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西電東送從2001年正式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來,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西電東送大格局,促進了我國能源的優化配置和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近期監測結果顯示,今年8月,南方電網完成西電東送電量183億千瓦時,刷新單月電量紀錄。其中,貴州送出最大電力911萬千瓦,云南送出最大電力955萬千瓦,均創歷史新高。同時,作為全國受入電量大省,廣東接受西電最大電力達2443萬千瓦,最大日受電量達到5.6億千瓦時,也創出了歷史新高。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西電東送從2001年正式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西電東送大格局,加快了我國能源資源的合理利用,在滿足東部地區電力需求的同時,使西部地區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了我國能源的優化配置和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資源轉化成果喜人
西電東送是由于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的不均衡性而決定的。我國地域遼闊,能源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煤炭資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區(即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和云南、貴州等地,水能資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區。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用電負荷相對集中,但能源資源卻比較匱乏。
以南方電網覆蓋的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5省區為例,西部的云南、貴州兩省一次能源保有量占90.5%,而東部的廣東僅占3.5%,但廣東全社會用電量是其他4省區總量的1.5倍。
在這個大背景下,實施西電東送,就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000年,貴州、云南的第一批西電東送電力項目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西電東送工程全面啟動。這一重大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由南、中、北三大通道構成:北部通道主要將黃河上游水電和山西、內蒙古坑口火電送往京津唐地區;中部通道則主要將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南部通道主要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3省區交界處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以及黔、滇兩省坑口火電廠的電能開發出來送往廣東。
在三大通道中,南線起步最早、距離最長、容量最大,效益也相當顯著。南線的建設和運營,由成立于2002年的南方電網負責。目前,南方電網已建成“八交五直”共13條500千伏及以上的西電東送大通道,西電東送最大電力超過2300萬千瓦。這個數字,是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初的近20倍。
在全國,我國西電東送輸電能力已經由2001年的300萬千瓦上升至2010年的6320萬千瓦,同比增長達20倍。西電東送年累計送電由2001年的約800億千瓦時上升至2010年的21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173%。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0年來,通過實施西電東送,西部地區投資建設了一大批電力項目,帶動當地煤炭開采、交通運輸以及有色金屬等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和財稅收入,有效促進了西部地區將豐富的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電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西電東送工程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既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又將西部地區擁有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同時也帶動并提升了當地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和農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例如,貴州西電東送的電源點大多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電力項目的建設解決了當地一大批村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2011年,貴州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484萬千瓦,比2002年的707萬千瓦凈增2777萬千瓦,發電量年均增長13.2%。
又比如,從2002年至2011年,云南總裝機規模增長了4.6倍,達到4047萬千瓦。2000年,云南送廣東電量僅為1.13億千瓦時,而2011年云南送廣東電量達310億千瓦時,送電量增長逾273倍。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