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了《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我國風電2015年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2020年超過2億千瓦。如何減少“棄風”,順利消納風電,成為實現規劃目標的關鍵。
我國風力資源雖然豐富,但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在8月15日舉行的促進風電等新能源發展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表示,我國風電資源雖然集中,但大多遠離負荷中心,就地消納市場有限,并且“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冬季由于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棄風”是電網企業的無奈選擇。
中國電監會8月初發布的《重點區域風電消化監管報告》顯示,2011年,“三北”地區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907小時,同比降低266小時;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率16.23%,棄風電量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其中蒙東地區的棄風比例達到25.26%,在“三北”15個省區中居第二。
舒印彪表示,省內消化不足、外輸通道不暢、技術發展制約、調峰資源有限、儲能設施經濟性低等問題導致風電發展遭遇消納瓶頸。
目前是在消化非理智建設的苦果
舒印彪介紹,截至今年6月,全國并網風電達到5258萬千瓦。其中,國家電網調度范圍達到5026萬千瓦,6年年均增速87%,我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通遼電力公司發測部主任李文學表示,內蒙古通遼地區的風電裝機比例超過46%,“這個比例已經是全國最高”。蒙東電力公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蒙東地區風電裝機規模為656萬千瓦,占區內裝機比例超過31%;今年上半年蒙東風電發電量52億千瓦時,占蒙東電網總發電量的14%,占蒙東全社會用電量的30%,占公司供電量的45%。
近年來風電項目飛速增長,為了搶占風電資源,包括五大電力集團在內的多家發電企業大量上馬風電項目,很多民營企業家也盲目投資風電建設。遼寧省電力公司總工程師王芝茗告訴記者,他曾經向一位投資風電的民營企業家詢問如何收回成本,結果該企業家回答:“你們國家電網替我收電費啊。”
由于受風電消納能力的限制,風電企業的發電小時數也嚴重不足。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風電分會的統計,風電企業保證每年平均運行小時數在2000小時以上,可以獲得盈利,低于2000小時就會虧損。目前內蒙古投產風電場94座,但只有44座風電場的運行時間達到每年2000小時以上,即一多半的風電場是虧損的,且年運行不滿1000小時的還有13座。
在舒印彪看來,目前“三北”地區風電比重達到20%,受多種因素制約,進一步大規模發展風電的空間已經沒有了,“但從全國來看,風電占全國裝機比重只有5%,中東部消納市場的潛力還沒有開發”。
由于風電發展過快,風電企業已經開始由盲目漸漸變得理智,王芝茗認為,風電企業也開始研究當地電網的接納能力,“目前是在慢慢消化前期非理智建設帶來的苦果”。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大唐通遼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叢發的證實。王叢發表示,大唐集團建設完位于通遼的興盛風電場后建設速度就放緩了,發電小時數越來越少,“本地區的其他發電企業情況也差不多,甚至有的企業已經核準的項目也沒有開工建設”。通遼電力公司總工程師張忠杰也表示:“通遼目前有13家風電企業,截至2012年6月底,并網風電廠27座,總裝機容量350.48萬千瓦,另外還有多個在建項目,但多數風電廠是賠錢的。因此,今年通遼地方政府已經停批新項目。”棄風指標不是國家統計指標
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介紹,2011年國家電網經營區風電年發電量達到706億千瓦時,較2006年增長了28.2倍,年均增長96%。2006~2011年,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達到1992小時,2010年達到2095小時,與歐美大體相當。分省看,部分地區風電運行指標達到或超過歐美。
與此同時,大規模風電的消納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我國風電資源條件和系統調峰能力與國外差距很大,風電消納問題更為突出。張正陵說:“我國風力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難以就地消納;而國外風力資源相對分散,80%以上的風電接到配電系統,能夠就地消納。”
“關于棄風的計算,現在全世界都沒有統一的標準,涉及利用小時數和實際利用小時,這里也涉及很多因素怎么區分,比如有的風電廠讓一個樣板的風機始終轉著,計算其他風機和樣板風機的對比差值。”張正陵表示,國家電網公司也注意到了電監會所發布報告中提到的“棄風值”,他們將會了解各家風電廠的計算方法。
張正陵同時強調,棄風數據現在并不是國家統計指標,“我們現在統計的是發電量,發了多少,用了多少,比如我國2011年風電發電量706億千瓦時,這才是統計指標”。
舒印彪曾經到西班牙考察風電,他認為:“西班牙的風能發展得好,首先是機組管理得好。”西班牙有一個風電運行控制中心,為了保障風電運行,把所有風電機組參數包括溫度都匯集到這里,控制中心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和實時檢測。
控制中心可以起到預測和調峰的作用。舒印彪介紹,德國的風電廠每天發多少電都是由風電廠向電網報,如果預報不準確,風電廠發電超了就要罰款,中國缺乏這種強制性的標準。他坦言:“與西班牙相比,我國并網風電已超過5000萬千瓦,有的發電企業就已經達到800萬千瓦了,卻沒有一個風機控制中心。”
在目前風電主要還是就近消納的情況下,張正陵表示,國家電網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協調:一是國家電網堅持每天以風電為中心,統籌安排火電、水電配合運行,最大限度消納風電;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跨省、跨區通道,今年蒙東、蒙西發電量創歷史新高,蒙東二分之一的發電量送往東北電網,蒙西三分之一消納在華北電網;三是提高風功率預測水平,推動風電場建設自己的風功率預測系統,使得風電可以像常規電源一樣有計劃,能夠有計劃地安排。
大規模儲能技術還在研發中
由于大規模風電在當地難以消納,因此需要高電壓遠距離外送,但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大區之間的網架聯系還很薄弱,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和與之相適應的全國聯網能力。
2011年12月,國家電網在河北省張北縣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希望通過儲能調節實現平穩可控的輸送。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為新能源實現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冀北電力風光儲示范電站副總經理徐明告訴記者,儲能電站的作用并不是把風機、光伏的電儲存起來再送出,而是通過電池實時充放電,對輸出電能進行平抑,使得風機和光伏新能源處于可控、可調、可調度的狀態,使發電電能質量像常規的火電一樣平穩。
由于設備核心技術還未突破、儲能價格昂貴等因素限制,目前儲能項目的經濟性還比較低,無法實現規模化推廣。在舒印彪看來,要解決風電當地消納的問題必須要大規模地儲能,“但是儲能我們試驗了,1千瓦時需要花費3.5萬~5萬元,大規模的儲能技術正在研發中。”他認為,風電發展和技術發展是配套的,現在技術發展很快,但跟不上風電和太陽能的發展速度。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