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免费A级毛片,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當前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中國能源革命十年展望(2021—2030)

2021/6/10 11:22:53       

  中國能源革命不斷向縱深挺進,正譜寫能源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中國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發展。展望未來,中國能源消費持續升級,新型能源消費模式逐漸形成;能源供給結構與布局更趨合理,應急調峰儲備能力大為改善,智慧能源生產系統有序建設;能源技術領域涌現更多自主性創新,帶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能源體制革命持續深化,力爭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能源國際合作圍繞共建共商共享結出更多碩果,合作程度進一步加深,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更加合理,中國在開放條件下國家能源安全得到保障。

  一、推進能源消費革命,能源需求低速增長和效率穩步提升,新型一體化消費模式開始顯現。

  1.至2030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速持續放緩,溫室氣體排放有望在2030年前達峰。
  中國將有序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綠色能源體系,力爭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目標。實現新發展格局目標亟須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需求和供給兩側同時變革,在需求側更加強化內需驅動,在供給側著力補齊重點行業的薄弱環節短板。供需兩側的潛在結構性變化將推動“十四五”能源經濟關系呈現新特征,能源生產和消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綜合判斷,能源需求繼續保持低速增長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預計“十四五”期間,一次能源需求增速平穩小幅下降,年均增速約為2.5%,平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43左右,2025年能源消費總量超過55億噸標準煤;經過努力,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占比合計超過30%;石油需求量約為7.0億噸,占比近18%,煤炭占比降至 50%以下。能源品質不斷提升,預計2025年全社會終端能源需求總量在45億噸標準煤左右,全社會用電量約為9萬億千瓦·時,“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約為3.5%,終端能源電氣化率較2020年提高2個百分點。能源效率穩步提高,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左右。

  2025年后清潔低碳、智慧高效、經濟安全的能源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逐漸達峰。預計2025—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增速進一步放緩至1%左右,到2030年不超過60億噸標準煤,煤降、氣升、油穩、非化石能源加速發展的需求結構轉型路線更加清晰,煤炭需求占比降至40%左右,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需求合計占比提高至40%以上,能源利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2030 年間達峰值。終端能源需求規模預計在46億噸標準煤左右,其中工業、交通的終端能源需求有望分別在2030年前后達峰值,包括商業和居民生活耗能在內的建筑用能仍將繼續增長。

  2.能源消費持續升級,一體化消費新模式日漸成熟

  伴隨著能源系統向能源互聯網轉型發展,工業和交通能源消費模式將從傳統的單一服務型向多元服務型轉變。工業領域打破傳統能源“豎井”模式,逐步形成靈活的滿足整個工業園區各類市場主體的綜合能源服務需求,建立向電氣化轉型升級、能源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的高效模式;交通用能力爭實現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綠色化發展,并逐步走向“五化”融合。電動汽車、氫氣儲能等新型用能方式逐漸增多,能源需求側管理和響應需求市場開始形成,調峰、調頻、調壓、備用、余能外售等能源服務市場建設加快推進,更好滿足消費者分散、點狀等多元化服務需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依托能源服務網絡發現和挖掘更高附加價值的商業模式開始普及,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加安全、以人為本的能源消費模式穩步建立。

  “電氣熱冷水一體化”建筑用能服務市場建設有序推進,能源消費定制式服務模式日漸成熟。具有規模效應的、以市場化手段聚合并集成各類能源消費者和能源消費產品及服務的新消費模式逐步出現,兼具供需互動的終端能源一體化服務業務逐漸壯大。突破傳統的點式服務向全方位服務轉變,集成業務咨詢、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維護、終端服務等多個環節,跨界融合發展,創新總承包方式,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統籌開發建設建筑用能終端和一體化集成供能基礎設施,推動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滿足用戶對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的需求;實現不同能源品種的互補協同,提供更加多元靈活的用能選擇,全方位滿足用戶用能需要。

  3.能源消費者逐步向產消者轉變,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權

  能源消費者角色出現變化,能源產消者逐漸在市場活躍。傳統化石能源主導的能源系統中,能源生產、加工、儲運與消費各環節主體分工明確,消費者在能源體系中作為終端需求用戶,角色單一并長期固化。

  隨著分布式光伏、風電、微電網等微能源系統陸續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公用建筑和家庭等原作為單純的能源消費者可望成為能源生產者。能源消費者可以自行發電或儲能,除滿足自身用能需求外,還可在電力市場或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將余電上網銷售供他人使用,逐步探索實現產銷用一體化。

  能源消費市場環境逐漸成熟,消費者地位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選擇轉變。在電力體制改革、油氣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過程中,能源消費者自主選擇能源品種的意識逐步增強,能源消費者與供應者的關系開始從單向供需關系向雙向互動模式轉變。智能表計等智能終端逐漸被廣泛采用,能源消費者可更加及時地了解自身用能、分布式可再生電源出力及儲能設施充放電情況,依據市場信號和系統運行情況主動調整自身用能行為。

  隨著分布式儲能、電動汽車、需求側響應等為能源系統提供調峰服務的模式相繼成熟,能源消費者可實現靈活切換角色,包括向系統反向輸送能量、為電網系統提供調峰等輔助服務,逐漸成為能源系統的主動調節力量。

  二、推進能源供給革命,綠色能源進入全面發展新階段,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逐步形成。

  1.優化能源生產布局和結構,加大力度發展綠色能源

  持續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高清潔低碳的綠色能源供應規模。保持能源供應穩步增長,預計到2030年國內一次能源生產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左右,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供給量有望占能源供應總量的45%以上。不斷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至 2030年國內原油年產量穩產在2億噸以上,天然氣產量在2800億立方米左右。統籌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和小型水電站改造優化,安全高效發展沿海地區核電、小型堆核能綜合利用。調整優化開發布局,陸海并進推動風電開發,推進太陽能多元化發展,203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總規模達10億千瓦以上。實施燃煤機組大型化、清潔化,加快淘汰落后煤電機組,提高煤電機組效率,全面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煤電超低排放機組比例達100%,排放標準世界領先。

  結合資源稟賦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優化調整能源供應區域布局。華東、華南和華中地區重點保障油氣、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應,優先發展分布式能源,全部消納本地資源的同時積極調入其他地區富余綠色能源;西北和華北重點保障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應,建設大型綜合能源基地,保障全國能源供需平衡;東北重點保障天然氣、可再生能源供應,加快淘汰煤炭落后產能;西南重點保障天然氣、水電供應,積極推動四川盆地千億級天然氣生產基地及金沙江等水電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海上油氣資源戰略接續區,穩步推進海洋能綜合開發利用。優化煉油產業布局,著力解決華中、西南成品油主要依賴區外調入的矛盾。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試點推廣開發利用氫能。

  2.加強能源輸配網絡和儲備設施建設,著力提升能源應急調峰儲備能力

  加強能源應急儲備體系建設,提升能源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石油儲備體系建設,推進石油儲備方式多元化,充分利用國際低油價機遇期提高石油儲備規模,到2030年石油儲備規模達到90天以上。加大儲氣庫建設力度,加快沿海LNG和城市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建立多層次天然氣儲備調峰體系,預計到2030年建成650億立方米儲氣調峰能力,占天然氣消費量比例達到12%以上。加快龍頭水電站、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電化學儲能設施等優質調峰電源建設,預計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規模達到1.4 億千瓦左右。提高地方商品煤應急儲備,力爭到2030年形成煤炭年消費量15%的儲備能力。

  有序推進能源運輸通道建設,大幅提高能源資源配置能力。完善鐵路運煤通道,建設沿海配套港口碼頭,優化內河水運通道,提高煤炭跨區運輸能力,預計2030年煤炭鐵路運能達到35億噸/年左右。加強跨省油氣輸送干線建設和區域管道互聯互通,加快城市間區域成品油管道建設,預計2030年原油、成品油管道總里程分別約為4萬千米和5萬千米;天然氣管道總里程約為18萬千米,干線年輸氣能力超過5000億立方米,同時推廣LNG罐箱多式聯運和“點供”等靈活供氣方式。進一步完善區域和省級骨干電網,著力提高電網利用效率,預計到2030年跨省輸電容量約為5億千瓦;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升級,加快邊遠貧困地區配電網建設,著力提升鄉村電力普遍服務水平。

  3.推動能源供應集成優化,加快構建多能互補智慧能源生產系統

  促進能源生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速推進能源生產領域智能化發展。著力推進5G、人工智能等在能源生產系統中的規模化應用,大力提升能源生產系統智能化水平。到2030年,煤炭智能開采在國內主要產煤區大范圍應用,“5G+智慧礦山”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力推進智能油氣田建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各油氣生產企業全面建成數字化油氣田,全國在產油氣井、場站數字化覆蓋率達到100%;智慧電廠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要發電企業智慧電廠建設占比達60%以上。大力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微型燃氣輪機等分布式能源普及利用,新型小微能源發電形式進一步推廣應用,實現最大限度地利用綠色能源。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加大力度推動天然氣發電與風力、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儲能等新能源深度融合發展。

  加快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布局,積極推進能源智能調度系統建設。到2030年,電力營商環境力爭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油氣智能管道和智慧管網建設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建成智能化管道,油氣資源全面實現智能化、自動化調度。以智能電網為基礎,與油氣管網、熱力管網等多種類型能源網絡互聯互通,與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多種類型儲能單元/電站協同運行,與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交通網絡建立有序充電、車輛入網(V2G)等需求響應,與虛擬電廠(VPP)、能源企業等商業主體創新商業模式,形成多種能源形態協同轉化、集中式與分布式能源協調運行的綜合能源網絡和能源優化配置平臺。推進能源智能調度系統建設,整合區域內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等多種能源資源,推動探索各種能源資源之間的智能調度。

  中國能源革命不斷向縱深挺進,能源技術領域涌現更多自主性創新,帶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能源體制革命持續深化,力爭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能源國際合作圍繞共建共商共享結出更多碩果,合作程度進一步加深,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更加合理,中國在開放條件下國家能源安全得到保障。

  三、推進能源技術革命,科技創新進入加速突破新階段,關鍵裝備和核心技術逐步實現自主

  1. 強化重大科技專項支撐,加快推動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國產化、自主化調整和優化國家創新體系,以重大科技專項等方式支撐能源領域核心技術突破。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以國家重點攻關計劃和重大創新工程聚焦綠色能源戰略制高點,著力提升綠色能源技術和產業競爭力。深入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分批次有序啟動實施,持續攻克“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新型電池電解質、海上風電、可再生能源制氫、油氣儲層精準改造等關鍵技術。探討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項目在全球公開招標、成果對所有企業開放,激發科技研發市場活力,促進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共同推動核心技術突破。

  實現核心技術國產化和關鍵裝備自主化,發布國產能源技術推廣清單。完善核心技術創新風險疏解機制,由國家財政、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國有單位和社會資本等共同建立核心技術創新風險基金,加快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轉化。形成多個重大能源科技專項,按照“應用推廣一批、示范試驗一批、集中攻關一批”分類推進科技創新,有效解決各科技領域產業鏈中的斷點堵點問題,推進關鍵裝備國產化,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和領域,發布推薦能源先進技術目錄或清單,政府及國企招標采購同等對待進口技術和裝備、國產能源新技術和新裝備。加快推進動力電池系統、電力電子核心裝備、重型燃氣輪機、儲能系統、深海油氣勘查開采平臺等裝備與技術的國產化和自主化,助力國產能源技術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

  2. 推進建立中國先進適用標準,盡快建立新一代能源技術標準體系。建立解決重大標準化問題的長效機制,重點領域技術標準和國際化競爭優勢取得明顯進展。健全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應用協同機制,創新標準化組織工作機制,鼓勵國際標準化組織在國內設立機構。著力攻克重要技術標準體系構建、核心標準研制、全產業鏈標準化效能提升等難題,發布實施重要核心標準,推動重大研究成果納入國家級標準化項目。開展廣泛的國際化交流合作,實施國際標準培育試點示范,重點綠色能源技術領域標準國際化競爭優勢取得實質性進展。

  重點布局和突破綠色能源核心技術標準研制,加速標準的試點示范。強化綠色能源核心技術標準化布局,聚焦能源互聯網標準體系、新能源交通標準體系、柔性直流輸配電標準化、LNG 加注及 LNG 罐箱多式聯運標準化、綜合能源服務及儲能標準化等方向,催生一批重大原創科研成果和核心技術標準。加強科技成果的標準化試點示范應用,在能源互聯網裝備、LNG 罐箱“一罐到底”等領域建設標準化試點示范工程,推進技術領域標準體系的循環迭代、完善提升和優化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成果和技術成果,為培育能源技術國際競爭優勢奠定基礎。

  3. 創新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培育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成為帶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創新能源技術商業模式,激發微觀市場主體技術創新內在動力。依托能源交易平臺,實現能源自由交易,推進虛擬能源貨幣等新型商業模式。鼓勵省內省外多元主體參與能源商品交易,推進能源中長期交易、分時交易和輔助服務交易。開展多源數據集成融合與價值挖掘的關鍵技術研發,構建能源監測、管理、調度信息平臺、服務體系和產業體系。建立健全企業主導的能源技術創新機制,完善能源領域中小微企業創業孵化等創新服務體系,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技術創新領軍企業。健全國有能源企業技術創新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加大技術創新在國有能源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的比重。深入實施各級重大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打造中國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形成科研技術團隊和研究梯隊,引入核心科研人員參股等制度,以有效提升創新創業積極性。

  鼓勵建設能源交易平臺,以多種商業模式帶動構建新型能源生態系統。鼓勵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根據當地能源產儲銷特點,構建開放共享的能源生態系統,創造更多的商業模式。例如“園區綜合能源運營服務模式”,通過構建綜合能源運營服務平臺,實現園區能源網絡內外部數據集成融合,支持多類市場主體開展綜合能源運營服務,實現示范區協同能量管理、新能源和儲能靈活接入、需求側響應、多能源靈活交易和能源互聯網數據共享。又如“產業大數據應用綜合模式”,推動企業自身電源、配電、售電、用電的智能互聯,形成閉環聯動運營,構建基于企業能源大數據的智慧能源行業融合應用平臺,探索多領域綜合數據應用模式。多種商業模式促使開放共享的能源生態更加活躍,更深層次地改變傳統能源系統組織與分配方式,將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相關產業升級的新動能。

  四、推進能源體制革命,價格改革進入全面深化新階段,推動能源治理體系基本實現現代化

  1. 創建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加快全國電力、油氣等現貨和期貨交易平臺建設。

  加快分離自然壟斷業務和競爭性業務,構建公平開放、有序競爭的能源市場體系。支持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電力領域,繼續深化增量配電業務改革和售電領域改革,加快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獨立規范運行;探索建立獨立的電力系統運營機構,實施輸電網與配電網業務和資產的有效分離,深化電網主輔分離,盡快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統并網規則和機制。對油氣、煤炭等資源礦業權完全采用招投標,通過市場競爭有償取得,繼續強化礦業權退出與出讓制度;不斷完善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持續推進國家油氣管網公司平穩運行,加快推動管道運輸服務和銷售業務的完全分離,實現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

  健全能源流通市場,有序推進全國電力、石油、天然氣、二氧化碳排放權等交易系統建設。著力推進電力中長期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發展,加快深化電力現貨交易平臺建設,研究完善電力跨區域市場交易機制和規則;加快推動油氣、煤炭礦業權流轉市場建設,全面推進礦業權公平流轉;盡快完善原油期貨交易市場,建立成品油、天然氣期貨交易平臺,有序推進全國性和區域性石油、天然氣現貨市場建設,并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參與,建立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油氣交易市場;研究建立兼容期貨與雙邊合約、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相結合的能源市場與綠色金融體系。

  2. 完善能源市場價格機制,強化財稅政策對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引導作用。

  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市場價格,形成由市場決定的價格機制。將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公益性服務和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科學核定自然壟斷環節價格,按照“準許成本 + 合理利潤”的原則,完善電網、油氣管網業務的輸配成本和成本監審制度。進一步完善電力價格機制,建立獨立、基于績效的激勵性輸電和配電價格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分時定價的市場機制;全面放開成品油及天然氣競爭性環節價格,依托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由供需雙方協商或市場競價形成價格;逐步消除能源交叉補貼,加大力度推動居民電價、氣價與非居民電價、氣價并軌,建立和完善對生活困難人群的救助機制和部分公益性行業的定向補貼。

  充分發揮能源領域財稅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建立和完善具有能源資源導向性、反映生態與環境效益的能源稅制。深化財稅領域改革,以財稅支持政策助力實現區域能源供應的“兩種資源”與“兩個市場”有機整合、“能從遠方來”與“能從身邊來”加速融合、集中式與分布式供應系統高效結合。深化資源稅改革,完善環境保護稅制度;構建系統性強、預期明確的財稅優惠政策體系,推動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規模化應用,制定深海油氣、非常規油氣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研發的專項補貼政策,支持推動氫能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小型堆核能加熱原油開采綜合利用技術、旋轉導向鉆井技術等加快商業化。

  3. 強化能源法制與監管體系建設,創建高效能源治理體系。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創建高效能源管理與監管體制。繼續完善行政審批,規范簡化審批程序。建立有效的能源監管體系,推動“政監分離”改革,探索設立獨立、統一、專業化的監管機構;創新監管方式,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重點監管為補充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快“互聯網 +”監管等大數據平臺建設,用好失信懲戒、輿論監督等重要手段,切實提高監管手段的權威性、實效性。綜合運用規劃、政策、標準等手段,對行業發展實施宏觀管理。

  根據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科技和設備創新需要,強化國家與地方和專項能源規劃的銜接性、統一性、落地性和權威性,盡快建立和完善綠色能源發展政策體系。能源法治建設穩步前行,創建現代能源法制體系。加快推動《能源法》等立法進程,研究制定《石油天然氣法》,盡快修訂《礦產資源法》;研究制定《能源監管條例》,制定和完善能源監管規則、規定、方法、程序;針對《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和《天然氣調度條例》等法規規章,著力推動盡快出臺可落地、可操作的相關規定和實施細則,有力促進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儲運的對內對外開放政策早日落實;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規、技術規范及標準體系和政策導向,加快制訂、修訂新型能源技術和裝備標準。

  五、推進能源國際合作,全球能源治理進入更加多元新階段,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繼續深化

  1. 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和全球氣候治理,注重形成更加務實多元的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

  加強全方位能源國際合作,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承載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的重托,堅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不同國家不同模式原則,堅持企業主體國際慣例原則,堅持互利共贏效益優先原則,中國將以進一步深入推進全方位能源國際合作為重要抓手,在能源領域促進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最近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疫情后全球能源和氣候治理進入更加多變的新階段,中國將更加注重提高參與全球能源和氣候治理的能力和質量。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事務和國際關系的主要議題發生重要變化,各國亟須在當前經濟增長和就業目標與未來綠色發展愿景間做出權衡,但大部分發達國家已基本形成綠色復蘇共識。長期看,綠色發展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和推動力,在世界處于“百年巨變”和“百年大疫”雙疊加時期,中國能源革命將助力疫情后全球綠色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將積極參與疫情后國際能源和氣候治理體系的調整,暢通官方及民間各層面能源國際交流渠道,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能源和氣候治理體系。

  2. 全面推動能源領域對外開放,注重實現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

  能源領域對外開放將更具全局性、系統性,注重進一步深化制度型開放。在逐步放開部分能源領域對外資準入限制的基礎上,未來將繼續全面、持續推動能源行業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從全局性和系統性角度打造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能源領域將實現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在開放重點由要素和資本等準入環節向整個生產經營環節拓展。在取消準入限制后,將大力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逐步實現有效監管。進一步擴大外資參與中國能源行業投資建設,著力推動“破”與“立”并舉,盡快建立一套清晰、透明、公開的市場準入規則及相關配套政策,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能源領域外商投資的爭端解決機制;轉變外資管理體系,建立對外商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等相關制度。

  能源對外開放與區域開放政策逐步看齊,在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特點。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對外開放戰略,各地區有望充分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區域性開放政策優勢,大力推動實現本地區能源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提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依托金融發展新高地積極創建深圳天然氣交易中心,西部地區借助與中亞油氣資源國地緣優勢加快搭建油氣國際運輸通道和多元合作平臺等,能源對外開放有望呈現繽紛各異的新區域格局。

  3.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新能源和油氣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注重區域能源國際合作取得新成效。

  依托于能源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的良好基礎,進一步加強在新能源技術和油氣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未來有望充分發揮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良好基礎,不斷拓寬合作領域、不斷提升合作水平、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從以傳統的油氣等化石能源為主進一步向新能源領域合作轉變,重點向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氫能等新能源領域全面拓展國際合作,推動以產品出口為主向能源裝備、技術、標準、服務“四位一體”的更高層次合作轉變。同時,對傳統的油氣領域,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應對國際油氣市場投資和合作環境的嚴峻挑戰,有序推進重大標志性合作項目建設,繼續加強在高附加值先進煉化領域、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和非常規油氣領域的國際合作。

  區域合作基于對未來全球和區域政治經濟格局的把控,著力取得區域能源國際合作新成效。疫情后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將發生深刻變化,區域經濟和能源合作有望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將逐步調整能源國際合作頂層設計,做好戰略層面規劃方向和目標,實施新時代區域對外合作方略,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多維度能源合作。“十四五”期間有望實現以區域能源國際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為兩翼,以新能源、油氣、電動汽車等高新技術產業為突破口的“1+2+3”新一代合作格局,逐步推進與重點區域建設能源國際合作共同體的長遠目標,保障開放條件下的國家能源安全。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 用手機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遠大:煤炭貿易也有了“支付寶”
  • 中煤開啟煤炭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新時代
  • 下半年煤炭市場依然嚴峻
市場動態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


關注中煤遠大微信
跟蹤最新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