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半年內,中國煤電市場就實現了逆襲。往年因重點合同煤價格偏低而不愿履約的煤企如今卻變得被動。一些電企選擇了價格更為低廉的進口煤,而毀約與煤企簽訂的重點電煤合同。除了五大電力集團旗下的電廠和地方規模較大的電廠鮮有違約發生,其它火電企業重點合同煤違約率高達70%。電企“揭竿起義”尋求主動,合同煤改革迫在眉睫。
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邱希哲認為,電企不履行合同有多重原因,也折射出諸多問題.
首先,國外煤炭沖擊導致煤價暴跌,市場煤更吸引力。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煤炭13985萬噸,同比增長65.9%,其中6月進口2719萬噸,創歷史新高。如廣州港進口動力煤為516元/噸,而同時期的秦皇島動力煤價格高達630元/噸,價差114元。作為追求利潤為首要目標的電企怎會至外煤于不顧呢?
其次,煤企、電企生存狀況日益惡化是重要原因。煤炭行業黃金十年已然過去,煤企經營狀況令人堪憂,加上電力需求不旺導致電企盈利困難,煤企、電企庫存煤炭消耗量急劇下滑,大量積壓不僅增加了財務支出,還嚴重阻礙了其正常經營和長期發展。煤企、電企已無力履約增加新的煤炭庫存量了。
再次,合同煤制度已經不再適合煤炭行業發展需要,應當盡快出臺改革舉措。“市場煤、計劃電”之說由來已久,實際上煤炭市場一直存在市場煤、計劃煤雙層交易體制。煤炭市場發展平穩、市場煤及合同煤價差較小時,二者并存不會有太多異議。而一旦煤市進入低谷,價差被人為放大,煤企、電企必然有一方為私利而選擇違約。合同煤制度是時候“壽終正寢”了。
最后,煤炭行業結構調整乃當務之急。經過多年高速發展,煤炭行業結構面臨優化調整的局面,煤電聯營的步伐有望加快,煤炭價格形成機制需不斷完善,落后產能的淘汰工作亟待深入開展。山西、陜西等煤炭重地已經開始煤炭行業結構調整,“煤老板”批量淡出歷史舞臺,產、運、銷、售后、價格制定、發電等全產業鏈條的整合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違約屬市場不良行為,嚴重破壞信用體系建設。國家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當加大重視力度,積極協助煤企、電企脫離困境。由于企業是市場利益的追逐者,很難從整體上把握行業的發展節奏。國家相關部門不應僅滿足于制定發展目標和規劃,還應當出臺具體可行性的執行細則,促進煤企、電企、煤炭行業實現良性發展。
中投顧問《2012-2016年中國煤炭工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煤炭行業長期存在合同煤與市場煤兩種價格機制并存的狀況,曾為保障煤炭行業穩定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煤炭行業結構優化進入關鍵階段,合同煤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煤改的有序推進,退出歷史舞臺或在所難免。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