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煤炭政策由控產量轉向保供應,隨著發改委審批速度的加快,產能逐步釋放。不過,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在繼續推進,未來3年仍有超過3億噸的去產能任務待完成。此外,煤炭行業高負債和人員冗余的情況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整體來說,煤炭價格上有產能釋放壓力下有政策托底。
政策層面由控產量轉向保供應
供給側改革實施以來,存在去產能加速而置換相對滯后的情況。國家發改委4月的兩份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煤礦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符合條件的優質產能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工作的通知》直接推動了置換工作的加速。發改委層面審批速度加快。雖然核增產能未能在2017年放量,但按照建設工期推算,2018年后半年可投產煤礦產能超過1億噸。
在加快置換礦井審批速度和保供應的政策導向下,可以估算,截至2017年年底,合法合規產能將提升至36.3億噸,但難改供應偏緊局面。
不過,國內有約8.3億噸產能(5.6億噸核準產能和2.7億噸未核準產能)基本建成,正在等待審批。國家發改委核準進度加速,預計2018年合法合規產能將提升至37.5億噸,供應偏緊的局面也將隨之緩解。同時,276天工作日作為政策后備工具,可以避免供應大幅過剩的問題。
預計,2018年國內煤炭產量增加3%,至36億噸,全年的有效供應量為348703萬噸,同比增長4.5%。其中,動力煤供應量為302766萬噸,同比增長5%。
需求受能源結構調整和環保抑制
單位GDP能耗逐年降低
國內單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17年為0.67噸標準煤/萬元。近10年來,國內單位GDP能耗年均減少6.3%,能源生產及消費彈性系數也呈下降趨勢。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能源需求增速將進一步降低。
煤炭作為主要的能源,2007年,其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例達到72.5%,而近年來,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新能源消費量逐步增長。2016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例降至62%,延續下滑勢頭。
2014年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原煤消費量控制在41億噸以內。“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重,增加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水電、核電、風電)的消費比重是大勢所趨。盡管能源消費總量繼續提升,但煤炭消費絕對量很難再大幅增加。
環保政策密集出臺
環保政策的密集出臺表明本屆政府將環保問題作為改革的重要方向。對政策進行梳理,可以看出,環保政策已經由2013年的頂層設計階段過渡到目前的可執行和可操作階段。
在新項目的審批過程中,環保力度加大,落后產能的加速關閉,對現有生產的影響主要在于加大環保投入,環保檢查常態化對生產的階段性影響,對需求影響主要體現在未來排放總量的限制直接影響煤炭消費。
動力煤整體需求增速或小幅回落
《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煤電裝機容量要控制在11億千瓦,而截至2017年9月,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0.8億千瓦。同時,火電累計用電小時數為3117小時,僅較2016年同期提高47小時,火電機組潛力有限。
從電源和發電量構成來看,火電和水電是電力供應的主要渠道。雖然新能源裝機規模擴大,但新能源發電效率有待提升。截至2017年9月,6000千瓦以上新能源裝機占比17.4%,發電量卻只占8.5%。相對來講,核電發電效率高,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效率低,這與其電源供應不穩定有關。
根據《電力行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現役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將降至310克/千瓦時,新建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將降至300克/千瓦時,而目前的火電行業供電煤耗為311克/千瓦時,單位耗煤量需要縮減。雖然經濟在積極轉型,但經濟總量的擴張將帶動電力消費。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測算,“十三五”期間,全社會用電量以年均3.6%—4.8%的速度增長,2018年電力行業耗煤量為193059萬噸,同比增加2%。
《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求結構升級,傳統建材產品的需求量基本平穩甚至略有下降。其中,水泥需求量減少,綠色建材和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的需求量增長,到2020年,水泥熟料產量將降至12億噸,年均降速在2%。
《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顯示,“十三五”期間,化工產品的需求量將高速增長。其中,甲醇需求量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而根據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現代煤化工“十三五”發展指南》,到2020年,將形成煤制油產能1200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200億立方米/年、煤制烯烴產能1600萬噸/年、煤制芳烴產能10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產能600萬—800萬噸/年。政策層面對煤化工的期望較大,而新型煤化工面臨經濟性和環保、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可能很難完成目標。預計2018年化工行業的耗煤量為18177萬噸,同比增長5%。
鋼鐵行業2016年開始去產能,2017年又經歷了打擊地條鋼的過程,產能雖有縮減,但粗鋼和生鐵產量在需求的帶動下反而出現增長。后市,隨著房地產、基建的回落,鋼材的需求難以大幅增長,預計粗鋼和生鐵產量將保持穩定甚至會小幅下降,到2020年,粗鋼產量將減少至7.5億—8億噸。
此外,預計2018年鋼鐵行業煤炭需求量為367517萬噸,同比增長0.1%。其中,動力煤需求量為316241萬噸,同比增長0.3%。
煤炭進口的管控措施越來越嚴格
2017年,煤炭供應的階段性偏緊刺激進口煤涌入。數據顯示,1—10月,煤炭進口量為22634萬噸,同比增長12.1%。其中,動力煤進口量為16827.1萬噸,同比增長9.8%。
5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堅決控制劣質煤進口,表明了政府控制進口煤的態度。在隨后公布的《2017年煤炭去產能實施方案》中也提到要嚴控劣質煤生產流通和進口使用,認真落實《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嚴格進口檢驗標準和程序。
然而,通過控制質量和恢復關稅抑制進口的作用不大,2017年的主要手段是延長進口煤通關時間和禁止部分口岸接卸進口煤,通過放緩進口煤采購步伐控制進口量,通過禁止環渤海地區汽車疏港抑制到港量。
在政策限制進口和國內供應恢復的背景下,2018年國內煤炭進口量將回落,預計全年進口量減少9.7%,至23310萬噸。其中,動力煤進口量減少12%,至16893萬噸。
煤炭價格上有壓力下有支撐
供應增速大于需求增速
政策已由控產量轉向保供應,同時產能置換加速,2018年國內煤炭產量將增長3%,至36億噸,有效供應量為348703萬噸,同比增長4.5%。其中,動力煤有效供應量為302766萬噸,同比增長5%。而需求在環保等因素的制約下保持0.1%的增速。其中,動力煤需求增速為3%。供應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煤炭價格將自四季度的高位回落。
供給側改革遠未結束
煤炭去產能任務過半,置換工作繼續跟進。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在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其一,去產能仍在繼續。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煤炭行業開始去產能,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5年的時間退出5億噸產能、減量重組5億噸產能,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使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使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使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根據各省和中央企業陸續出臺的去產能計劃,到2020年,各省合計去產能8.7億噸。其中,2016年去產能3.4億噸,高于《意見》提出的3—5年內關閉退出5億噸產能以及國家發改委指定的2016年關閉2.5億噸產能的目標。2017年去產能任務目標降至1.5億噸,各省匯總的目標達到1.6億噸。
雖然兩年時間關閉產能5億噸,但按照各省去產能計劃,未來3年,煤炭行業還將削減3.7億噸產能。
《意見》中也提出了產能置換的任務,自2016年開始,未來3—5年內減量重組5億噸產能。不過,2016年的工作重心是去產能,產能置換工作在2016年7月《關于實施減量置換嚴控煤炭新增產能有關事項的通知》出臺后展開。此外,2017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煤礦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鼓勵加快煤礦產能置換。
從實際效果來看,盡管國家發改委多次表示通過減量置換和礦井核增增加2億—3億噸產能,但從2017年的產量來看,所謂的新增產能并未反映到產量上,其中原因在于一部分前期未批先建煤礦在建設完成后已經放量,2017年通過置換合法化,另一部分置換進來的煤礦處于不同的建設階段,短期難以形成實際產量。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實施以來,存在去產能加速而置換相對滯后的情況。雖然國家發改委放行了置換進來的新礦,但從建設到投入生產還需要地方國土資源部門、安監部門審批,再考慮到建設周期,從批復到生產有較長的路要走,這就造成政策調控和效果顯現存在一定的時滯,2017年批復的新礦會在2018—2019年陸續投產。屆時,供應將增加。同時,276天工作日作為政策工具,也可以避免供應大幅過剩的問題。
其二,煤炭市場的庫存已經處于偏低水平。
供給側改革和276天工作日造成煤炭供應收縮,庫存消化迅速,2017年雖不再實行276天工作日制度,但供應恢復有限、需求明顯好轉,庫存被繼續消化。
社會庫存方面,已經由2016年年初的3.5億噸降至2017年8月的1.6億噸,降幅為54%。按目前的煤炭單月消費量計算,庫存僅供使用16天。
產地庫存方面,“原煤不露天、產品不落地、站臺不存煤”,導致煤礦和洗煤廠存煤量減少,且洗煤廠和焦化廠的儲煤場封閉后,庫容大幅縮減。
電廠庫存方面,重點電廠煤炭庫存由2016年年初的5341.2萬噸降至2017年10月上旬的2486.3萬噸,降幅為53%。
港口庫存方面,北方港口煤炭庫存在限制公路集港以及下游削減庫存的影響下,也處于歷年來的偏低位置。
煤炭行業已無庫存可去,2017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庫存和最高庫存制度的指導意見(試行)》和《煤炭最低庫存和最高庫存制度考核辦法(試行)》公開征求意見。試圖建立煤炭庫存制度也表明政府對去庫存的態度。
其三,煤炭市場成本下降空間有限。
自2012年煤價下行以來,煤礦通過削減工資、壓縮材料費等途徑降低成本。在此過程中,2015年通過清費立稅等措施使行業內的不合理費用得到清理。之前,為壓縮成本,煤礦延長設備使用期限,同時欠薪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隨著煤炭行業利潤的修復,欠賬需要彌補,煤炭生產成本繼續下降的空間有限。
其四,去杠桿和補短板任重道遠。
去杠桿效果并不顯著。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實施一年有余,煤炭價格經歷了2016年的大幅上漲和2017年的高位運行,但從行業層面來看,煤炭和洗選行業資產負債率僅降低1%,由2016年2月的69.58%降至2017年8月的68.51%。
短板需要繼續彌補。短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行業人員仍有冗余。煤炭和洗選行業從業人員有357萬之眾,雖較供給側改革之前減少12%,但相當數量的人員未進入統計,煤炭行業冗余人員較多,與《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全員勞動功效1300噸/人·年以上的要求仍有差距。其二,行業集中度仍偏低。經過整合兼并重組,煤炭行業集中度增強,2016年CR10達到45%,但全國煤礦數量有8000余個,除主產區山西、內蒙古和陜西外,其他地區小而散的煤礦也有不少。煤炭行業內部和上下游企業的兼并重組需要進一步推進。
去產能導致市場結構出現變化。初期,西南和東北地區去產能力度較大,2016年,上述地區關閉產能35%(西南占23%,東北占12%)。“十三五”期間,西南和東北地區計劃關閉的產能占全國總計劃量的26%(西南占17%、東北占9%),這兩個區域的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12%(西南占9%,東北占3%)。雖然關閉的產能多為無效產能,但也對產量造成較大的壓力,2017年1—8月,西南和東北地區的煤炭產量同比減少5.5%(西南減少5.6%,東北減少4.8%),而同期,消費量卻有所增長,以至于其從晉陜蒙增加了調入量。以此為例,非煤主產區煤炭產能大幅削減和傳統下水煤市場長協比例擴大對傳統貿易格局造成的影響需要積極應對。
綜上所述,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遠未結束,去產能將繼續推進,后半段將加大產能置換進度,以此來保障供應的穩定。煤炭庫存和成本已無空間可降,去杠桿和補短板的任務也較為艱巨。相對來說,煤炭市場存在政策托底。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