亡?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為壓低的電價扭曲了資源配置。在這種狀況下,煤價一旦飆升,電價的動與不動都是大問題。跟著煤價瘋漲顯然不可能;但不跟著動,發電企業又虧損嚴重,直接導致了每年的大面積電荒。
2002年2月,國務院出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可以歸納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十六字方針。目前完成的是前八個字,但“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卻由于種種原因,遲遲未見實質性啟動。而這八個字恰恰是形成市場化電價的關鍵所在。按照原先的改革方案,輸電和配電分開,前者由于涉及自然壟斷,價格由政府管制;后者的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打個通俗的比方就是,輸電相當于高速公路運營,要打上面過就去收費站領卡交費。而配電則相當于汽車運輸價格,價格由市場上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競爭形成。在這個比喻里,最后需要付給物流公司的運輸費就是由市場形成的用電零售價格。
綜上所述,階梯電價在調整優化用電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及建立公平負擔的電價機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改革須遵循市場化思維,要想理順價格、打破壟斷,還必須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