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與更替。與此同時,能源的開發利用也改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環境破壞、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等給人類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如何建立一個安全、高效、清潔、經濟的能源供應體系,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夢想。國家電網"掌門人"劉振亞近日出版《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基于其40年的能源行業工作實踐和對我國能源戰略問題的思考,提出了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基本思路,以及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原則與路徑。
能源可持續發展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能源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結構中,煤炭長期占主導地位,呈現"多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特征。近年來,我國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由此產生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劉振亞說,受資源稟賦限制,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給國家能源安全帶來潛在風險。發展方式不科學,導致煤電油氣運緊張局面反復出現。而隨著國際能源形勢和氣候變化問題愈加復雜,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各種約束和矛盾將越來越突出,保障能源安全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
基于能源問題的復雜性和大能源觀,劉振亞在書中指出,能源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也是我國能源戰略轉型的過程。能源戰略轉型包含多個維度,即能源結構由高碳型轉向低碳型,能源利用由粗放型轉向集約高效型,能源配置方式由就地平衡型轉向大范圍優化配置型,能源供應由國內資源保障型轉向國際國內資源統籌利用型,能源服務由單向供給型轉向智能互動型。
劉振亞提出了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能源發展方式轉變路徑,闡述了能源戰略應堅持以電力為中心,電力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實施"一特四大"戰略的觀點。所謂"一特"是指特高壓電網,"四大"是指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和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這一戰略的關鍵在于發展特高壓電網,這是大型能源基地建設的前提和保障,能夠充分發揮特高壓在遠距離輸電方面的優勢,構建結構堅強、功能強大的智能化能源配置平臺,并為國際能源合作提供技術支撐。所謂特高壓技術,是指電壓等級為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技術,是當今世界電壓等級最高、最先進的輸電技術。
我國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自2002年啟動以來,有進展但問題也很突出。劉振亞表示,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是以私有化為目標,深入推進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的電力改革道路,不能簡單照搬國外某種改革模式。基于國情,應構建政府監管下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打破電力交易的地域界限,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交易機制和公平的市場規則,促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劉振亞說,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的基本思路是"放開兩頭、監管中間":即統籌推進發電側市場和售電側市場建設,逐步推進發電側競爭,有序放開售電側市場,完善電網科學發展和管理機制,改進電網監管,最終形成"多買方-多賣方"的市場格局,建成具有中國特色、運轉高效的電力市場體系。而深化我國電價改革的思路是,在改進完善既有電價政策和電價機制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競爭環節價格市場化、壟斷環節價格規范化,逐步實現由政府定價為主向市場定價與政府定價協同并重轉變。
《中國電力與能源》的出版引發業內熱評。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周忠高說,這部36萬字的著作立足于國際能源格局深刻調整變化、我國能源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和戰略轉型機遇的時代背景,提出了"大能源觀",深刻分析了能源安全問題。就如何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如何解決能源大范圍配置,如何參與全球"碳政治",努力消除"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氣候威脅論"等重大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能源戰略轉型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艾興及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院長王文興認為,《中國電力與能源》從國際能源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和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與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出發,提出樹立"大能源觀",堅持以電力為中心,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充分發揮電力發展在中國能源戰略中的關鍵作用,把電力作為能源平衡的重要支撐,著力發展連接大電源基地和重要負荷中心的特高壓電網和堅強智能電網,為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和全國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提供堅強的電網平臺,有效破解能源發展瓶頸,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對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