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未來一周時間里,階梯電價聽證會將在各地陸續上演。去年11月發改委頒布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彼時彼刻大家還在討論階梯電價推進的難點,如今它已然是箭在弦上。即將上演的聽證會焦點會集中在哪?
下周,北京、上海、山東、安徽、甘肅、廣西等諸多省區市將召開階梯電價聽證會。一旦聽證會通過,曾經遙遠的階梯電價將正式走進千家萬戶。根據《指導意見》各地之制定的聽證方案基本將階梯電價分為三檔,覆蓋前80%用戶的電量為第一檔;超出第一檔并覆蓋前95%用戶的電量為第二檔;超過第二檔的電量為第三檔。其中,第一檔電價近期保持基本穩定,不作調整,第二檔電價適當提高,第三檔電價較大幅度提高,F在關注的焦點幾乎都集中在了一檔電量上,也就是電價暫時不調整的這一部分。孫自鐸教授是安徽階梯電價聽證會的專家學者代表,他認為120度的一檔電量太低。
孫自鐸:基礎電量偏少了一點,雖然講我們省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居民用電量相對講比較少,北京基礎電量是230~240,我們基礎電量第一檔是120,第二檔是150,當然北京有北京的情況,但是懸殊有點大。
根據各省公布的方案,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區的第一檔電量集中在120度上下,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一檔電量基本上定在了200度以上。即使是在經濟發達省份,居民對一檔電量也心存疑慮。
以家庭為單位確定一檔電量是否公平也成為熱議話題。在記者采訪中,各地市民幾乎都提到了這個疑問。朱女士家里有五口人,每月用電300多度,按照當地公布的一檔電量120度,二檔電量150度,她家直接跨入三檔,高用電人群,一個月要多交30多塊錢:
朱女士:五個人用電量肯定多,用電量多肯定是不劃來的,比如對面小他家是三口之家,三口之家人少,用電量肯定低一點,對于他們來講是劃來一點的。我想如果按照階梯電價,(應該)按照人頭算,每個人多少度電,算過以后,用了以后再增加,是可以的。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預測,第一檔用電量的確定必定聽證會討論的焦點,F在矛盾的焦點集中在主管部門和消費者掌握的數據不一致。主管部門用的是統計數據,而消費者更多從自身感受出發。如何真正確保80%的消費者不受影響,還需要通過聽證會來傾聽民意:
林伯強:一檔怎么確定是問題核心,第一檔確定出來第二三檔就沒有問題。從現實意義當中的話第一檔爭議是最大的,因為第一檔保證80%的人。這個為什么聽證,聽證就是一個過程,大家得充分的溝通,充分的理解。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建議,在基本用電量的標準確定上,能否為未來留有一定的空間,建立基準電價的調節機制。
馬光遠:家里的電器會越來越多,用電的地方會越來越多,所以目前居民的平均用電不能代表未來的用電量,這個用電量(標準)既要考慮現在的,也要考慮未來,所以我們整個在用電量的確定上一定要留一個空。
除了關于一檔電量的爭論,各地基礎電價的高低不同,季節因素是否應該被考慮也是大家爭論的焦點。從現在的情況不難判斷,未來一周有關階梯電價的爭論將成為各地媒體報道的焦點。面對階梯電價,我們準備好了嗎?
王先生就居住在北方地區,冬天取暖,夏季降溫,用電量自然高,所以在他看來階梯電價不僅應該考慮覆蓋面,還要考慮季節因素: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自鐸更進一步,他認為應該考量究竟是以月為單位計量還是季度,亦或是半年,一年。如果考慮季節因素,以半年為單位計算似乎最公平。
孫自鐸:全年計算、半年計算、月度計算還是以季度計算,肯定是不一樣,由于季度的不一樣,氣候的不一樣,用電量不一樣,怎么算涉及到技術問題,怎么樣設計,起碼半年一算,這樣夏季冬季就能平衡了。
部分地區感覺自己的基礎電價偏高,以安徽為例,北京現在的基礎電價是4.8元,但安徽的是5.3元。另外,也有人指出,我國東部省份缺電,但是第一檔用量比較高,西部電力富余,第一檔用電量很低。比如,陜西的第一檔就定在120度,還不到上海的一半。對此,林伯強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這主要與城鎮化水平相關:
林伯強:城市必須的用電量跟農村的必須用電量可能不一樣,比如上海這就不是個問題,因為上海都是居民,居民80%都在城里。如果一個省份農村的比例很大,而且我們假定農村用電量比較低,那么農村可能都在一擋里,總得有人到二檔三檔去,那城里人更多要跑到二檔三檔去。
階梯電價的實施,是中國電價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并非電價改革的全部,希望階梯電價聽證會能解決所有中國電力的問題并不現實。馬光遠希望,階梯電價的推出能為中國電力行業帶來改革契機:
馬光遠:電力體制的改革核心是電價,但不全是電價,電價的背后是怎么樣樹立一個機制的問題,所以它不是電力改革的全部,但首先是電價逐步到位,同時機制要理順,這樣改革才算完全,所以不要把階梯電價看成是改革的全部。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