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經濟帶,同時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煤炭資源富集區、原煤生產加工區和煤炭產品轉換區,40%以上的流域面積蘊藏煤炭資源,被譽為“能源流域”。該流域有12個探明儲量超過100億噸的大煤田,包括寧東、陜北、神東、晉北、晉中、晉東、黃隴、河南、魯西九大國家大型煤炭基地;查明煤炭資源儲量約占全國的45%,原煤產量約占全國的60%。黃河流域煤炭資源開發在相當長時期內既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也促進了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等重點產煤省區經濟社會發展。
然而,黃河流域主要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煤炭資源開發集中區域大部分處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加之煤炭資源開發產生采煤沉陷、耕地損毀、水資源和地表生態破壞、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傳統單一式、被動式的“末端治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現有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要求。
因此,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可為客觀認識黃河流域煤炭礦區日趨嚴峻的產業、生態、環境問題,變革煤炭礦區生產、生活方式與社會功能,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等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時還可以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論,更好地將建設美麗中國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方案。
煤炭產業生態化
前提是辨識開采全過程的環境影響
產業生態化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第一層次。環境容量是具有強制約束性的煤基能源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往認為煤炭資源開發破壞環境,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是對立的關系。而根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可以做到生態化,即在開發煤炭的同時,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
也就是說,煤炭產業生態化是促使產業經濟活動從有害于生態環境向無害于甚至有利于生態環境的過程轉變。作為資源開采型產業,煤炭開發、建設與生產過程給礦區生態環境帶來人為擾動與生態破壞。煤炭、覆蓋層、水系、地面植被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采煤擾動了這個生命共同體,因此,煤炭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應覆蓋煤炭開發全過程,包括資源勘探、礦井建設、煤炭開采、退出閉坑、生態恢復及深加工利用等方面,通過主動保護、修復甚至重構生態體系,使煤炭開發更有價值。
在行動上,依靠科學技術手段,辨識煤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擾動規律,明確生態-水-植被-土壤-煤系地層破壞特征及關鍵路徑。基于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的理念,應協同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環境承載能力與煤炭開發產業鏈的生態環境保護,即開采前進行精細化地質勘探,開采過程中進行精準化減損,開采后進行精確化恢復利用。通過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如保水開采、建設“海綿礦井”)、污染綜合治理(如建設“無廢礦井”“無廢礦區”)、生態修復等手段,建立開采過程中同步、同時的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模式。通過妥善處理礦產資源、水資源、地表生態與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建成綠色礦山,打造生態礦區,實現“采煤不見煤、排矸不見矸、污水不外排、風起不揚塵、車過不起灰”。
為此,應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精準區分煤炭開發的生態損害,變被動治理為主動引導,推動煤炭產業實現從“末端治理”走向“全過程治理”,從“先開采后治理”走向“邊開采邊治理”,從“先開發后保護”走向“開發協同保護”,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系統綜合協同治理的方案,構建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的生態保護模式。
生態產業化
要求“綠水青山”可計量、考核、獲得
生態產業化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第二層次。在產業開發協同生態保護的基礎上,以生態開發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既強調生產活動的綠色低碳轉型,又強調生態環境的價值轉化。生態產業化不僅要嚴守生態紅線,而且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挖掘、開發、創造生態資源,推動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也就是說,生態產業化一方面是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產業化,另一方面是讓“綠水青山”轉變為可計量、考核、獲得的“金山銀山”。不僅要考察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還要考察其生態價值。同時,生態服務、生態產品、生態碳匯也是經濟資源,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行動上,運用現代生態化技術改造、重組、再造生態經濟結構,采取井下生產與地面農林業聯動、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聯動、煤炭清潔生產與清潔轉化聯動、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開發聯動等方式,把地下、地上的產業活動納入礦區生態系統中。按照社會化大生產、市場化經營的方式提供生態產品或服務,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轉變,構建現代生態產業體系。煤炭礦區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是一種“軟實力”,還能成為“硬實力”,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讓優質的生態環境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像土地、技術、資本、勞動力等一樣,成為支撐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實現產業活動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當前,黃河流域煤炭礦區生態產業開發處于零星分散、小規模、低水平狀態,還未形成系統的生態產業化思路。一些煤炭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嘗試不同的生態產業化思路,如開發生態農業助力長效脫貧,融合煤炭工業和文化、旅游等產業,將礦區綠化和沙漠治理結合起來,發展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科技產業等。對此,應堅持因礦制宜,拓寬生態產業化途徑,強調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推進資源環境要素向資產化轉化,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建立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間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生態與產業共生
需完善資源產權、監管等制度體系
生態與產業共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第三層次。堅持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共贏的理念,指引煤炭開發走出“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窠臼,以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損害最低化、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
黃河流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區域,特別是中上游地區經濟發展有賴于煤炭開發。煤炭礦區生態與產業共生的目的在于推動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整合、優化生態資源,突顯生態產品的社會價值,打造產業與生態良性循環、協同發展的生態圈,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道路。
在行動上,要聯動企業與地方,積極探索煤炭礦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模式,構建產業集聚的生態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水平,使礦區成為可居、可業的發展空間。同時,與礦區的新產業培育、資源型城市轉型、城鎮化建設、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相結合,通過煤炭產業發展積累人才、技術、資金、知識,反哺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積極謀劃未來礦區經濟的轉型發展,形成“資源開發與承載能力相匹配、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相促進、核心產業和新興產業相結合、企業進步與社會發展相統一”,以及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生態經濟和經濟生態。
“十四五”期間,黃河流域煤炭礦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亟須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生態保護-產業生態-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通過技術手段、制度工具、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切實推動煤炭礦區向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與生態共生發展。
針對現有煤炭礦區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與手段落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不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明確等問題,應完善礦區自然生態資源產權、生態資源監管、生態修復、生態監測評價、生態資源經營與市場配置、生態補償、財稅金融扶持等制度體系,構建核心技術研發應用、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及綠色投融資管理等平臺,多渠道、多途徑、多領域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
如前所述,黃河流域煤炭礦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改善礦區自然與人居環境,促進礦區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助力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并為世界礦區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博;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 孫春升)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