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統籌推進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12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財政部預算司司長許宏才就《規劃》有關情況進行了詳細解答。
《規劃》是我國首次出臺關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杜鷹表示,資源型城市要率先建立五大長效機制:第一,規范開發秩序,建立資源開發秩序的約束機制;第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能夠充分反映或者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要素或者資源稀缺程度的,和反映生態環境損壞成本的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第三,資源開發的補償機制,也包括生態補償機制;第四,利益分享機制。利益分享機制目前而言核心是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的問題;第五,接替產業的扶持機制。國家發改委已經設立對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扶持專項,已經投入了21億元,帶動了社會資本總共300多億元,是對促進資源型城市盡早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杜鷹指出,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問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型產業占的比重非常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委統計的262個資源型城市中,礦產資源開發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25%左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了一倍多。而第三產業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2個百分點。
針對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胡存智介紹,目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督、專款專用的原則,用于促使礦山企業加大礦山環境治理的力度。初步統計,到2012年年底,全國累計繳存的保證金有612億元,這些資金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面積每年也遞增21%左右。除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以外,國家對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投入的力度也是逐年在加大。從2001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和財政部對開展礦山環境治理給予了財政資金的投入,主要用于資源型城市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問題治理工作。到目前為止,中央財政累計下達了資金195億元,地方配套143億元,治理的礦山達到兩萬個左右。特別是重點支持了國務院批準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累計投入了88億元的資金。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