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資源具有可靠性、價格低廉性、利用可潔凈性的特征,在今后一個時期內,煤炭主體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不會改變。近年來,千米礦井沖擊地壓災害日趨嚴重,安全形勢嚴峻。煤炭資源逐步枯竭,煤礦加快退出。同時,煤炭企業智能化開采缺乏健全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煤炭行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表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并提出以下提案議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滿朝:
加強千米礦井沖擊地壓源頭防治刻不容緩
我國淺部煤炭資源越來越少,1000米到2000米之間的深部煤炭資源將是今后我國的主體能源。近年來,千米礦井沖擊地壓災害日趨嚴重,安全形勢嚴峻。2018年山東龍鄆“10·20”(21人死亡、4人受傷)、吉林龍家堡礦“6·9”(9人死亡,12人受傷),2019年河北唐山礦“8·2”(7人死亡,5人受傷),2020年山東新巨龍“2·22”(4人死亡)等千米深井沖擊地壓事故相繼發生,損失慘重、影響巨大、教訓深刻。
為加強沖擊地壓防治工作,國家煤礦安監局組成專家調研組,于2019年6月—10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千米沖擊地壓典型礦井專項調研。
調研表明,所有千米沖擊地壓礦井均為1706年起源于英國的“121”開采體系,即開采1個工作面配套2條巷道,留設1個煤柱。其主要問題表現在:
因需留設煤柱,導致資源浪費嚴重、采出率不足50%,開采垮落、沉降波及地表,造成地面生態環境損傷。開采工藝是先掘進巷道,再進行工作面開采,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礦山壓力又損毀巷道。而沖擊地壓就是在掘采工程的過程力學相互作用、打破原有平衡中發生的,使得在此地點進行采掘作業的井下人員處于危險環境之中。千米礦井沖擊地壓主要發生在采掘巷道,占比90%以上。同時,目前普遍采用的121開采體系易形成孤島、半孤島煤柱,應力集中現象十分嚴重,也容易導致沖擊地壓。
綜合上述三大問題可以得出,現有長壁開采121技術體系是一種“基因帶缺陷”的開采方法。調研我國煤炭資源開采方法發現,其先后經歷了121工法(英國,1706年)、111工法(俄羅斯,1937年)、無煤柱自成巷110工法(中國,2009年)和無煤柱自成巷N00工法(中國,2016年)四個發展階段。121工法與111工法屬于非平衡開采方法體系,因此存在上述三大問題。而我國近年來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10工法和N00工法,屬于平衡開采方法體系,可有效解決高應力環境造成的安全威脅,大幅度提高煤炭采出率。
為有效挽救生命、搶救資源,盡快促進我國煤炭行業利用原創先進技術進行轉型升級,建議:
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改進“121”采煤體系,科學核定沖擊地壓礦井生產能力,嚴控開采速度,強化責任落實和加強監督管理,從而降低安全風險。
改造“121”采煤體系為“110”采煤體系,利用切頂卸壓和碎脹充填技術,取消區段煤柱,多回收煤炭資源的同時,減小應力集中,從而大幅度降低安全風險。
建立全新的“N00”采煤體系,取消巷道掘進,大力研究N00采煤裝備的智能化以及全礦井的無人化開采,從根本上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
促進資源枯竭型煤炭礦區轉型升級
“十一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資源枯竭型煤炭礦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大進展,企業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土地復墾、采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取得新的進展,礦區整體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
但是,在吉林省、江西省、四川省、遼寧阜新、貴州林東等一些老礦區,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步枯竭和煤礦的加快退出,礦區發展面臨許多新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煤礦產能退出比重大、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企業債務負擔加重,區域經濟發展滯緩。如,2016年以來,吉煤集團退出產能是退出前總產能的57%,企業原煤產量、營業收入大幅下降,資產負債率上升到84.99%,同時,每年需支付關閉礦井貸款利息4.2億元、內養、待崗及留守人員費用3億元,并面臨去產能遺留下來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欠賬。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礦區綜合服務能力和品質欠缺,對高素質人才吸引力降低,人才流失嚴重,維護社會穩定壓力較大。
三是老礦區產業多數圍繞煤礦周邊布局,空間分布零散,礦區發展受礦權等因素影響布局混雜,礦城發展失衡。
四是轉型發展思路不清晰,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煤礦工人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單一,后續發展面臨設備、技術、資金等制約。資源枯竭型煤炭礦區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推進資源枯竭型煤炭礦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建議:
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資源城市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資源枯竭型煤炭礦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老煤炭礦區振興發展基金,支持老礦區煤炭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新能源產業。
研究化解老礦區、老煤炭企業金融債務、政策性破產、統籌就業補助資金等政策措施,通過多渠道解決企業轉型發展和職工安置的資金缺口;研究政策免除或減免關閉煤礦銀行貸款本息,幫助老國企卸下包袱,走出困境,輕裝前進。
對老礦區、老煤炭企業,在資源供給、企業兼并重組、股權轉讓、貸款、市場交易、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支持老礦區、老企業振興發展。
深入研究減稅降費政策。對于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給予特殊的稅費優惠和支持措施,允許礦區轉型發展項目減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對于利用煤炭企業所屬煤礦工業廣場、已征用或租用的土地上建設的轉型發展項目,給予免交土地稅費等政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淮北礦業集團朔石礦業西部井機電科高級技師楊杰:
應將煤炭行業調整出“產能過剩”名單
2016年以來,在國家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和系列配套措施的指導下,在國家有關部門、主要產煤省區政府和煤炭企業的不懈努力下,煤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企業經營形勢整體好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同時,“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扎實推進,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由2015年底的68.7%降至2019年11月底的64.3%。
但是,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仍將煤炭行業定位為“產能過剩”行業,銀保監會對各商業銀行貸款政策指引尚未取消,煤炭企業享受不到銀行優惠貸款利率,企業融資難度不斷增加。
以同煤集團為例,2012年以來,各商業銀行綜合授信額度難以增加,部分銀行業甚至核減授信額度,企業帶息負債總額占比由2012年的77%下降到目前的41.27%,銀行貸款下降了35.73個百分點。當前,煤炭企業擔負著艱巨的轉型發展任務,但受銀行業貸款政策影響,項目貸款無法到位,一些轉型發展項目投入資金只能依靠發債資金等非標資金解決,據測算,銀行借款利率比債權融資成本平均低1個百分點左右,加重了煤炭企業的利息費用負擔。建議: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從我國能源結構、布局與煤炭工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地位作用出發,調整銀行信貸政策,持續加大對煤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大型現代化煤礦和煤炭產運儲銷體系建設,維護煤礦正常生產供應秩序,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金融機構應堅持“有過剩的行業,但沒有過剩的企業”的理念,科學建立銀行信貸風險評估體系和相關機制,從煤炭企業的經營實際出發,按照市場化原則,對煤炭企業實行分類管理,防止“一刀切”,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動對接煤炭企業續貸需求,合理增加信用貸款和融資規模,進一步降低煤炭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能源集團包頭化工公司總經理 賈潤安:
統籌規劃煤基混合戊烯產品銷售稅收標準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已列入我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工程,國家能源集團致力于煤炭綠色開發、煤炭高效發電、煤炭清潔轉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示范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燃煤發電及超低排放技術實現整體領先,現代煤化工和多聯產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國家能源集團包頭化工公司建設運營世界首套、國家級煤制烯烴示范項目,該項目是以煤為原料,通過煤氣化制甲醇、甲醇轉化制烯烴、烯烴聚合工藝路線生產聚烯烴的特大型煤化工項目,是集高新技術、密集資金和高端人才為一體的現代新型煤化工工程,更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要組成部分。
煤基混合戊烯作為煤制烯烴工藝過程中的副產品,富含碳五烯烴,同時含有部分碳六烯烴,碳五及以上餾分含量大于97.5%。混合戊烯含量大于50.0%,并以正戊烯、異戊烯和環戊烯為主要組分。煤基混合戊烯與石油碳五從原料、生產工藝、化學結構和用途都不同。經過產品銷售和下游市場的產品開發,煤基混合戊烯所含若干烯烴組分是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可作為精細化工原料,增加化工類產品的經濟效益。
此前,由于煤基混合戊烯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國家參照石油工業SH/T1789-2015《工業用裂解碳五》標準,對煤基混合戊烯征收較高額度的消費稅,增大了煤化工企業的稅費負擔,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也限制了下游以煤基混合戊烯為原料的精細化工的生產和發展。煤基混合戊烯與石油碳五從原料、生產工藝、化學結構和用途都不同,如今《煤基混合戊烯》國家標準也已經發布,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及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的角度,建議:
有關部門參照《煤基混合戊烯》國家標準,統籌規劃煤基混合戊烯產品銷售稅收標準。在征收環節上,對煤基混合戊烯消費稅由生產環節征收改為消費環節征收,對用于油品添加劑等用途的煤基混合戊烯按照其銷售價格,以合理比例征收消費稅,對用于下游化工原料的煤基混合戊烯免于征收消費稅。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常委 滿慎剛:
健全煤礦智能化開采可持續發展機制
由于我國煤炭資源的可靠性、價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潔凈性,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內,煤炭主體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不會改變。煤炭開采業比較艱苦,煤礦工人常年工作在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層深處,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大、生產環境艱苦。近年來,隨著我國煤機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智能開采推動了煤炭生產的“技術革命”,這是煤炭開采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煤炭行業安全高效生產的迫切需要,是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促進礦工體面勞動幸福生活的重要舉措,更是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一些煤炭企業智能化開采也還存在思想理念認識不到位、研發投入相對不足、高端研發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智能化水平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等諸多問題。為加快煤炭企業智能化開采、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建議:
將智能化開采納入國家能源技術創新戰略、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和國家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協調機制,統籌安排部署,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智能開采技術創新有力有序推進。
有關部委對煤炭企業加快智能化開采給予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措施,鼓勵企業開展智能開采。研究制定相關金融、財稅、信貸等優惠政策,鼓勵煤礦企業推廣使用智能開采的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有效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煤炭開發利用效率。
圍繞煤炭綠色智能無人化開采需求,搭建開放合作的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用的深度合作。
樹立“少人則安、無人則安”理念,大力推廣山東能源集團等先進經驗做法,持續推進取消夜班作業、五天工作制等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嚴格執行國家《煤礦井下單班作業人數限員規定》,借鑒山東省關于沖擊地壓礦井采掘工作面限員規定等,建設一批單班百人礦井。
從行業層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人工智能與煤礦安全生產深度融合,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傳感網等先進技術,對煤機裝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促進煤礦生產調度系統、安全監測監控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等的有機銜接和集成協同,促進煤炭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助推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永煤集團車集煤礦機電一隊主副井電工班班長 游弋:
在國家層面推進現代化大型露天煤礦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發展迅速,先后建成了以安太堡、霍林河、伊敏、哈爾烏素、寶日希勒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露天煤礦產量由2000年的4000萬噸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5.76億噸,產量比重由4%左右提至2018年的16%左右。
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的生產建設為促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生產建設仍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露天開采比重僅為16%左右,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
二是我國露天煤礦仍存在數量多、規模小,技術工藝與裝備相對落后、信息化數字化程度低,大型成套裝備國產化程度低,建設項目手續復雜、審批慢等問題。
三是受相關法規和環保政策影響,部分露天煤礦征地難、復墾治理滯后、土地置換難等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區域能源穩定供給和煤礦的可持續發展。
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具有生產規模大、建設周期短、開采成本低、機械裝備先進、生產效率高,以及資源回收率高、安全保障程度高、產能儲備釋放快等優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煤礦建設的首選方向。建議:
科學編制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發展規劃。深入開展我國煤炭資源開發潛力評價研究,摸清適宜大型現代化露天開采的煤炭資源儲量,提出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的建設規模、開發時序,有序推進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建設生產。
將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建設列入國家能源“十四五”發展相關規劃,從國家層面統籌推進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建設,合理調整當前礦區總體規劃,完善相關設計規范和技術標準,推進項目核準和開工建設,提高我國露天開采產量比重。
支持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科技攻關。將關鍵性技術攻關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能源重點創新領域和重點創新方向,鼓勵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先進技術產業化進程,提高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
建立國家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建設部際協調機制,協調解決阻礙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深層次、制度性問題,推動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建設順利實施。
來源:中國能源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