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煤電裝機占比歷史性降至50%以下。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電源新增裝機容量1.9億千瓦,總電力裝機達22億千瓦。
截至2020年,中國火電裝機容量達12.45億千瓦,剔除其中超過1.5億千瓦的天然氣發電、生物質發電和余溫余壓余氣發電,中國煤電裝機容量約為10.95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49.8%,歷史性進入50%以內。
這一裝機容量實現了《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要求。該規劃提出,2020年底,中國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
2012年以來,中國煤電裝機占總裝機的比重呈逐年遞減態勢,從2012年的65.7%下降至2019年的52%。中國能源供應體系正由以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可再生能源逐步成為新增電源裝機主體。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鳴告訴界面新聞,煤電裝機降至50%以下,表明中國風電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量增速較快。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水電新增裝機量1323萬千瓦,風電新增裝機7167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4820萬千瓦。
以此計算,去年新增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合計達1.2億萬千瓦,占總新增裝機的約63%,成為中國電源增長主導力量。
若加入水電、核電、天然氣和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清潔能源的新增裝機占比則超過七成。
為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并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將逐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煤電市場份額或進一步收縮。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將大規模、大比例進入電力系統,使得中國能源結構發生新的變化。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在能源碳排放中,電力系統排放約占四成,未來電力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月12日,《人民政協報》援引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觀點稱,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能源系統需要在2050年前后實現零排放。其中,電力系統需要在2040年-2045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化。
周大地提出,以煤炭消費中占比最高的煤電為例,截至2019年底,中國煤電裝機達到10.4億千瓦,按照碳中和目標倒推,中國煤電裝機容量未來峰值為11億-13億千瓦,煤電產能整體增長空間十分有限。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煤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必然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相比花費高昂成本降低煤電生產環節碳排放強度,通過控制煤電裝機規模來控制碳排放總量,是更切實有效的方案。
“十三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先后印發一系列政策文件,嚴控煤電產能擴張,全國停建、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在2020年11月的《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市場》會上也提出,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50年電力部門需實現零排放,2060年實現負排放。
這需要煤電規模在近期達峰,新能源實現全面平價,靈活性資源開始廣泛部署。
在袁家海看來,“十四五”是煤電達峰的最后窗口期,這期間中國不需要再新建煤電廠。
他在去年2月撰文稱,按照低碳發展理念,“十四五”期間的需求增量應由清潔、可再生能源來滿足,但當前的政策情景決定了煤電裝機仍會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2020年12月,國網能源院發布《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國網能源院副總經理王耀華在發布會上表示,風電和光伏發電將逐步成為中國電源結構的主體。
他表示,煤電裝機預計于“十五五”期間達峰,核電、水電、氣電等各類電源將穩步發展。
《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同時預計,煤電裝機容量雖將呈現先升后降趨勢,但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約9億千瓦高參數大容量低排放煤電機組,仍將在電力系統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煤電仍是中國主力能源,并起到保障電力系統運行的“壓艙石”作用。
曾鳴對界面新聞表示,全國層面看,在冬季和夏季或電力高峰負荷的特殊時段,裝機占比低于50%的煤電,仍足以保障高用電需求水平下的電力供應安全,壓艙石的作用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
“為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目標,煤電裝機量將進一步下滑。但這并不意味著煤電將被‘消滅’,碳達峰的實現還可以通過運用碳捕捉技術,以及植樹造林等增加碳匯,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曾鳴告訴界面新聞。
曾鳴進一步表明,電力行業通過對交通、高耗能工業及建筑等負荷終端用能部門進行電能替代,使得這些行業的碳排放明顯降低,做出了減碳貢獻。碳達峰需從能源的生產、使用等全系統進行考慮,“不宜只要求電力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
(本文作者:界面新聞記者席菁華,原文標題《歷史性首次,中國煤電裝機占比降至50%以下》)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