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重點、難點,能源轉型技術路徑選擇是關鍵。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1》和《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是新形勢下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行動指南。因此,要根據國情、借鑒國際能源轉型經驗,統籌能源安全、保障民生與低碳轉型的關系,實事求是分析不同能源的碳排放水平、能源效率、成本和安全性,因地制宜制定能源轉型技術路線,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碳足跡”是謀劃能源體系的前提
未來能源需求的增量主要由低碳能源提供,同時要優化存量。
以能源從生產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減碳為核心,作為評價低碳能源技術路徑的依據。如目前電動汽車不屬于低碳交通工具,因為充的電多來自化石能源,污染留在燃煤發電環節。同時,氫能受廣泛關注,但氫來自化石能源還是綠色能源,其碳排放和成本差異大。
厘清清潔能源、低碳能源的概念。應明確以碳排放作為界定低碳能源的唯一標準,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和水電均屬于低碳能源。我國將天然氣劃分為清潔能源,與煤相比,碳排放低,且排放顆粒物少(氮氧化物高),但相較于可再生能源仍是高碳能源。國際上以碳排放作為衡量能源是否清潔的標準,天然氣不屬于低碳能源。
加快低碳能源技術進步。應圍繞大型風電、高性價比太陽能電池板、生物質能、氫能及燃料電池開展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可靠性,降低成本。要根據低碳能源技術開發進展和可靠性,明確不同時期低碳能源技術發展路線,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確定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發展目標。
此外,還需加快修改和出臺新的《可再生能源法》,完善低碳能源發展機制,盡快將非電耗能領域納入配額和碳稅交易范圍,通過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鼓勵使用低碳能源,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比重。
轉換效率是能源轉型的依據
能源轉型不僅指電力轉型,也包括供熱、工業蒸汽和交通等領域的能源轉型。其中,電氣化是現代化的標志之一,電是未來能源的主力軍,但靠電“包打天下”是不科學的。在人類利用現代能源的歷史進程中,應將不同能源轉換為電力、熱力、動力的效率作為能源轉型路徑選擇的依據。
加快現有低效燃煤機組改造,降低煤耗、提高能效,加強電廠余熱利用,降低碳排放;發揮天然氣調峰優勢,優化、提高天然氣能效,天然氣單純供熱能效低,是典型的“高品質能源低效率運用”,因此應多選用 熱、電、冷聯產的高效利用方式;硅太陽能電池理論效率約29%,應加快光伏技術進步,提高光伏發電效率。
提高風光的運行效率。鑒于化學儲能受技術和成本制約,應探索“風光+儲熱+生物質發電”模式。生物質發電廠就近與風電、光伏實現多能互補,不僅可以提高風電、光伏的穩定性和運行效率,也能提高風電、光伏的并網能力。
加快生物質能發展,充分發揮生物質鍋爐能效高、成本低等優勢,在供熱和工業蒸汽領域替代燃煤、天然氣。生物質能重點應轉向發電、供熱、供蒸汽多聯產,滿足工業園區用能和北方鄉鎮供熱需求。此外,還要因地制宜推進垃圾焚燒發電余熱供熱項目。
經濟性是能源轉型可持續的關鍵
能源轉型需政策引領,更要發揮市場作用。其中,經濟性是推動能源轉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風光發電系統高成本未體現。目前風電、光伏發電成本低于平價,但波動性、隨機性大,需對火電機組進行調峰靈活性改造及發展智能電網、建設儲能,這將增加風光發電的“系統成本”,而現有電價定價機制無法反映。
風光大規模發展,儲能必不可少。儲能技術有待突破,投資大、成本高,而電網和新能源企業缺乏積極性,將制約風光長遠發展。目前,作為儲能“主力”的抽水蓄能電站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且選址受地理環境和水源制約。因此,應加大儲熱技術研究和推廣。其中,儲熱技術相對成熟、建設周期短、成本低,風光發電系統和燃煤發電廠、城市供熱系統及工業蒸汽項目均可配套建設能源互補的儲熱系統,提高發電效率和風光上網電量,降低供熱(蒸汽)成本。
風光制氫成本逐漸降低,但同時,氫儲存、運輸和用戶端加注及氫燃料電池尚有技術性、經濟性和安全瓶頸待突破。應開展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制甲醇工作,推動以甲醇為基礎能源的內燃機、氫燃料發動機、甲醇燃料電池試點示范,實現氫能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
國際能源署相關報告顯示,全世界2050年前實現凈零碳排放的目標,對鋰、銅、鈷、鎳和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將增至目前的6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使用的銅、鋰、鎳、鈷等有色金屬依賴進口,資源稀缺和大規模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同時,與同體積燃油相比,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低,且5-7年退役,如果現在不考慮動力電池退役回收的成本,將造成環境污染。
煤電低碳改造依賴高成本的CCS(碳捕獲與封存)或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短期內不現實,應將目標轉向“生態吸碳”。 森林在生長中會通過吸收CO2將大氣中的碳固定在植物體內,因此通過種植人工林和能源林(竹)增加碳匯,定期收獲的能源林(竹)可在“吸碳”“增綠” 的同時,實現“增收”,并促進人工林(竹)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根據國家林業草原局的資料預測,近20年來,我國退耕還林、宜林地面積達35.6 億畝,如種植能源林后,以生物質能替代化石能源的碳減排潛力每年可超百億噸。
此外,生物質能供熱、供蒸汽成本比天然氣、電和燃煤低,特別是近期能源漲價,更加凸顯了生物質能的成本優勢。
系統謀劃能源體系的安全性
今年秋冬燃煤減產、風光出力不足,導致能源供給失衡,造成一些省份供電不足,同時,個別地區受能耗雙控影響,限制用電。因此,構建新的能源系統,必須立足國內資源,按照能源發展規律,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轉型之路。
供給的安全性。我國70%以上的石油和40%以上的天然氣依靠進口,而未來國際市場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內地依靠核電替代煤電也面臨諸多問題。發達國家將天然氣作為從化石能源轉向非化石能源的“過渡能源”,隨著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需考慮能源的安全性、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在這種情況下,應重視沼氣對天然氣的補充作用。
沼氣是“負碳”能源,加快沼氣利用不僅可以補充天然氣的不足、提供低碳能源,還能減少甲烷排放。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3288億立方米,其中進口1400億立方米,占消費量的42.57%。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2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4300億-4500億立方米,到2030年將達5500億-6000億立方米,預計天然氣缺口達2000多億立方米。目前我國沼氣資源量近2000億立方米,到2050年將超過3000億立方米。同時,沼氣技術成熟,關鍵在于沼渣沼液利用和沼氣提純達標后進入“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加氣系統,因此,應打破部門和行業壁壘,盡快將沼氣納入燃氣供給體系。
運行的安全性。能源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堅持先“立”后“破”,統籌考慮技術的成熟度、可靠性和經濟性。我國將風能和太陽能作為開發重點,但發展風電、光伏不僅要看其低碳的一面,更要看電網的接受能力和對電網的“有效貢獻”。同時,風電、光伏大規模發展有賴于智能電網和儲能技術突破,以及源網荷儲協調發展和示范總結并加以推廣,才能實現高質量、協調發展。
生態的安全性。風電、光伏只提供清潔能源,相比之下,生物質能來自農林剩余物、城鄉生活垃圾、畜禽糞污、城市污泥等廢棄物利用,對生態建設的貢獻遠大于對能源的貢獻,是風電、光伏所不能比的。
同時,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可儲存、運輸且可隨時轉化為固態、液態、氣態的零碳能源,既可以發電,也可以在供熱和工業蒸汽領域替代燃煤,還可以在運輸行業替代燃油、在航空領域替代航煤。與天然氣、電和燃煤相比,生物質能成本低、污染物排放少,在替代散煤和發展農村清潔能源方面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和成熟的生物質能開發技術,但遺憾的是,我國生物質能發展落后于風電、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短板”。
究其原因,有關部門認為生物質能作用有限、不好監管,長期拖欠生物質發電補貼,造成部分生物質電廠停產、倒閉;平時疏于生物質鍋爐監管,但環保督察時卻“一刀切”“一關了事”。因此,要從提高我國能源安全、促進生態建設的高度認識生物質能,糾正對生物質能的誤解,理性、客觀看待生物質能在促進生態安全、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補齊拖欠的補貼,為生物質能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如前所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能源轉型的過程中,要切實按照能源發展規律,堅持“橫向多種能源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的原則,以低碳技術創新為動力,不斷優化能源結構,開展智能電網、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多能互補和可持續協調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作者:吉林省能源局原調研員 佟繼良)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