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質疑的“階梯電價”再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由誰來審批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出乎意料地陷入迷局之中。上周記者采訪國家發改委和地方發改委、物價局,相關各方對于由誰來審批階梯電價的說法并不一致。對“階梯電價審批權”各執一詞,本質上不是一件壞事,在各方表態過程中,人們有機會看到自己的經濟權利“被度讓”和電價消費過程中的程序模糊。
目前,媒體披露的重要三種階梯電價審批權的說法都值得用電居民們仔細玩味。其一,國家發改委的觀點簡而言之,“各省在聽證會后,省政府批準后便可以實施。”;其二,某省:“階梯電價方案已經上報省政府和國家發改委了,目前在等批示。”;其三,專家表示:“不用著急推出,不走樣比時間更為重要。”。
階梯電價對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關聯十幾億中國城鄉居民的切身利益,沒人敢輕易地敢去做階梯電價的“審批人”角色。國家發改委顯然在生活必需品的漲價問題上有所忌憚,不愿承擔具體責任,結合各地具體情況以“各省意愿”作為托辭是再好不過的理由了。
急于投入階梯電價漲價風潮的幾個省市,在輿論方面也很沒有足夠的勇氣承擔做“第一個吃螃蟹的”,既要漲價又不愿意被當地人指戳后脊梁骨,責任上交給“省政府和發改委”既是慣性說法,又能夠推搪罵名,何樂而不為呢。
至于專家的說法,不用思考也能夠得出答案——沒說一樣。專家需要論證的不是“走樣”和“時間”的關系哪個更重要,而是階梯電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對普通階層居民消費的影響,要知道,現有的各省階梯電價方案并不能夠提升居民們生活的幸福感。正是“專家”的失語和為階梯電價造勢,才會讓“電價”成為居民生活焦慮源頭之一。
電價上漲的“審批權”背后其實是責任的對等關系,誰審批誰就是漲價的真實推手,三種審批權的說法也意味著在涉及民生的生活必需品漲價的問題上,輿論的壓力對相關部門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威懾作用。
在通脹壓力尚未解除之前,居民用電的價格上漲一直是敏感話題,漲價抑或實施“階梯電價”的目的其實不難猜測,而用“成本”說事兒的漲價的理由又拿不出切實的企業成本賬目公諸于眾,“審批權”的羅生門式說法,也就難免變成了笑柄。
事實上,“階梯電價”全名為“階梯式累進電價”,在消費層級上,中國低端消費水準的居民往往是最有節約意識的群體,反倒是高消費水準的居民在消費生活必需品方面,特別是水、電等資源產品時浪費嚴重。從某種意義上說,“階梯電價”的真正意義是節約用電,低碳環保,但在現有的執行階梯電價的最低標準時反倒是指向了限制低收入階層,這也是階梯電價被詬病后,人們忽略了階梯電價本質的根本原因。
在美國、日本,包括在香港地區,都設有類似“階梯電價”的消費標準,都集中反映電力邊際成本的上漲趨勢,用以促進能源節約,電價遞增體現了超額用電對資源和環境壓力,本質上是合理的。
實施“階梯電價”本意無錯,但中國各地現有的標準被普通居民指責的聲音此起彼伏,好端端的一個政策落得個沒有人敢承認“審批權”是誰的境地。在建設推進低碳綠色的能源消費價格體系時,發改委、地方政府、消費者都有責任面對,需要共同制定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的“階梯電價”標準,并盡快穩妥地推廣實施。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