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電網有點煩。先是傳出在陜西和地方電網因利益糾葛發生沖突對峙。接著又是山東魏橋以低于國網的價格售電,讓人產生國網賺取暴利的聯想。舊波未平,新波又起,這兩天又爆出“電表提速門”,電網一年就多收消費者多少億元……一時間,國家電網似乎陷入輿論漩渦,成為眾矢之的。
姑且不論上述事件的是非曲直,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力央企,國網公司為何如此集中地受到輿論詬病,倒值得國網以及其他相關企業深思。
其實,國網公司這些年來一直就沒有離開過公眾的視線,這倒并非完全因為其行業老大的地位,而在于其性質。作為供電企業,國網和老百姓可謂息息相關,大家每次交電費就會和它發生接觸。因此,這樣的企業受到關注也就在所難免。
還不僅僅是電網企業,只要是和公眾關系密切的企業就容易受到媒體“青睞”。比如石油領域的中石化和中石油(9.11,-0.02,-0.22%),在轎車沒有進入家庭的時候,它們和公眾關系不直接,遠沒有今天的關注度高。當大家隔三岔五就要光顧加油站的時候,這些企業就浮出了水面。再加上油價的頻繁波動,這些企業就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相反,同樣規模實力雄厚的神華就不顯山不露水。因為現在買煤做飯、取暖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對煤炭價格已經不那么敏感,因此也就不會像關注國網、中石化、中石油那樣關注同樣實力雄厚,甚至利潤更高的神華。
而且,電網這樣的公眾公司還必須認識到,被輿論關注,形成輿論危機事件很可能已經常態化,甚至會更加嚴重。因為,目前這些企業還多了一件不受歡迎的壟斷外衣,這件外衣很容易讓公眾的不滿情緒加倍,容忍度降低。
比如同樣是提供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輿論就很少有把不滿集中地傾瀉于某一家家電企業。這是因為這些企業是高度市場化的,如果公眾不滿意它的產品,完全可以有其他選擇,一般犯不上和它糾纏。而對于壟斷企業,由于無論你滿意與否都別無選擇,所以消費者有一種無奈。無奈很容易轉化為不滿,因此,壟斷企業無論在價格還是服務上的任何問題都更容易被放大,被聲討。
而且,壟斷企業還有一大特點是關起門來自成一體,往往都缺乏透明性,公眾很難搞清楚其內部的運作情況。于是爆出的“天價酒”、“天價燈”等信息很容易讓人覺得就是壟斷部門的常態。
缺乏透明度讓不滿情緒再度發酵,從而形成更強大的負面輿論浪潮。對處于壟斷地位且和公眾關系密切的公司必須明白,面對如此日益洶涌的負面輿論浪潮,過去低調的鴕鳥政策,和任憑風吹浪打、依舊閑庭信步的風格恐怕已經過時,正視公眾的質疑,坦誠接受媒體的監督,及時做出正面的回應才是明智的選擇。
當然,負面輿論一旦形成,要想靠幾句表態、幾句澄清就徹底扭轉局面也的確不容易,有些本來就難扯清是非的辯解可能還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真誠的態度或許只能緩解壓力,但無法徹底根除壓力。真正能讓壟斷企業擺脫輿論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
比如兩桶油變成三桶、四桶,甚至五桶六桶,讓競爭充分起來,那時候即使價格再上漲,消費者也不會再把矛頭指向企業。因為價格一旦真正由市場決定,就不再是哪家公司所能左右,就像電視機漲價了,人們不會去怪罪海爾一樣。
但是,對于電網這類帶有自然壟斷的企業如何引入競爭的確是一道難題。我們很難想象,每個家庭能引入兩條甚至三條電線,安裝兩塊甚至三塊電表,因為如此引入競爭付出的成本太高,而這個成本最后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但是難度不能成為改革停滯的借口,只要能真正把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引入競爭的辦法總能找到。比如破除行業壁壘,向民營領域開放,啟動分布式電網建設等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推進的。
我們期待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號角盡快吹響。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