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記者一行乘車來到內蒙古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輝騰錫勒風電場。
遠遠望去,綠水青山間,銀白色的風力機看上去就像孩子手中的風車。在風電場工作的人被稱為“追風人”,這一個稱謂使人產生了許多浪漫的想象。
當記者走近追風人,才發現現實與想像相差甚遠。雖然室外陽光明媚,80后李彥軍卻身著厚厚的工作服。李彥軍笑著說:“高處不勝寒。盡管現在已經立夏了,這強勁的西北風吹在身上還是寒意十足!
2007年,李彥軍從內蒙古工業大學電力專業畢業后,進入到內蒙古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輝騰錫勒風電場。最初的幾個月,他對風力機這個龐然大物充滿了好奇。他對記者說:“因為沒有參照物,每臺風力機看上去不是很高,但是實際上卻都有14層樓高!闭f起第一次上風力機檢修的經歷,李彥軍依然心有余悸。每上一層梯子都要做幾個深呼吸,幸好有同事在旁邊鼓勵,他才勇敢地完成了檢修任務。如今,李彥軍上風力機檢修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
冬天,李彥軍給風力機檢修時,要穿很多衣服,否則刺骨的寒風瞬間就能把身上的衣服吹透。露在外面的臉,幾分鐘就會被寒風吹得沒有了知覺。這些困難,李彥軍和自己的同事都可以克服,真正無法忍受的是寂寞。由于工作原因,李彥軍和他的同事每個月會有15天要遠離家人在風電場。李彥軍笑著對記者說:“受工作時間限制,我的好幾個同事都沒找上對象,因為談戀愛的時間不規律!彪m然說起在風電場工作的困難有一籮筐,但是,李彥軍還是從心里喜歡自己的這份工作。正如他所說,沒有他們一線員工提供的技術經驗、第一手數據,內蒙古的風電發展怎么會一帆風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早在1989年,內蒙古率先拉開了風電開發的序幕,10多家國內一流的風機設備制造企業也爭相在內蒙古投資建廠。目前,內蒙古已經形成了集設計制造、建設運營、檢修維護為一體的風電產業體系。北京京能集團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率先在內蒙古建成了百萬風電場自動化集中控制中心,遠程監控風電機的一舉一動。
經過20多年的滾動發展,內蒙古風電產業得以迅猛發展,截至目前,內蒙古電網投產風電場94座,風電裝機已達到895萬千瓦,占全網電源裝機的21%,最大發電負荷616.3萬千瓦,占全網發電負荷的28%以上,風電已成為內蒙古電網第二大主力電源。2011年全年風電上網電量132億千瓦時,占全網售電量的10.32%。
創我國風電運行新紀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冬季采暖期結束以來,內蒙古電力公司通過優化電網運行方式,采取火電機組深度調峰等措施,實現了風電的大比例接入。
3月下旬以來,內蒙古電網風電運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4月份,內蒙古電網風電上網電量達到53億千瓦時,占全網供電量超過20%。一個月內從26.7%到30.5%連續5次創歷史新高,特別是4月26日,風電日上網電量達到1.1138億千瓦時,占全網供電量的30.5%,創造了我國風電運行的新紀錄。
經測算,風電每天上網電量達到1億千瓦時,可以替代460萬千瓦煤電機組的發電量,減少煤炭消耗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萬噸。
內蒙古電網在風電運行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指標證明,經過國家多年來對蒙西風電發展的大力支持,風電已經能夠大量替代煤電等化石能源發電,成為內蒙古電網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自治區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力量。
正如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所說:“內蒙古風能資源豐富,全區風能技術可開發容量超過1.5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資源儲量的50%以上,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自治區鄰近華北、東北和西北電網的負荷中心,是國家落實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目標、開發建設百萬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重要地區,被國家確定為‘風電三峽’基地!
西北風永不枯竭
風電場的建設是否會破壞當地生態,有人認為,風機葉片轉動會使捕食的老鷹折翅,導致草原鼠害叢生,但是也有人認為,狐貍、狼多了,鼠害并沒有滋生。
北京京能新能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副總經理張紅義就見過老鷹在風電場折翅,但是他說,這只是極個別現象,況且狐貍、狼的增加說明草原生態鏈并沒有得到破壞。
張紅義說,企業絕不會拿破壞生態的代價換取企業利益。
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綠色能源發展規劃》,到2015年,西部地區電網有能力向全國輸送風電3000萬千瓦,年送電量達到750億度,每年可節約原煤55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750萬噸,相當于節省鐵路運力1.5萬列專列。
據測算,自治區風電項目的大量投入,環境效益也特別顯著。風電與燃煤電廠相比,每發1億度電,風電可節約標煤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1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58噸(按脫硫機組計算)。2008年,內蒙古風電上網電量41.4億度,可節約標煤約1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78.8萬噸,減排二氧化硫2.7萬噸。
如果內蒙古風電有通暢的外送通道,并在全國電力市場中消納,內蒙古風電利用小時高,風力發電完全成本低于0.46元/度(南方火電上網電價0.52元/度),再加上CDM及碳匯貿易,風電每度電可得到0.1元左右的補償,所以風電投資企業和社會節能減排的雙重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無論未來世界能源如何匱乏,內蒙古的西北風永遠不會枯竭;無論未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如何漲價,內蒙古的西北風永遠不會漲價!
化解棄風窩電煩惱
內蒙古地處北方,每年都有6個月的供暖期。供暖期電力平衡困難,這是擺在風電發展面前的主要問題之一。
2009年年底,內蒙古電網供熱機組達到1200萬千瓦,后夜期間電網最低負荷(包括東送)約118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占33.7%),200多萬千瓦自備電廠不參與調峰,還有東送兩個通道主力機組240萬千瓦必須安排大開機以保證東送潮流穩定。為了滿足供熱需求,留給風電的負荷空間已經很小,電網無法滿足風電全額上網的要求。
不斷增加的發電量,與現有的輸出能力差距越來越大。有電送不出,有風發不成,而電又不能儲存。
目前自治區規劃多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風電接入電網距離少則幾十公里,多則一二百公里以上,風電接入單位投資達到火電接入的30倍以上,電網投資能力不能滿足風電發展的需要。
風電接入,電網不但需加大500千伏主網架的投資,而且需進一步加強電網結構和電網改造。由于內蒙古電力公司購售電差價低、資本金匱乏、負債率過高,電網建設投資能力不足,由此出現風電接入電網方面的“卡脖子”問題。
“將內蒙古綠色能源基地納入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盡快解決內蒙古電力外送的瓶頸問題,鼓勵在全國范圍大容量消納風電,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有利于化解內蒙古風電‘棄風’和‘窩電’的煩惱,有利于化解南方多省資源匱乏和‘缺電的困擾’”。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近幾年來,湖北、山東、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紛紛與內蒙古簽訂送電協議,新增外送電需求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可見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他欣喜地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如果在十二五期間規劃的7條特高壓外送輸電通道能夠如期投產,西部地區電網的風電電量比例將會突破25%,而且能夠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發電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國家《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動下,內蒙古風電產業迅猛發展。2008年底,全區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321萬千瓦。全區風電發電量3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0.8%,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達2678小時,達到了全國乃至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09年12月10日,內蒙古電網(不含東部四盟市)內已接入風電裝機容量398萬千瓦,占電網最高發電負荷的22%,占最高供電負荷的25%,占最低供電負荷的33.7%,風電發電量5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3%。內蒙古電網風電發電量比例已超過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要求的2010年、2020年的目標。
以上數據說明,內蒙古電網風電接入容量的各項比例已經達到全世界的領先水平,內蒙古電網為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在全國范圍內消納風電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為國家發展新能源提供了大量決策依據。
據了解,近年來,內蒙古電力公司累計投資超過40億元,大力加強以提高風電接納能力為目標的電網建設,使電網原因引起的風電受限明顯減少,電網靈活輸送能力大大加強,更好地適應了風電大發展的需求。內蒙古電力公司組織專門機構開展技術攻關,開創性地解決了風電大規模并網帶來的問題,在風電信息接入、風電功率預測體系建設、風電自動控制技術及調度技術等方面取得大量科研成果。此外,在華北電網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電力公司利用現有東送華北通道增加低谷輸送電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內蒙古電網大規模消納風電的壓力。內蒙古電網在風力發電領域創造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了世界水平,得到了國家能源局及全社會的高度評價。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內蒙古電力公司在全面總結蒙西電網風電多年來發展的成功經驗,認真研究探索風電科學發展所面臨的政策、體制、技術等方面的問題,結合蒙西風電的實際特點,對蒙西風電科學可持續發展提出了5方面的建議:在自治區電源規劃中確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體地位;盡快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加快輸電通道建設,實現跨省、跨區域消納風電;盡快出臺峰谷電價政策,建立火電調峰補償機制,鼓勵風電、火電和用戶積極參與電力多邊交易;擴大可再生能源附加收入補貼的電網項目范圍等。
來源:正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